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松保:加强民政文化建设 推进民政事业跨越发展

加强民政文化建设  推进民政事业跨越发展

谢松保

 

民政工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行政管理工作,唐代有“安民立政”之说,北宋有“修治民政”之论。民政部门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特定的民政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民政文化建设是民政事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民政部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重视和加强民政文化建设,是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的内在要求。

 

民政文化是民政工作之魂,是民政事业发展的“推进器”

 

民政文化是民政事业的内在精神系统和无形资产,是民政事业的灵魂,发展民政文化是提升湖北民政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只重视业务形态的业绩,而忽视精神形态的成果,民政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会大大减弱。发展民政文化,可以培育民政工作者的共同价值观,培育民政系统的行业精神,形成广大民政工作者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增强人们为民政事业的发展共同奋斗的工作合力和创造力。发展民政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民政业务技能,塑造、培养高素质的民政人,为民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发展民政文化,可以倡导和营造良好的行业作风与精神风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从政行为。发展民政文化,还可以改善和优化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丰富民政干部职工的文体活动,陶冶民政人的高尚情操,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目前,我省正处在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和人口老龄化,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实施,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在不断变化,更需要努力传承和发展民政文化,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这就要求民政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必须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加强针对性、前瞻性,更新观念,创新内容,拓宽领域,改革手段,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例如,前些年我们在全省民政系统大力倡导发扬“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广大民政工作者立足本职、苦干实干、爱岗敬业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政文化建设不但要突出强调民政人的“奉献”精神,而且要强化民政人的席位意识、效能意识,树立更加科学的奉献理念。又如,过去我们把殡仪服务仅仅理解为火化或掩埋、悼念逝者。现代殡仪服务则在大力倡导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殡仪服务和设施的人性化内涵,即:把公墓打造成一个融入文化艺术和园林景观的公益基地、纪念场地、教育基地、艺术天地和旅游胜地;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更加便捷、省时、高效的悼念活动服务等等。总之,我们要适应形势,以改革的精神来建设民政文化、创新民政文化,使民政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

 

民政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民政文化是指民政部门以民政服务对象的基本生存权、基本民主权利为价值目标,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总和。它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以民为本、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理念是民政文化的内核;“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等民政精神是民政文化的灵魂。二是行为形态的文化。如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干部职工素质、行业作风等;三是制度形态的文化,包括民政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

民政文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化,是因为它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征:

——行业性。行业文化是以该行业特有形态补充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民政文化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民政部门是政府管理有关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民政工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综合性作用。民政部门在长期工作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特别是亲民为民、勤政廉政、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民政精神,被广大民政工作者深刻认同并自觉去遵循、实践,塑造了民政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民政文化显示了独特、统一的行业文化特征。

——亲民性。民政工作不仅要解决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及特殊群体的生存权问题,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要解决针对所有公民(普及性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参政权、婚姻自主权和结社自由权等发展权问题,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需要。民政文化中的“民政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最直接、最具体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可以说,亲民性是民政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公益性。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赈贫、恤贫、济穷乏的记载,以后各朝代对鳏寡孤独废疾者多采取国家收养的方式。民政工作在保障贫困者享受基本生活的同时,帮助其解决困难,树立自强信念,使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民间慈善公益事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互济互助的民间行为在中华慈善总会的领导、协调下,帮助了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政府的救济行为加上民间慈善公益活动,对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公益性体现了民政文化与其它行业文化的重要区别,是民政文化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传承性。文化的传承性表现在以历史积淀为主,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少有所学,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儒家大同福利社会思想,到朱程理学的“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守望相助”的理论,均体现出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朴素的民本思想,这是形成民政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现代民政部门的职能看,主要体现在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保障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权利,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传统的民政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以民为本的民政思想继承了传统的亲民、爱民思想,成为民政实施社会事务管理的历史资源。

——开放性。民政文化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扬弃,与时俱进。现代民政文化继承了历史上的重民、恤民、救助、节丧等民本思想,同时现代民政文化强化了民本思想、发展观念、奉献精神、创新意识,要求现代民政工作者改变过去的传统的工作方法,树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思维方式管理工作的新观念,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可以说,民政文化将随着民政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民政工作内容繁杂,领域宽泛,共有二十几项职能,各项民政业务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各项民政工作领域都有其相对应的文化。如殡葬文化、福利文化、社区文化、地名文化等。这说明民政文化是由多个不同的子文化所组成,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每个子文化都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形势下加强民政文化建设的重点

