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六十三章 无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大家好!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之心得。

上一章老子谈到天下最宝贵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身中,就是我们身中的气,也叫能量,或者本性。本章则告诉我们对本性的无为,即让本性回归自然的造化,才是天下最有意义的事,也是天下最难的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的意思是说我们外在的作为,要有一个根本的主轴来依循,而这个根本的主轴就是对本性的无为。这样我们就知道前面的“为”与后面的“为”说的不是一回事,前者指的是外在的作为,而后者则是指内心的一种状态。因此“无为”指的是一种清静自然没有任何分别取舍的内心状态,当内心处于这样一种无为的状态时,才能明了当下外在境遇的实相,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也才能真正的做到合道而行,所以老子称其为“为无为”。
为什么庙中的菩萨、罗汉会有着完全不同的面目、表情与姿态,其实他们是在告诉我们:外在所有的言语、行为不是非要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样子或者模式,就像菩萨、罗汉不一定非要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他们也会有凶狠可怕的时候,究竟以什么样的面目待人,是由外在境遇的需要来决定的,只是无论他们以何种面目待人,无论外在的境遇给了他们怎样的感受,他们始终都是以一种利益众生的心来作为外在作为的准绳。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什么,怎么“为”需得有一个主轴,这个主轴就是“养生”,养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的这个“生”。
事无事”,前面的这个“事”可以指我们平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应对进退,而对古人来讲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面的“无事”则是指内在没有任何的贪嗔好恶分别发生,外在所有的行事都是依循人事物本来的变化规则来进行的。
比如吃饭,如果吃饭的目的只是保持身体的健康,而不是期望通过吃饭来满足某种欲望或者是借此消除某种压力,那么就可以叫“事无事”。
比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所依循的应该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而不是我们父母的好恶分别知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关于孩子的教育就有一个非常火的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父母就给孩子报很多的补习班,这样也要学,那样也要学,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会落后于其他孩子,其实父母们不知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想法更多的其实是出自于父母们自身的焦虑和不安,而并非真正出于孩子教育的实际需要。
因为对孩子来说,身体、心理的健康教育比起知识的灌输要重要得多,孩子成年以后能不能有所出息,其根本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外在的知识、技能必须以内在身心健康为基础,没有内在的身心健康作基础,外在知识、技能掌握得再多也无法让孩子幸福,相反如果内在身心健康,即使外在暂时不俱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一旦需要,对孩子来说那也不算是太困难的事。
因此老子这里讲的“无事”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不以自己的贪嗔好恶来行事就叫“事无事”。
味无味”,“味”比喻我们内在的感受,对内在的感受没有任何好恶分别,感受只是感受,没有好与不好区别,就叫“味无味”。
内在的感受是人相较于其它万物而言,独有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人类体道、悟道的工具,但若对感受有所好恶分别,它又会成为我们体道、悟道的障碍,这也是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的原因所在。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无为”、“无事”、“无味”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为无为”的目的就是为了“事无事”,即为了“无事而取天下”,而“无事取天下”的关键又在于“味无味”,即不对内心的各种感受升起好恶分别知见,因此唯有“味无味”,才能见到人事物本来的实相,也才能真正顺应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有所作为。这也许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所要表达的意思吧。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小多少”,指我们内在的好恶分别,大小、多少、尊卑、荣辱等等,大的、多的、尊的、荣的感受是我们喜欢的、追逐的;小的、少的、卑的、辱的感受是我们不喜欢的、抗拒的。如何卸除这些好恶分别呢?就是以德来对治内心的种种追逐和种种抗拒,也就是老子说的“报怨以德”。
“怨”,贪而不得就会生“怨”,而嗔恨厌恶本身就是一种“怨”。
“德”,在以前的分享中谈得很多,这里就简单的说一说,《道德经》中所讲的“德”都是指内在的的“德”,也就是内在的一股浩然之气,当内心充满这样的浩然之气时,内心则必然是廓然大公的,有了廓然大公之心,就必然不会被感受所捆绑,必然不会有贪嗔好恶的知见升起,既然没有了贪嗔好恶知见,也就不会有“怨”,所以老子说“报怨以德”。
