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续完)

《思考经方》作者毛进军主任医师

第三节 太阳伤寒证 麻黄剂活用
一、太阳伤寒证条文解析
《伤寒论》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个条文论述的是太阳病中的又一大证型:太阳伤寒证的病脉证。
开首说,太阳病,应当是有提纲证的症状。
太阳病初得时或已经发热,或者还没有发热,这是常见的,因为太阳病是表阳证,只要是太阳病,终究会出现发热症状的。
太阳伤寒为邪侵人体的最外一层防线,即皮肤肌表。人体感受风寒之邪,主要是寒邪,束缚住了皮肤肌表,毛窍闭塞,寒性凝滞,致使腠理致密不通,卫阳被郁遏而不能达表抗邪,营阴也被郁滞而壅遏卫阳发挥抗邪作用,营卫失于谐和。
其发热的“已” 或“未”,主要是取决于人体正气(营卫)和风寒之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果感受风寒之邪较轻,卫阳郁闭的不是太严重,正气可及时达于肤表与邪气相争,发热出现的就早一些,一旦感邪就可能发热,即所谓“或已发热”。
如果感受风寒之邪较重,卫阳被寒邪所束,正气不能立即达表以抗邪,发热出现的则较迟,即所谓“或未发热”。
必恶寒。这是太阳伤寒的一个特有的症状,《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风寒之邪外袭,卫阳本应温分肉,充皮肤以护卫体表,但因毛孔闭塞,营卫失调,卫阳被寒邪所束而不能达表固护温煦,故必然要出现恶寒。
体痛。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营卫和谐,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气血畅达,通则不痛。太阳伤寒时卫阳被寒邪所束,运行受阻;营阴也因寒性凝滞收引而郁滞不通,阳气不达,营阴郁滞,营卫皆受邪气郁遏,气血郁凝而不通畅,不通则痛。因太阳病为阳之表证,其疼痛的部位以表位为多见,如头项强痛,腰背及全身关节、肌肉酸困疼痛。
呕逆。寒邪犯表,荣卫受阻,表气郁滞可致使里气不和,气的内外出入失常,不能宣发旁达,可导致气的上下升降亦失常,向上冲逆,故见呕逆。
大家可以见到,有相当一部分人患外感时常可见到干呕或呕吐,较重者还有喘息的症状。
太阳伤寒是伤了寒邪,没有汗出,无汗的脉象是紧的,这是与有汗的太阳中风脉缓对比着讲的。
脉阴阳俱紧。阴阳在这里是指脉的部位。方有执在《伤寒条辨》中指出,脉“阴谓关后,阳谓关前。”
脉紧主病为寒为痛,寒主收引,寒邪在表,多为浮紧之脉,因为,感受风寒之邪,营卫受阻而郁急,表现在脉象上就是脉阴阳俱紧,也就是说关前关后的脉,即所谓寸关尺三部之脉皆表现为劲急紧张而浮之象。这种脉象的紧束而刚劲,实际上是机体调动正气而抗邪的外在表现。
我临证见到太阳伤寒表实证者不少,有的得病时便有发热,有的初得病时并不发热,但初得病时都有怕冷或怕寒的表现,伴有浑身骨节肌肉都是痛的,或腰痛,或腿痛,还有干呕,或咳嗽,严重者有气喘(多见于有急、慢性支气管炎者),脉象是浮紧的。
二、太阳伤寒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
辨证要点:头痛,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呕吐或气逆喘咳,脉浮紧,舌苔薄白等。
证候特征:无汗。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治则:透表发汗,散寒降逆。
方药:麻黄汤方(《伤寒论》第35条等)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注:杏仁十枚约4克。七十枚约28克)。
煎服要点: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服药禁忌:一、从“余如桂枝法将息”可知,服用麻黄汤也要遵守“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的忌口法则。
二、心悸者,三阴里虚寒证者特别是中焦虚寒证者,尺中脉微者,尺中脉迟者,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禁忌发汗。
这些都是《伤寒论》条文所严格规定的,现在将有关麻黄汤的禁忌条文逐条解析一下:
《伤寒论》第49条说:“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邪在表,当用发汗解表法可愈。若误用下法,伤了里气,表邪还不除,卫气津液与外邪互结蕴湿,郁于体表则身重;里气虚不能正常生化气血,血气少不能养心则心悸。
这时,虽脉仍浮数,但尺中脉微。这就是下焦的真阳之气损伤了,不可发汗,发汗则会更伤里气和津液。
《伤寒论》第50条说:“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脉象,有此脉者,必有身疼痛的证候,应当以发汗解表治之。但若尺中迟者,则不可发汗。
尺中迟者,尺脉候里,当为里虚。《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说:“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就是说,病人脉浮见于寸部时,主表病;见于尺脉时,则主里病。这里的尺中迟,主要是指里虚,脉内营气不足。脉浮紧伴脉迟或细者,就提示营血不足,不可发汗,如发汗则津液亏损,气血化源不足则会变生它证。