 

民政工作内容繁杂、领域宽泛,因而民政文化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我们要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以救灾救助、社会救助和慈善工作为载体,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把“为民解困”作为第一要务,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切实维护底线公平,营造公平正义、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要把困难群众当亲人,管理服务活动要体现人性关爱和亲情。要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方面需要和全面发展为目标,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以社会福利工作为载体,弘扬尊老敬老的孝文化。在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高度关注宣传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尊老敬老文化。通过大力表彰孝亲敬老先进典型,树立标杆,培养模范,弘扬正气。通过把孝亲敬老纳入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宣传孝道德,弘扬孝文化,树立新风尚,营造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浓厚舆论环境。在逐步改善老年人物质生活条件同时,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构建完善老年人交流活动平台,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以社区建设工作为载体,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作为社区建设的牵头部门,民政部门要通过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社区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用先进的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从而形成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风气向上、尊老爱幼、文化高雅、特色明显的社区形象。不断建立和完善社区文体设施,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鼓励引导社区群众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展示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以优抚安置工作为载体,谱写军民团结的双拥文化。双拥工作开展60余年来,历久弥新,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工作理念和文化传承。在落实好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同时,要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为重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国防利益至上的观念,切实增强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传统教育的新方法,把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部队政治教育计划,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的功能,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日”、“军事日”、军训等活动,使宣传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浓厚双拥文化氛围。

——以专项事务管理工作为载体,倡导移风易俗的婚姻殡葬文化。要认真贯彻六中全会提出的“倡导移风易俗”的要求,大力推进殡葬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绿色殡葬、生态殡葬,倡导殡葬新观念,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殡葬改革新风,弘扬厚养薄葬的先进殡葬文化,积极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要积极推行节俭办婚礼,倡导文明婚娶风尚,摒弃大操大办,反对铺张浪费,宣传弘扬和谐进步的家庭道德规范。

——以区划地名工作为载体,弘扬底蕴深厚的地名文化。地名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民族和社会内涵,蕴涵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传统地名文化,创造新的地名文化,既是民政部门地名管理的重要职责,也是地名服务的重要内容。要在积极做好地名资料的完善、不断加强地名数据库和地名网站建设的同时,做好地名资料的成果转化工作,通过编制地名录(志)、地名图册、编撰地名掌故(故事)图书等形式,将地名普查成果有效转化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文化产品,切实提升地名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通过对现存历史地名的保护、开展优秀历史老地名评选、复活有价值的老地名、申报历史地名等建设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历史地名的保护。同时,在今后的地名命名工作中,要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人文传承,不断吸纳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培育发展既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又体现新时代气息的地名文化,增强路名、街名、社区名、小区名等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提高地名用词的文化品位。

 

不断增强民政文化的社会认同

 

在政府序列中,民政部门是以“民”字打头的部门,这个“民”字,有着特殊的使命、职能和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建设为主线,不断增强民政文化的社会认同。

——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健全民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紧扣“提升实力”这一核心,高度重视民政文化建设,要将民政文化纳入民政事业的总体布局,作为各项民政工作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推进器作用。立足“持续发展”这一关键,制定好民政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民政文化建设作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确保民政文化建设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抓住“有序推进”这一重点,不断建立和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民政文化建设有序、有力开展,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支在政治上具备为民之德,情感上包含为民之情,工作上具备为民之能的湖北民政工作队伍。

——加大民政文化的宣传力度。民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民政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精神境界和思维方式等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才能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做到让民政人自身所认可和共勉,强化民政人的行业文化意识,提高民政人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要让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和接受民政文化,努力培育社会各界支持民政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进民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打造民政文化品牌。一是树立民政先进典型。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闪光点,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善于培养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让广大民政工作者学有榜样,从而自觉为弘扬提升民政文化作出努力。同时还要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表彰代表先进民政文化的正面典型,如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兢兢业业的“孺子牛”和开拓创新的“拓荒牛”式典型,把抽象的民政文化内涵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形象地表现出来,使社会群众能真切感知和体会民政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二是打造民政服务品牌。创建民政机关服务品牌,是塑造先进机关文化、构建机关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要紧紧围绕民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千方百计创出自身特色,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政服务品牌,使之成为民政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者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加强民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领导重视是做好民政工作的前提
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川渝民政携手合作,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民政文化:付出与收获
培训班结业交流发言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