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11)—— 第八章:上善若水…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们先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说最高的德性就像水一样。“上善”指最高德性。

那么水有怎样的“德性”呢?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以自己的贪嗔好恶去利益万物,就是“善利万物”,利益万物之后不居功自傲,不自以为是,就是“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心甘情愿的处众人都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也就是说对尊卑、高下、清浊等没有任何的好恶分别,只要能利益万物,哪怕处最卑下、最污浊之地,都甘之如诒。

读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其实可以理解为是对上章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诠释

“善利万物”,就是“身先”,即以生生不息的大道造化(大我)主导,而不是以自己的贪嗔好恶(小我)为主导。

“而不争”,就是“后其身”,即不执着于自我的感受、认知、情绪等

“处众人之所恶”,身处卑下污浊之地,而不被卑下污浊的感受所绑架,依然如故保持利益万物的存心,就是“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老子接着说“故几于道”,说水的这种德性接近于道。

为什么说接近于道?因为它能够“守中”,能够保持道的精粹纯一,而不作任何改变。换句话说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利益万物的存心不变,所以接近于道。

接下来,老子又连续用七个“善”来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当然也是对“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作更为具体的说明。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七个“善”,有善于的意思在里面,但这个善于并非我们普通理解的那个外在作为上的善于,而是有体有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的意思。

人常常犯的毛病就是执其一端,要么死守教条,不懂权变,就像过去的那些拘拘腐儒,将孔老夫子的话当教条,不懂得如何在现实中去变通。还有一部分人呢,就是变得找不到根本,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迷失掉了自己,就如同处于烦恼罣碍中的我们。

因此,老子在这里用七个“善”来告诉我们如何做到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不再烦恼罣碍。

首先是“居善地”什么是善地?一定是卑下污浊之地吗?不一定。

水受热上升为水蒸汽,上升为高高在上的云朵,难道就不善了吗?只要能利万物,只要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住利万物这一初心,无论是处高,还是就低,那都是“善地”。

因此,唯有不堕入尊卑、高下、清浊等分别对待,才叫真正的“居善地”。

所以“居善地”其实说的不是在外面找一个善地来居,而是说人的内在本来就有一个善地(圆满俱足的本性),找到那个善地,把心安住在那里不动,就叫做“居善地”。

“心善渊”,“渊”,回水,不往外流的意思。水的特性就是往低处流,受热之后变为蒸汽往高处升,在这不断变化的外在作为里面,其心却不因流向低处时,就以为自己卑下污浊,升到高处时又以为自己尊贵清高,心不随外在的尊卑、高低、清浊等变化而变化,永远安住在那个善地之上,如如不动,就叫“心善渊”。

“与善仁”,“与”,本义是赐予、施予、给予,在这里是利益万物的意思。

当心能够如如不动的安住在善地之上时,所有的作为自然而然都能以利益万物为根本,而不是满足自己贪嗔好恶的欲望,或者是要追逐那种利益万物所带来的一种高尚感受。因此,这种源自内在本性的,没有在其上攀附任何的分别好恶知见的作为就叫“与善仁”。

“言善信”,“言”,语言文字是言,内心的念头、情绪等也是言,总之来自内心的声音都叫言。

当心能够如如不动的安住在善地之上时,无论是外在的语言或文字,还是内在的念头、情绪等,都不再离开利益万物这一根本,就是“言善信”。“信”,与内在的根本相一致就是“信”。

“政善治”,“政”指国家的治理。

当心能够如如不动的安住在善地之上时,其所采取的任何治理国家的措施、办法,都不再离开利益广大百姓这一根本,就是“政善治”。

“事善能”,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叫“事”。

当心能够如如不动的安住在善地之上时,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自然能够按照其大小先后来处理,而不是依照自己的贪嗔好恶来处理,这就叫“事善能”。

“动善时”“动”行动、作为的意思。

当心能够如如不动的安住在善地之上时,自然而然就懂得在合适的时间,采取合适的行动,这就叫“动善时”。

由此可见,“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根本就在于如何将自己的心安住于圆满俱足的本性之上,所以佛家告诉我们说“万法惟心”,我们所有的外在作为其根源都在于心。

不是吗?我们喜爱美食,喜爱名车,喜爱豪宅,喜爱诗与远方等等,哪一样不是为了安顿自己的内心呢?拼命挣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吗?为什么要财富自由?因为没钱内心就不安。

因此,人所有的作为其实都是在以“小我”为主导,而不是以圆满俱足的本性为主导。因为人与圆满俱足的本性失联已久,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中还有一个比“我”更智慧,更圆满、更俱足的本性!

可是圣人不同,圣人时时刻刻通过内观,通过觉知,与内在的那个本性保持着“联系”,并由此体证到了本性的圆满与俱足,因此甘愿“臣服”于内在的本性,从而放下对内在感受、认知、情绪等的执着,让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在身中自然运行,而不横加干涉。所以老子最后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争”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增加自我的价值感。

何为价值感?其实就是一种内在的感觉,一种暂时的,感到不再那么匮乏的自我感觉。

而人之所以有匮乏感,就是因为感受不到本性的圆满俱足。而之所以感受不到本性的圆满俱足,就是因为往外求而不是往内求的习性所致,因而才有了外在作为上的“争”。

而正是这样的“争”,让内在的精粹纯一之气发生了变化,而正是这样的变化导致了内在本性的造化偏离了生生不息的常道,所以就有了“尤”。

因此老子才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异于常态的意思。生生不息是大道恒常不变的根本,偏离生生不息这一根本,就是“尤”。

由此可见,要让本性的造化回归生生不息的常道,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安顿好自己的内心。而内心如何才能真正地安顿下来?那就是找到内在的那个“善地”,让心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朱东:拥有“平静”既是闻道的起点,又是闻道的终点。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傅佩荣:上善若水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