《伤寒论》第83条说:“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一是上焦津液亏虚,二是气不化水饮为津液,都能造成津液不能上济而干燥。这种情况,虽有表邪,亦不可使用辛温发汗之法,如误汗一则津液更虚,二是发汗激动里水,致使水饮上逆将生它变。
《伤寒论》第84条说:“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多为素患小便淋沥之人,或为湿热下注之人,多由热伤下焦津液而致。虽有外感,亦不能使用汗法,如误汗伤津,则邪热更炽,不仅津液愈亏,而且迫血妄行致小便出血。
《伤寒论》第85条说:“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疮家,久患疮疡或受金创之人,肌肉血脉外发的脓血也属于表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说:“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出血过多,气血俱伤,虽有身疼痛等外感表证,也不可发汗。若误汗,则津虚血涸,筋脉失其濡养,必发生肢体强直,筋脉拘急抽搐的痉证。
《伤寒论》第86条说:“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指鼻子经常出血的人,鼻子出血多是有热,实热虚热皆可引起。有热不仅鼻衄,而且会伤津液,出血多必血虚,虽有表证,但不可发汗。若发汗则阴血更伤。
《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误汗后,则津液伤,津液伤则血也会亏虚。
额上血脉正常时一般不显,陷入额中。但大出血近乎休克的重病之人额上血管会出现代偿性怒张,即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故脉急紧拘而不柔;血虚不能主之于目,故目睛转动迟滞,开合不灵;血虚不养心心神不守,故不得眠。
《伤寒论》第87条说:“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是指失血过多的病人。出血的病人必血虚,切不可再发汗。因为血汗同源,若误发汗,津气大伤,则不仅血虚,而且阳气亦会脱失,导致阴阳俱虚,肌腠筋脉失于温煦濡养。阳气亏虚会身寒,血不濡养则振栗,出现身寒振栗,不能自持的振摇症状。
《伤寒论》第88条说:“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平素多汗的病人,津液多有不足,如再大发汗,会加重津液损伤,上则心失所养则心无所主,心神不安,故恍惚心乱;下则宗筋失润,故小便后出现阴部疼痛的证候。方予禹余粮丸。
《伤寒论》第89条说:“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病人素禀寒性体质,或中焦虚寒,虽有太阳病,不可发汗,如误汗,则中寒更甚,胃中冷寒饮上逆。蛔喜温而恶寒,故寒则动温则静。如果有蛔虫,则蛔必因寒而动,逆而上行则吐蛔。如果没有蛔虫,也会寒饮上逆而呕吐。
三、麻黄汤为通营之方
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说:“麻黄汤,破营方也……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内攘其大表。”所谓破营,就是通透营卫。
麻黄汤的方证病机为营卫气血郁滞,阴阳不能通透,邪气不得宣泄。
麻黄汤有宣通营卫气血,透泄邪气,恢复营卫气血的正常流通的功能。既可辨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又能辨治内伤杂病证候反应于表位的病证。
我临床上常用麻黄汤,或与其他经方合用治疗中风,慢阻肺,颈椎病,三叉神经痛,心动过缓及遗尿等病证,疗效明显。
麻黄汤在《千金方》中还被孙思邈称之为“还魂汤”,用于治疗昏迷气绝,口噤不开等危急重症(证),可见这个方子通透救急的重要性。
讲了太阳病提纲证、病机、治则、方药等重点内容,再举几个医案谈谈太阳病主方的临证活用吧。
四、医案解析
(10).头痛
陈某某,女,27岁,2012年2月27日初诊。
主诉:头痛10余天。
病史:10天前因外出受寒感冒,开始时头痛,全身困痛,流涕。经治疗其它症状消失但头痛没有减轻,每天上午疼痛较重,头似箍着了一般疼痛难受。去医院检查诊为脑血管痉挛,口服药物及静脉点滴5天,基本没效。求治。
刻诊:头痛,整个头部都似箍住了一般疼痛,枕后项部较重,上午重下午轻,无干呕,无头晕,无汗,无口苦咽干,无口渴,无恶寒发热,眠可,纳可,二便可,舌暗苔薄白,脉寸关浮微紧,尺弦。Bp 145/85mmHg。
患者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父母亲都有高血压病。
六经脉证解析: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寸关浮微紧,尺弦。为太阳伤寒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
病机:营卫郁闭。
治疗:麻黄汤加川芎:麻黄20g,桂枝15g,杏仁12g,炙甘草12g,川芎20g。3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二诊时,患者说,药后很有效,疼痛明显减轻,比输液有效多了。还有轻度疼痛,夜晚睡不着觉。测血压:130/80mmHg。
