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健侯先生的“九字”真经/
userphoto

2012.06.23

关注

平  直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平直圆组成的。平直圆是最简单的几何线条,一切最复杂的几何图形也是由平直圆三要素组成的。推而广之,世上万事万物,也都是由平直圆组成的。“愚者观其异,智者观其同。”愚者只看到,世上事物的千变万化,而看不到千变万化中的共同规律。而智者却从这种千变万化中看到了它们共同的规律。这是庄子的《齐物论》的思想。

     太极拳是一种复杂的技击运动,千变万化,令人目眩。但在这千变万化中,有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三个字:平直圆。王宗岳《太极拳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里就包含了平直圆的道理在内。

     首先,从太极拳的整体来看平直圆。太极拳运动是由三平一直组成的圆周运动。人之周身,可视为内含三平一直,十字坐标的一个大球体。“三平”是指两肩平、两胯平、两漆平;“一直”,是指脊柱直(任脉、督脉直),即从头顶的百会穴到下身的会阴穴连线中点构成人体的中垂线。太极拳又名“中正拳”,做到“三平一直”后,就能就能使整个身体中正,重心下降,下盘稳固。肩与胯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符合“上下一线”的要求。两肩齐平(肩的两端与与大椎穴三点成一水平线),防止在转动时出现一高一低,破坏身法的端正要求,失去平衡。练拳时,以四肢各大关节及身体的中轴线为圆心,通过腰带动四肢做弧线运动,同时又以每个局部的中轴为转动轴自身旋转,即形成源动于腰,旋腕转膀,旋踝转腿,系列的空间螺旋运动。

    其次,从对太极拳练习的要领看平直圆。

    虚领顶劲。这是对头部的要求。语出王宗岳《太极拳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十三势歌诀》:“尾閭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具体做法:脊椎松直,两肩平稳端正,竖项,头顶百会略上领起。此外,还要做到:舌顶上颚,耳听八方,目光专注,全神贯注。虚领顶劲是头对脊柱的平衡。做到虚领顶劲后,就能“满身轻利”,全身动作就轻灵、圆活、沉着、稳健,化发自如。这其实是一种圆弧形活动。所以,里面也含有平直圆的原理。

    沉肩垂(坠)肘。这是对上肢的要求。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云:“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也。”孙剑云《太极拳总说》云:“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否则气上浮。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具体做法:①两肩自然下垂,决不能上耸,同时两肩要微扣(裹肩),向下沉劲。但腋下在留有一鸡蛋大的空间,两肘不能紧贴胸脯。“肘不离肋”,又要“肘不贴肋”。肩与胯要成一条垂直线。②肘垂,即肘始终要微曲,并具有下垂劲,即使手臂上举也要如此,肘尖总是保持对地面的意向。③沉肩垂肘是密不可分的,沉肩是前提,垂肘是后续。只有沉了肩才能做到垂肘。“沉”“垂”中含有一个“直”字;两肩要平,不能一高一低,含有一个“平”;沉肩后,肩胛骨自然成圆形,垂肘后,肘骨也自然成圆形。另外,沉肩垂肘后上肢体的活动就能圆活。所以,沉肩垂肘也含有平直圆的原理。

含(涵)胸拔背。这是对躯干上部的要求。郝月如云:“心以上者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具体做法:①含胸就是使胸廓微内收,但不能凹胸。②拔背就是脊柱保持正直,背肌自然松开,微成圆形。③“含胸”与“拔背”完整一体,能含胸自然能拔背,而含胸必须要拔背。含胸拔背时两肩也要平准。含胸拔背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化劲发劲。对方的力来,我以含胸化之。拔背改变脊柱生理曲线,使背部肌肉有一定的张力。拳谱云:“力由脊发”,“背不圆,力不全”。含胸是圆弧,拔背是直,两肩要平准这是平。所以,含胸拔背也含有平直圆的原理。


此外,还有“松腰敛臀”“缩胯提谷”“膝屈足抓”等,里面无不隐含平直圆的原理,这里不一一分析了。

    孙禄堂宗师对孙式太极拳提出了“九要规矩”: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肘);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根、缩胯根);九要分明(起钻落翻的分明)。这“九要规矩”是把形意、八卦、太极三者融为一体而成,与其他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并不矛盾。这“九要”是一个整体,做到这“九要”,人的身体形态,就处处符合平直圆的要求,做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盘架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在掌式上,除了窝形掌(掌心内凹)与传统套路相同外,明显不同的一点是有卍字手。所谓卍字手,就是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这卍字手本身就是由平直圆三要素构成的。卍字手的在使用上,变化无穷。卍字手有平、直、横、圆、交,五种基本形式,在用法上有左旋、右旋,上旋、下旋,内旋、外旋等,处处强调螺旋劲。

