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有100元闲钱,你会怎么花?寻觅“大时代”的“小空间”
  如果有100元闲钱,你会怎么花?找家书店淘两本书,找个咖啡馆邂逅一段清风,去酒吧看球顺便喝杯啤酒,抑或是一部巨幕大片外加一个冰淇淋甜筒?


  书店、咖啡馆、酒吧、影院,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第三空间。对于当今许多年轻人而言,因为拥挤或单调,这种空间活动正在萎缩。100元,他们或许更愿意换成一整年的视频网站会员,72小时的游戏畅玩时间,或者一款限量版的“英雄皮肤”。


  离开了住所和职场两点一线的生活,还可以去哪儿?当大众消费的格调碰撞网络社交的个性,公共文化“小空间”或许能带来一些惊喜。


世界那么大,何处是起点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曾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而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则为第三空间。在他看来,第三空间是一个公共交流的地方。没有职场的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的角色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城市因此充满多样性和活力。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用在这里似乎再贴切不过。前段时间流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套用到一部分人在第三空间里的社交与消费,大概就成了“世界那么大,何处是起点”,且不说背包去远方,就算是踏出家门随便逛逛,也得颇费一番挣扎。

  网上流行的“不想出门的N个理由”中,投票率最高的有这些:空气太差、工作太忙、马路太堵、路人太多——这些都是束缚;去书店买书的是有钱人,喝咖啡晒太阳的是有闲人——谁说不分等级?他人的热闹我却觉得无聊,我就是很享受屁股黏着沙发的感觉——你看,在家反而更自由。

  至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千馆一面”的设计、走马观花的介绍、缺少体验感、馆品更新慢,甚至找个停车位都很难,成为不少人抱怨的理由。

  “不用加班的周末,睡醒就基本到午饭点了。下午的话,谈恋爱的时候会去看电影、逛街、喝咖啡什么的,结婚后,基本上只有纪念日会这么干。”外企上班族陶佳宜说,自己对吃喝玩乐的消息并不灵通,加上老公是个“深度宅”,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好像也和她渐行渐远。

  “现在出门基本就意味着花钱,而且很大一部分花得不怎么心甘情愿。比如堵在路上的油费,1小时10元以上的停车费,又贵又难吃但不用排队的餐厅,极尽所能就是为了掏你腰包的各类商业活动……”网民“谢妹儿”说,一言以蔽之,就是既免费又能“劈情操”(意为聊天、谈心、约会等)的地方实在太少了。
当第三空间遭遇互联网冲击

  第三空间的活力和发展,离不开大众消费,但是这种消费由于互联网产业的冲击而面临着萎缩。一些乏善可陈的咖啡店、书店、图书馆,或意味着免费Wifi、蹭空调的去处,或“约等于”手机、电脑充电站。“宅经济”崛起,逐渐销蚀着人们“出门找乐子”的激情。

  一份基于支付宝数据分析的网购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一、二线城市中,40岁以下的网购消费者占到90%以上,大多数消费者每个月网购1次。服装、饰品、家居用品、移动充值等,均是网购消费者偏好的产品。相应的实体消费空间,则面临减员甚至倒闭的风险。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书籍购买方式以及对时间的支配方式。“网购+电子书”让一些承载着第三空间功能的书店元气大伤。“三味书屋”的主人刘元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们现在生存的价值大概已经是一种符号了。”全国范围内类似的民营书店,即便没有房租压力,多少也都挣扎在“开一天、赔一天”的生存边缘。

  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体验生活的节奏。无论是喝杯咖啡还是买本书,好像都是动一下手指的事。便捷的同时,却也少了一些怦然心动的乐趣。当代都市作家陈丹燕,用20余年走遍30多个城市,记录下不同的咖啡店气质与旅行感悟,这与30分钟内快递到手的一杯星巴克,显然难以相提并论。

  当然,第三空间与网络世界的相遇并非只有矛盾,也会催生出一种“线上”与“现场”的结合。两位90后大学生打造的“电话亭工作室”,就提供了一种创新公共文化空间的思路。

  在这家HTC Vive(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体验室里,通过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们可以在云端打高尔夫球、在黑夜里打怪兽、潜入海底触摸水母、钻入人体血管观察细胞……这种空间的转换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我们想为虚拟现实爱好者提供一个体验与交流的空间,现在每天的预约量基本在10人左右。”创办者之一的金瑶说,网络虚拟空间犹如对现实世界的“镜像”映射,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尝试不同的性格,至少也能丰富看世界的角度。
我们需要怎样的栖息空间

  类似于“电话亭工作室”这样的创意小空间,犹如闪烁的新星散落在城市的角落,在偶尔的邂逅中,用清新而纯粹的情怀带给人们惊喜。


  比如“读书+民宿”的24小时书房,努力“用一盏灯照亮一座城”;融合种植、插花、茶道等体验的园艺斋,走出了传统“农家乐”雅俗难共赏的困局;85后的莫雪峰创办了巧克力工厂,让人们亲自设计制造甜蜜,同时体味幸福哲学……

  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说,当今时代的第三空间,早已不再依赖庙堂、广场等固定场域,文化小空间或将成为主流。当城市的挤压让人无处可去,跨界的、小众的、幽静的空间便成为一种喘息和绕行、栖息和释放。

  “从中国近3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城市变迁始终是最大的文化艺术创作根源。”杨奇瑞说,时代要进步、城市要创造,总是会丧失一些东西,甚至独一无二的东西,比如旧书摊、小公园、跳蚤市场。有些丧失不可避免,有些丧失却可以因为人们的态度和情怀得以保留。

  成功打造的文化小空间,往往都有一种深刻的代入感——那些动人的、美好的东西,不是雕梁画栋、黄金分割,而是已经被时代和社会所认可的“存在”,通过传递丰富的信息和记忆,让思维绽放、灵魂开花。

  犹如日本著名出版人胜山俊光在走遍东京与京都的45家小书店后说:“书店不只是看书的地方。有时候,我们心怀对这个世界的疑问,在书架间徘徊,直到那本写着答案的书突然出现在眼前,它其实已经等待了很久……”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款 · 廊架,值得收藏!
城市:温度比速度更重要
乐见实体书店倒闭
两个人的辞职,一个书店的诞生
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
四会书香,在阅读中禅定,你是否很久没有“打卡”新华书店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