效不更方,上方麻黄汤减量:麻黄15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川芎20g。6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晨饭后和中午饭后2次服,晚上不服。
嘱其这几天每天去附近的诊所测一次血压。后来电话告知,血压正常。头痛痊愈。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患者是因外感诱发头痛。据患者说,以前也发作过此类头痛,但很快就好了,不像这次持续这么多天。看来这与患者血压高有关,患者有高血压病家族史,她本人也曾偶尔测过血压,也曾高过,最高150/85mmHg。但因年轻不在乎,也没有服过降压药。
举这个医案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应用经方,不要被西医的病名束缚住头脑,一听说高血压病就不敢应用麻黄剂,说什么麻黄“升压”等等。用经方就是要六经辨证,有是证用是方。
这个病人用了麻黄汤不仅疗效好,而且血压也正常了,说明经方用对了,营卫通调谐和了,内环境改善了,血压等指标就会趋于正常了。
《伤寒论》第35条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证病机为寒邪闭塞肌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也就是营卫郁闭不通。不论外感内伤,凡是表现为营卫郁闭而出现头痛等证都可用之。
该案患者头痛表现为枕后项部紧箍痛,是由于血压增高,血管阻力增大,头部枕下项部肌肉反射性收缩痉挛而致。实际上也是中医所说的营卫郁闭不通的病机,所以用麻黄汤获得显效。
麻黄汤中麻黄这味药是非常重要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麻黄的方子有二十多首,如麻黄汤,《古今录验》续命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加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等,在这些方子里,麻黄大多是用于治疗头痛,身痛,肢体不用,肢节疼痛等表现于表位的证侯。
麻黄的重要的功能:一是开风寒之邪所致的卫表郁闭,使气机内通外透,以达到气血升降流通正常的作用。二是疏通经络血脉,行血破瘀,祛除邪滞。
对于麻黄的应用,不要畏惧什么升压的副作用,所谓的升压,这是西医的理论,我们中医只要辨证准确了,当用则用,用好了,还有明显的降压和稳定血压的作用。
这位患者应用麻黄汤后晚上睡不着觉,是因为都是晚上熬药而服药过晚,服时已经10点多了。应用麻黄剂,一定要告诉病人,一般晚上应服的一汁,要求病人晚上6点以前就服,不宜延至睡前服,以免影响睡眠。
加川芎是为了加强行气止痛之力。《本经》说川芎:“辛甘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川芎是一味治疗头痛的良药。俗话说:“头痛不离川芎”,因为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达血海,旁通四肢,活血行气,不仅止痛,还能温阳通阳。
(11).咳嗽(支气管肺炎)
姚某某,男,2岁。2012年12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1周。
病史:1周前,患者感冒发热,经肌注并口服抗生素等药治疗无明显疗效,仍反复发热,并伴阵发性咳嗽痰鸣,逐渐加重,其母亲带患儿去某医院诊为支气管肺炎,不愿住院,来求服中药。
刻诊:咳嗽频频,喉中痰鸣,发热,阵阵烦躁哭闹,无喷嚏流涕,多饮温水,手凉,无汗,纳可,大便稍干,小便可,舌质淡嫩,舌苔白腻,指纹紫红浮露过风关。
听诊,双肺闻及干、湿罗音。T 38.2℃。
六经脉证解析:咳嗽,喉中痰鸣,发热,无汗,指纹紫红浮露过风关,舌苔白腻,手凉。为太阳伤寒证。
咳嗽频频,喉中痰鸣,舌质淡嫩,舌苔白腻。为太阴病,水饮上逆。
指纹浮露过风关,为外感风寒表证。
指纹紫红,烦躁哭闹,大便干。为阳明病。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病机:寒邪束表,饮气上逆,上焦郁热。
治疗: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味:炙麻黄6g,桂枝6g,干姜6g,旱半夏10g,炙甘草6g,白芍6g,五味子6g,细辛6g,生石膏12g,杏仁6g。3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180ml,分6次温服。
二诊:其母诉,药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咳嗽痰鸣仍有,但程度和次数明显减轻,已不烦躁,大便不干微溏。原方去杏仁、石膏加紫菀、冬花各6g。继服3剂,服法同上,痊愈。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寒冬季节,咳嗽、喘证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寒易热,“肺常不足”,卫外功能较弱,外邪入侵,常先伤肺,出现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证。
西医治疗多是应用抗生素等口服或静脉点滴,往往弊大于利,而中医辨证应用《伤寒》经方,常可获得佳效。
该案患儿的支气管肺炎因外感诱发,西医治疗一律抗感染,抗病毒,止咳祛痰等,但疗效不佳,而用《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凸显优势。