由此可知,老子的报怨以德”与《论语》中的“以德报怨”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说的是内在的怨和德,而后者讲的是外在行为的怨和德,所以孔子才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直”字就将外在的所作所为的主轴系于内在的德上,从而与老子所讲的“报怨以德”殊途而同归。
因此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实际上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具体落实,所以孟子才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因为惟有一身浩然之气,才能根治我们的贪嗔好恶,才能“以无事取天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决难事,由易处着手;成就大事,由细处开始。所以天下困难之事,必先从容易处入手;天下之大事,必先从细微处开始。
那么什么才是天下最难,而且又最大的事呢?当然是人类内心的安宁与祥和是天下最难、最大的事。
随着当今科学的发展,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毛泽东主席当年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还尚属豪情万丈,如今却都已成为了现实。可见凡属外在的事,都不会是什么大事、难事,唯有人类内在的平安、祥和至今还没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名叫《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火箭科学家最大优势就在于一生都在与伟大的未知事物共舞,并在现状中发现潜伏的危机。而我们普通人却对不确定的事物有着特别的恐惧,从而抗拒各种的不确定性。
我们之所以饮食无度,睡眠无节,过度娱乐,过度消费等等,都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而这些压力绝大部分都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焦虑、我们不安,我们需要找地方宣泄,而不恰当的宣泄方式又进一步破坏了我们身心的健康,从而更增加其不确定性,让我们内在的压力更大,更需要宣泄,就这样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此往复,内心哪里还能得到安宁与祥和呢!
如何才能破解这个恶性循环呢?就如书中作者所说,像火箭科学家那样与伟大的未知事物共舞。什么叫共舞?就是不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感受作任何的好恶分别,带着欣赏的心情去观照它们,恰如张庆祥讲师所说:“所谓发生即是恩典,这一切感受的发生,都是本性的恩典,是本性派来长养你精气的雄兵。是你的盟军而不是敌军,是你的好友而不是敌人。是这些能量使你的生命,得到无比的滋润,渐渐地茁壮。打开你的心门,欣赏它们的存在”。
感受的真相其实只是气的起伏动荡,是能量的流动,只要不对它有所抗拒,它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获得无比的慈润,所以老子本章一开头就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所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告诉我们再难、再大的事总有可入手的地方,而这个入手处就是内观觉照身中的气,不对身中气的感受有所分别好恶,所以叫“于其易”“于其细”,只要能找准这个细微(“为大于其细”)的关键枢机,再难、再大的事都可以迎刃而解(“图难于其易)。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正因为如此,所以圣人终不为大,“不为大”即无为的意思,不以自己的好恶分别去干扰、扭曲本性的造化,因为只有本性的造化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所以最终圣人能成就其天下最大的事,那就是让内心获得永久的安宁和祥和,用佛家的话来讲就叫明心见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轻易许诺最终势必无法履行诺言,总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必定遭受更多的困难。正因为如此,所以圣人总是十分重视事情困难的一面,最终才不至于被出现的问题所困住。
要做成、做好前面所说的难事、大事,需要静心,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正确的方法,而“轻诺”的人,往往会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往往对困难估计不足,因此很容易半途而废,从而没办法兑现自己的“诺言”。
就像许多人的减肥、戒烟、早起等计划,刚开始很有决心,可是坚持一段时间后便松懈下来了,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干脆放弃,如此一来,自己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因此,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是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内心的安宁与祥和,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枢机所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方法正确的基础上,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最终才能实现内心的安宁与祥和。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5、圣人遇事看重困难是上德无为之道
試论《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老子先生“为无为”思想的本然的意思  耿閣(鸣天士君)著
为无为章——诗读老子63
《道德经》第63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