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六十五章 玄德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大家好!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之心得。

本章是继上章未尽之意,即圣人修己度人之道,让本性的造化回归于自然无为的关键在于“玄德”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代善于以道治理国家的人,不会教导百姓如何精明,而是教导百姓如何返回本来的质朴。

为何要将“明”理解为精明,将“愚”理解为质朴呢?

我们看老子在第二十章中所言:“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由此可知,老子所讲的“愚”并非蠢、笨的意思,而是指一种天性本然的状态,无知无识,没有任何的分别取舍,完全本真的状态,而这样的本真状态我们就暂时先将其称为质朴,只不过这种质朴不是指外在的模样,而是指内在的心性,指心性没有被分别取舍所扭曲的本来模样。

而“昭昭”“察察”则是因为我们总是喜欢分别取舍,喜欢将人事物一分为二,比如长短、高下、荣辱、尊卑等,反正就是分为好的、不好的,或善的、不善的,然后要好的、善的,不要不好的、不善的,而这种要与不要就叫做“昭昭”“察察”,即分别取舍之心。

而本章的“明”也就是“昭昭”“察察”分别取舍的意思,而不是老子前面所讲的“不自见,故明”、“知常曰明”的“明”的意思,这里的“明”也有精明的意思,因为很善于分别取舍,所以看起来就很精明的样子。

而这种精明它不属于我们本心本性所固有的,而是人为造作的结果,是内心好恶分别的外在表现,也常常引发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冲突的根源。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冲突皆来自于价值观的不同,而仔细分析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就会发现原来决定我们价值观的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取舍,贪嗔好恶。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摈弃内心的分别取舍,贪嗔好恶,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哪里还会有纷争和冲突呢!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才说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人,不会教导百姓外在的精明,因为外在的精明其实是纷争和冲突的根源,而教导百姓卸除内心的分别取舍,贪嗔好恶,恢复其固有的本真,才是实现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最根本的途径。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智”,在古代通“知”,这里不过不是知识的意思,而是指攀附于我们心性上的贪嗔好恶知见。老子这里没有用“知”,而是用“智”,或许还含有精明和智巧的意思吧。

这种建立在贪嗔好恶知见基础上的精明和智巧常常被我们误以为是聪明和智慧,却不知道我们所获得的其实是事事处处为自己打算的精明和智巧,而正是这样的精明和智巧,让我们为人行事总是以自己的贪嗔好恶为标准,而人为制造很多的纷争及冲突,社会因此而难以安定,国家也因此而难以和平,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所以如果用外在的精明和智巧来治理国家,只会加剧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和冲突,由此而带来的战争和动乱则会让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不就是祸国殃民的贼吗!

相反,如果不以这样的精明和智巧来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可以减少,战争和动乱发生的概率也会随之减少,国家可以太平,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这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福气。

用外在的精明和智巧来治理国家,比如美国,面对疫情,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控制疫情,而是甩锅中国;面对经济通胀,不是选择真诚合作,而是打压他国,如此等等,其背后的逻辑无不是贪嗔好恶所致,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以智治国,国之贼”的现实版。

而咱们中国,面对美国的各种打压、围堵、指责等并没有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是做好自己的事,加强我们自己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建设,补短板,煅长板,所有的决策和措施都依循着当前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变化的需要来制定,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多数的老百姓才会对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有着无比的信心,所以老子说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知道以智治国的害,不以智治国的福,也就有了治国的范式。能够时时刻刻懂得依照这样的范式去治理国家,就是“玄德”。

“玄德”在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都出现过,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在德的前面加一个玄,其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这个德不是外在的德,而是里面的德,是深不可见的德。因为这个德它就是我们身中的一股气,即浩然之气,正因为这个浩然之气,所以才可以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正因为“不有”“不恃”“不宰”,所以才能做到“不以智治国”。

由此可知,老子前面谈的治国,其实是有一个落脚处的,这个落脚处就是“玄德”,就是要养我们内在的浩然之气。不要小看浩然之气,咱们中国能打赢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等,靠的不是武器装备,靠的就是这个浩然之气。我们先不要说打仗,只是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中埋伏三天三夜就已经是奇迹了,如果没有浩然之气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很深,很远,因为眼看不见,耳闻不到,也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所以谓之深、远。

“与物反矣”是说玄德与物是相反的。物可见可闻,可用语言描述,玄德不可见不可闻,不可用语言描述;物以外在的荣华为美,玄德以内在的朴实无华为福;物以“智”为能,玄德以“愚”为本;物向外求,玄德向内寻……。

因此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是说玄德不在身外而在身内,只有返回身中来求,才能获得真正的“玄德”,即获得大顺。“大顺”,顺乎于自然,顺乎于道,所以叫“大顺”。

本章老子从治国之道谈到“玄德”,其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外在所有的作为均取决于内在的“玄德”,只有真正存养好这个内在的“玄德”,外在的作为也才可以“大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4-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十二
《百家论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64-66)
如何理解《道德经》“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老子秘解》八十章
吕洞宾秘注《道德经》——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吕洞宾秘注《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