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志平:不要一提山寨就摇头 都是从山寨过来的

12

19

周一

  模仿创新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创新方式。中国的企业和后发经济国家的企业,都要经历模仿式创新的阶段,不要一提山寨就摇头,大家想想,我们都是从山寨过来的。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就国企发展和创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国家发展论坛”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变革时代的中国”,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出席并发言。


  他表示首先应该正面看待国企改革,我们的国企今天绝大多数是被市场化的国企。其次要客观的看待创新模式,创新从来都是从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要先学会爬,然后再走,最后再跑,不要一上来我们就要颠覆式创新。最后,宋志平提出转型并不是转行,应立足于本行,促进企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


  以下为宋志平的发言实录:

 

1
正面看待国企改革

  其实国企全世界都有,国企给我们国家的经济贡献非常大。各个地方上的国企大部分是公益的,中央国企其实是做民生的保障,当然我们也有不少是在充分竞争领域里的。但不管在哪个领域里,其实这些国企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我去年到德国去跟一个议员讨论问题,他说最近德国把自九十年代私有化的自来水公司和铁路公司都收回国有。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说自来水都是一百年以上的工程,这方面我们要确保它的质量。你看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在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建设方面的,是一个托底的。所以国企做得好其实不光对于国企本身,对于民营企业,对于我们在座的大家我觉得都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我以前做混合所有制比较多,中国建材现在在资本金里面70%是非公资本,中国现在有6000亿的总资产,有3000多亿的消费收入。2009年到2014年我在国药集团,今年会超过3000亿的销售收入。我的意思是此国企非彼国企,国企不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过去传统的国企。


  我们的国企今天绝大多数是被市场化的国企,在国资委所管理的103户的央企里面,我们的资产60%以上都是在上市公司里面的。所以你去国有企业、中央企业,今天的集团公司是全资的,集团公司下面都是上市公司或者混合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在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简单理解成30年前的那种国企,也不要理解成西方人所理解的国企,而我们的国企是被高度市场化的国企。我讲这个也不是说我们国企没有缺点,其实社会上经常批评我们,我觉得这些善意的批评都是狠铁不成钢的,所以我们需要再改革,再改善。这也是我们的任务。


  国企也有大量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创新者。像中国建材就是这样的,中国建材有26个院所,有3.8万名科学家。所以整个建筑材料领域基础的科学创新,包括标准的设定都是由中国建材这家公司所做的。也就是说我们国有企业里面不是像大家想象的,国企没有企业家。


  其实大家看1985年德鲁克写的《创新企业家》这本书里面,创新和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私营企业有企业家,有创新者,公共部门也有企业家和创新者。所以我想跟大家想,其实国有企业里面有非常多的锐意进取的企业家和创新者。这是第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正面的来看待我们国有企业。

 


客观看待创新模式


  大家一直以来说模仿式创新不好,我们要自主创新。其实创新从来都是从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这样发展过来的。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根据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国家30多年来是以模仿式创新作为我们的基本创新方式,现在更多的是集成创新,有模仿的,有我们自己的,把它集成起来。现在跑在前面的企业已经没什么可模仿的了,所以我们要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独立创新。但是这是一个过程,不见得模仿创新就不好。


  模仿创新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创新。造一个波音787看看,放在那儿也不好模仿。所以模仿创新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创新方式,只是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经济在不同阶段的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模式。我们要先学会爬,然后再走,最后再跑。不可能说不爬,上来就跑,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识。所以中国的企业和后发经济国家的企业,都要经历模仿式创新的阶段,不要一提山寨就摇头,大家想想,我们都是从山寨过来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客观的来看待这些创新方式,也不要一上来我们就要颠覆式创新。


  其实有的企业大量做的是持续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是国际上十几年,二十年才有一次这样的创新机会,并不是每天我们都去颠覆。像国发院成立了以后就把它做好,不可能每天都成立这样的院。不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去颠覆,而是我们要持续性的创新。


  像水泥,大家说水泥不值得一提,可是中国的水泥一年有24亿吨,全球的60%是在中国。如果没有水泥,房地产业就是没有的。今天生产水泥的方式和20年前完全不同,而且每一天水泥都在创新。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也应该实事求是和全面的,不要一听说山寨,一听说谁在模仿,我觉得那也不是正确的态度。说当然我们主张自主创新,但我们必须有那个能力和财力,所以像我们有些企业有这个能力了,我们有主张去自主创新。但是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讲可能模仿也是必要的。



转型并不是转行


  关于转型,这是大家议论最多的。今天我们讲的变革时代的中国,其实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也在转型,企业也在转型。但是转型不意味着是转行,不是说统统不干了,水泥不做了去做生物制药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立足于本行你怎么去转型,而不是说你统统不干了。我现在到各地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说最近我们在搞石墨烯,我觉得这话这么熟悉,因为2000年的时候我到各地去大家都在搞纳米,我觉得不好搞。所以有的企业家说宋总我一年能做5000吨石墨烯。


  我讲这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不支持这些生物制药,而是说我们还要立足于本行。过去高铁的水泥要从德国进口,2000块钱一吨。过去游艇水泥、打井的水泥都是进口的,现在我们都替代了。过去手机这块玻璃都是买的美国和日本的,现在中国建材就可以给你提供了。美国生产的薄玻璃0.2毫米,中国建材是0.12毫米厚,比他的薄。这就是咱们在行业,我们立足于本行业创新很多。


  我们第一点要迈向高端化,很多企业已经从中高端迈向高端,要做到世界一流。像建材这个领域里面,成套装备,水泥、玻璃跨国公司都是买中国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们都来买我们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要自己往高端去做,不要自己看自己是低端,你要尽量往高端去做。


  第二个就是智能化:互联网、机器人,你去看建材的工厂里面基本都是机器人,水泥厂现在包装也都是机器人。过去一个日产5000吨的水泥企业大概需要500,后来需要200人,现在需要50人三班倒,基本可以做到无人工厂了。所以这些智能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还有绿色化,雾霾、水泥、过剩都联系在一起了。其实水泥现在是无尘化的工厂,我们是花园式的工厂,跟自然和谐的画面,这也是我们企业转型方向。


  最后就是国际化,走出去。我们刚刚在美国建设一个大规模的玻璃纤维厂,过去从美国过来的技术,今天我们在美国建设大规模的工厂。昨天刚刚从欧洲过来,学习现代农业,荷兰到处多少玻璃大棚种地,如果我们都是七米高的白玻璃,那你想想我建材的玻璃要卖多少。我们国际合作不仅是要走出去,还是要把他们的东西学过来。所以我们在整个转型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互相的融合,怎么能够把它结合在一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颗素直的心——宋志平和他的《经营方略》
建材水泥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
新思丨宋志平:高质量阶段企业的发展战略
宋志平:经济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一场结构调整
吴文华:多元驱动,打造建材产业新高地
牵手华为!天瑞要干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