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本章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学习张庆祥讲师讲《道德经》第十七章之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在本章的讲解中,张讲师从外王和内圣两个方面来进行了讲解,这里呢就与大家分享学习內圣的一点心得体会。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这一段话中有四个“之”,这四个“之”代表什么意思呢?结合上一章来看,上一章是讲了悟生命真相的前提及方法——“致虚极,守静笃”,即持续护持好本来清静的心,让内在气机能量可以自由流动、变化,从而开启自在心灵的浩瀚工程。结合本章上下文应该可以确定老子所讲述的“之”是代表对清静心造成干扰的分别取舍知见,也就是佛家说的贪嗔痴爱。

“不知有之”——对于胸口的一团气没有分别取舍,没有好的感受与不好的感受的区别对待,只是如实照见它们的流动、变化,就如水的流动一样,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汹涌澎湃,无论呈何种变化,也水只是水,没有好与不好的意义。有的人会说怎么会没有好的或不好的,涓涓细流能灌溉农田,汹涌澎拜能造成洪涝灾害。是啊,只不过这些好的、不好的只是针对人类而言,若把它放到整个宇宙大道上来看,它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由此可以明白所谓好的、不好的其实都只是我们对自身利益得失的贪嗔知见,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若是卸除这些贪嗔知见,直接照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太上不知有之”。

“亲之誉之”——贪爱好的感受,“畏之”——嗔厌不好的感受,对于胸口本无意义的一团气区分为好的和不好的,认为好的感受会通过各种办法使其驻留,认为不好的则选择逃避、转移。这样虽然可以减少些许烦恼挂碍,但却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当面临较大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力不从心再次陷入烦恼罣碍之中。因此张讲师在讲解中特别列举了一些属于“亲之誉之”或“畏之”的方法提醒修习者注意:

“像现代的歌颂、赞美、感恩之道,或者想象光、想象爱等等美好感受,充满全身的冥想之道,这就是所谓的‘其次亲之誉之’之道。”

“其次如借助转移、道德劝说、戒律规范、因果挟持等平复情绪之方法,即是‘其次畏之’之道。”

“其次侮之”——对于胸口本无意义的一团气造成的感觉进行分别取舍,对于不好的感受巴不得除之而后快而,本性因此受到伤害就是“侮之”。因此佛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这也是为什么孟子会讲“无暴其气”的缘由。

通过上述各层次修为的描述,老子总结说“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信不足”——清静心护持得不好;

“焉”——乃(才);

“有不信”——本性的造化无法开启(开启:进入正确的轨道)

“犹兮”——慎小心;

“贵言”——减少有罣碍的念头

“功成事遂”——进入“太上不知有之”的境界;

“百姓”——身中气机;

“谓”——“为”;

“我自然”——本来面目。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若是清静心护持得不够,则会导致本性的造化无法进入正确的轨道,要使本性进入正确轨道,也即进入“太上不知有之”的境界,则必须时时刻刻谨慎的观照内心的起心动念,持好身中气机的自然清静

老子这一章的主旨与《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第一次从宝林寺出山讲经说法时告诉众人的第一句话的意义非常契合,“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说本心本性本来就是清静的,只要我们能护持好这本来清静的心,就能从烦恼挂碍中得到解脱,就能获得心灵的大自在。老子和六祖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却给我们指向了同一个月亮,愿我们一道顺着古圣先贤们的手指寻找到那轮明月!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20520 清娟盲派命理 第五章 十神之间作用 第二节 承载
茅山的《上清人形符卷》《龙虎山三十六帅秘符》龙虎山,内部资料
《庄子·人间世》原文、翻译及赏析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译释
欣赏-现代-潘长宏诗-【祝融探火与病毒肆虐】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 隆中对】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