再次,从太极拳的内功来看平直圆。不管何种太极拳,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规矩),那就是气沉丹田。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但一般是指下丹田,即脐下1.5寸处,又叫气海,泛指小腹部位。气沉丹田就是要实腹。“气沉丹田”的动作过程是双肩松弛(切忌耸肩挺胸),小腹随吸气而凸起(不要用力过猛)使肺部以下的内脏下沉,腾出相应的空间以使肺部能向下扩张从而吸入较多的气。简单地说,是意守丹田,进行腹式呼吸,使气归纳于此,自能气足神旺。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然不动,不易撼倒。但是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这是道家气功的修练方法。

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方法,是一种逆式呼吸法,即吸气时逐渐收缩腹部,扩张肺部,呼气时放松腹部,使之逐渐隆起。

无论腹式呼吸还是逆式呼吸,气沉丹田也包含平直圆的原理。下丹田是藏精所在,属坎,属水,水要平,不平则下漏。所以气沉丹田首先要站得稳,这是平。直,属离,属火。气直养而无害,缘督以为经。气下沉,“气宜鼓荡”,就是直养,这是直。气沉丹田,小腹要自然鼓起,这就圆。太极拳与气功是相通的,练太极拳到一定境界,小周天、大周天也自能打通。真气在大小周天运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圆。

复次,从太极拳的架式来看平直圆。

太极拳的每一式的动作轨迹是弧形旋转,也都要做到平直圆,。以懒扎衣(三十六手)为例。动作过程中有“两手往右(左)平划一弧线”,两手变成卍字手,一手从另一手臂下穿出,“两手以手腕为轴划一立圆”,两手推出,一手成立掌,另一手靠手腕处,沉肩垂肘,两足成丁字步。全身构成了一个平直圆架式。传统套路中的懒扎衣,虽然没有卍字手,但同样有平直圆的动作。

太极拳以练拳为体。初学太极拳,一定要做到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也就是处处要注意平直圆。此是入门的门径,决不能急于求成。

太极拳除了有健身价值、技击价值外,还有观赏价值。因为它处处符合平直圆的要求,每一架式都是一个很美的立体图形。

最后,从技击来看平直圆。太极拳以练拳为体,推手为用。无论“四正”推手,还是“四隅”推手,在手法、身法上都要做到平直圆。发、拿、化、打为推手的“四要”。“引劲”是为了使对方失去重心,失去平衡(或出现死弯子),也就是失去平直圆,之后就用“拿劲”将对方拿住,再把对方发出。太极拳讲究柔化刚发,即圆化直发。化是圆,发是直。发劲时,首先下盘要平,平则稳。力起于脚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由脚而腿而腰而脊背而手指,完整一气。所以无论是在推手还是散打,其全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平直圆。也就是说平直圆要贯穿太极拳技击的全过程,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上下一条线,身随步走,步随身换,左转右旋,进退自如,攻防自主。

陈健侯先生的“九字”真经,是他对太极拳理论的高度概括,既融拳理、易理、佛理、老庄于一体,又简洁易记。从这九个字来看,他授拳始终把培养人的德行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练拳者首先要有慈孝敬的好品德,其次要有坚贞恒的意志与毅力,最后才能讲平直圆的本领。佛家说,戒定慧,“戒才能定”,“定才能慧”,无“定”则不能生智慧。也就是庄子所谓技而近于道者也。练太极拳,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健身强体;第二防身克敌;第三是修养品行,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铸成伟大的人格,为国为民献身。陈健侯的弟子张祚玉曾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其他的几个弟子,一般都皈依佛门,积善行德,没有一个是好勇斗狠的。这一点,在今天物欲横行,重名重利的大千世界里,对改变社会风气,建立和谐社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
太极拳中的呼吸运行的路线
练拳身法的重要
冯志强:从容不迫,静心慢练,自然放松
[转载]开立步身躯中正示意图说明
太极拳玄机198:"三道圈"的练法、用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