患儿既有外寒束表,又有寒饮气逆,还夹杂些许上焦郁热,证属寒热错杂,而病机关键仍然重在寒饮上逆。《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说:“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病机为外寒内饮挟热,所以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降逆化痰止咳,兼以清热除烦。
《本经》说杏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加之以加强止咳化痰饮,降逆气之力。
二诊烦热已除,仍有外寒内饮,且大便由干转为微溏,故去杏仁、石膏,用小青龙汤加紫菀、冬花,以小青龙汤解表蠲饮降逆止咳,表里双解。加紫菀、冬花加强祛痰止咳之力。
《本经》说紫菀:“味苦温。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
《本经》说款冬花:“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寒冬多咳喘,小青龙汤类方辨治疗效很好。但辨治小儿一定要注意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寒易热,肺常不足等生理病理功能特点,不论寒药热药皆不可过剂。勤观其证,随时加减药物。

第四节 外感温热病 概念须分明
谈到太阳病,我们还要重点了解一个病:温病,即外感温热病的辨治法则。
《伤寒论》第6条讲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一条,讲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关于这一条,要弄清几个涵义:
一、温病不是太阳病中的一个类型,而是与太阳病一样,是外感表证的一个类型,与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一样,都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外感病有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有温病,还应包括湿痹(中湿)、疟疾和痉病等。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等。
张仲景常用太阳病泛指外感表证。
二、温病与太阳病的区别是:太阳病是外感风寒之邪而致病,而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而致病。
太阳病的证候特点是发热与恶寒或恶风并见的,而温病的证候特点是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属于阳明外证的范畴,但又不是阳明病。
三、温病的主证和病机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以伤耗卫气津液为主,严重者会入营血。证属阳明病外证,如《伤寒论》182条说:“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四、温病不等于瘟疫。瘟疫是疫疠病中的一种。瘟疫有一个特定的涵义,就是感受疫疠之气而具有急性,传染性,群体易染,发病相似的特征,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所以,不具有流行性的温病不能叫做瘟疫。
不过,不论是温病还是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一旦具有流行性,群体易染而发病且病状相似,就可以叫做疫疠,也就是说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证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可以叫做寒疫;外感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叫做瘟疫。
五、温病与阳明病。温病是外感温热之邪伤及肌表,里热外发,而阳明病多为外感误治,邪气内陷传变而来。
六、温病治疗与阳明外证治疗相同,“须以清解立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可用白虎汤类经方辨治。
张仲景在太阳病篇特别提到温病,主要是提请我们注意弄清这个特殊的外感病的涵义,切不要将温病当作外感病,误用汗法等来治疗。
七、温病与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一样可以传变,温病在表而误治,如被攻下治疗或被火法治疗,也会外邪内陷而传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机与临床·第二章·病机关系为本的辨病
第08 讲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伏邪不醒变成痨——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李致重:中医治疗外感病的关键(含SARS治疗思路)
多汗的病机和治法——绝非一般人所讲的那么简单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