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六十六章  江海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家好!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之心得。

上一章老子从治国入手谈到玄德,让我们明白外在作为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智”,而是取决于内在的“玄德”。因此一个人只有真正存养好这个玄德,外在的作为才可达至“大顺”。玄德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本章以及接下来连续多章老子都在从不同的层面为我们剖析这个“玄德”。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够让百川向着自己汇聚而来,是因为江海善于处在最低下的位置,因此而能成为百川的汇聚之地。

这里老子用江海的处下而引来百川归流的自然规律来阐明外在作为与内在德性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若要获得众人的信任和拥戴,其必须具有谦恭卑下的德

那么怎么来理解谦恭卑下呢?

我们可以用老子在第二十二章所讲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衿”来理解这个谦恭卑下。也就是说一个人若能不自以为能,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有功,不自以为高人一等,以这样的德性去修己度人,那他必然能获得大家信任和拥戴。

所以老子接着又说: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正因为如此,所以圣人为了教导百姓,必然谦恭卑下,而不敢有丝毫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了引领百姓,必然会把自己的利益置之于百姓的利益之后,而不敢与百姓相争。

“上”指的是身居高位,又因讲的是圣人而不是君王,所以翻译为教导而不是领导或统治更为恰当一些。

“先”本义是走在前面的意思,这里指圣人为济世救人的先行者,所以称为“先”。

值得注意的是,“必以言下之”的“言”,并不是指外在的语言,而是内心的声音,因为只有内心的声音才是德性的真正反应。因此“必以言下之”不是在言辞上表现谦卑,而是发自内心的谦恭卑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正是这样,所以圣人虽然身处教导百姓的高位,而百姓却不会感到有压力,虽然圣人拥有百姓所不具备的智慧,而百姓并没有因此被伤害,相反却因圣人的教导、引领而受益无穷,正因为如此,天下的百姓都非常乐于信任他、拥戴他而不厌弃他。

圣人虽然身处教导百姓、引领百姓的位置,但一心想的都是如何让国家昌盛,百姓安康,而不是自以为了不起而骄矜狂妄,甚至与百姓争名夺利,正是因为圣人具有这样深厚的内在德性,所以百姓才会信任他、拥戴他,正如百川归流于江海一般,所靠的不是争,而是顺从于本性的自然,即以长养百姓的“生”(生生不息)为宗旨,无为而为,所以老子接着说: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人处处时时顺乎本性而为,而不有半点私欲,没有任何的人为造作,所有作为均为本性自然造化的外在体现,而本性的这种圆满与俱足是没有谁可以相比的,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而我们常人,因为总是被内心的匮乏感,不安感恐惧感等所捆绑,所以总是试图通过不断向外抓取来消除内心的匮乏、不安和恐惧,而当有谁阻碍了我们的这种抓取,我们就会与之相争。殊不知这样的人为造作却扭曲了我们本自圆满俱足的本性造化,捡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

因此,本章老子旨在告诉我们处下、不争是我们外在作为的基石,惟有处下、不争,才能长养我们的本性,而只有不断长养我们的本性,本自圆满俱足的本性造化才可以开启,而只有开启圆满俱足的本性造化,才可以做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另:上期有读者朋友问什么是浩然之气,这里给大家放一个张讲师讲《易经》中的一段关于“自强不息”的讲解,其中两次提到了浩然之气,若能理解张讲师所讲的“不息”,便能明白什么是浩然之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六十六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道德经》讲义(第26讲)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君民鱼水情”
音频道德经传家版第66章:居下处后是大德
《道德经》简读第六十六章
《道德经解》江海6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