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紫砂壶鉴定之泥料篇
紫砂壶鉴定之泥料篇

      紫砂器,尤其是紫砂壶的质量,从本质上来说取决于砂料的质量。对此,古人早有定论。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就曾指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砂土,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同为明人的许次纾的《茶疏》也说:“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吴省钦的《论瓷绝句》诗则写道:“宜兴妙手数龚春,后辈还推时大彬。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谗煞斗茶人。”
      紫砂的矿土在山峦地层的深处,必须深入到山中开采,颇像开采煤炭。从元末明初紫砂陶诞生以来,迄今已逾六百年,一处的紫砂矿层开发既尽,不得不向他处求之。“出土诸山,其穴往往善徒,有素产于此,忽又他穴得之者,实山灵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数十丈乃得。”(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以不同年份的紫砂矿土并非采自同一矿区,其砂料的质量自然不同,烧成的紫砂器的质感也就有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可以被我们用来鉴别紫砂器的年代及其优劣:
      明至清初:紫砂器的胎骨硬而坚,砂粗。以高倍放大镜观察,大多夹有鹅黄色的颗粒。光和温润,有透明感。
      康熙雍正时期:紫砂器砂质重,但胎骨较松,故常见此时的紫砂器上釉作皮,以掩盖其表面的粗糙。
      乾隆之世:紫砂器砂质仍粗,胎骨却比康雍时期结实。仔细观察,紫砂器表面散发紫光外还覆盖些许彼黄。
      嘉庆道光时期:紫砂器的砂质较细,胎骨坚硬度可比美清初,惟温润透明殊为逊色。
      咸丰至清末:名家制器虽胎骨硬质地细密,但温润透明又比嘉道时期略差。一般制器则胎骨干松,色泽枯燥,砂土气重。
      天然紫砂土烧成紫砂器后,因紫泥、红泥(石黄)、本山绿泥(段泥)之不同及相互配比,会呈现紫、红、黄、红紫等4种基本色,内中当然又可细分许多种颜色。民国初(1916年)为了增加紫砂器的颜色,用本山绿泥加上氧化钻,烧成后呈现绿色,如草绿、西瓜绿、蓝绿色等;用紫泥加上氧化锰,烧成后呈纯黑色。这种所谓的“创新”工艺过去长期以来受到赞扬,其实却是开了在紫砂原料中掺杂工业化工原料的坏头。这样做的结果,既失去了紫砂土应有的透气性,又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是应该受到谴责与摒弃的。所以,绿色、黑色的紫砂壶不值得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后,紫砂生产企业大量增加,紫砂器产量猛增,致使正宗的黄龙山紫砂矿土日益稀缺,特别是西山“赵庄”红泥更少,只能作为装饰着色的材料。此后生产的红泥壶大多是用川埠红泥制作的,质量当然不如西山红泥。有些生产者为使烧成的新壶艳红好看,练泥时加入氧化物如铁红粉;有的为使烧成品表面细腻,质地清脆有声,在泥中加了水玻璃(泡化碱)。其实这类添加化工原料的壶都是不好的。所以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产的红泥壶,除了真正的名家作品外,没有收藏价值。
      更有甚者,有的生产者在匣钵中涂铅粉溶剂的涂料,经高温燃烧后挥发到紫砂壶表面,形成一层发亮的物质。这种瓷化的做法乍一看似乎很漂亮,其实不仅丧失了紫砂的特性,而且含铅的紫砂壶长期泡茶,可能会造成健康方面的严重影响。
      不光是掺有化工原料的紫砂壶不能用,而且现在市场上大量紫砂器所用的紫砂泥料已经不是黄龙山的紫砂矿土了,而是用黄龙山的夹泥、湖汉的紫泥来替代。这种以质次的代用泥烧制的紫砂壶不论你怎么养,都不会越养越有趣。故而从本质上说,亦是没有收藏必要的。
      紫砂器,尤其是紫砂壶质量的好差,除了紫砂矿土的质量是决定性因素外,紫砂泥料的制备方法也很重要。古时制泥采用“淘土”法。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述:“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捣,部署讫,弁窖其中,名日‘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民国徐珂在《清稗类抄》中则讲得更明白: “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春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于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  皆有粘性,乃取以制器。”这种制泥方法类似于用石灰池化石灰沥石灰浆。
      到20世纪30年代,制泥改用“石磨”法。据1 932年“宜兴陶器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出刊的《宜兴陶器概要》介绍:“制泥之家,名曰泥坊。泥坊家运买山泥原料,将数种原料拼合摊晒,倾入石磨,磨成粉末,用绢筛筛出细末,调以清水,始成熟泥,方可制造各式坯件。”此处所称熟泥可塑性仍差,制坯者称为生泥,需用大木槌经数十遍槌打,方成熟泥。
      1959年开始制泥采用“机械”,紫砂矿土用雷蒙粉碎机粉碎,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练制,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手工制备的泥料颗粒较粗,据试样检测,“淘土”法清朝前期为35筛目,泥砂团粒最大尺寸为0.5毫米:清朝中期为55 —60筛目,泥砂团粒最大尺寸为0.3毫米。“石磨”法为60筛目,泥砂团粒最大尺寸亦为0.3毫米。以手工制备的泥料手工制坯烧成后,紫砂器的气孔率与吸水率都比较大。
      而“机械”法为100-120筛目,泥砂团粒最大尺寸仅为0.15毫米。同样手工制坯烧成后,紫砂器的吸水率从原先的3%一5%下降至1%左右,这意味着气孔率大大降低,直接影响了紫砂壶、紫砂花盆等的实用性能。
      一般收藏的明代紫砂壶与杯、紫砂缽等,冬天泡茶或冲热水,器底都会在桌面留下水汽印。直至清晚期名家何心舟制作的柱础壶,仍然保留了此种现象。这就充分证明了手工制泥的优越性。
      根据制泥的不同方法导致的紫砂器表面泥砂颗粒的大小不同,可以用来鉴别紫砂器的年代。一般来说,如果泥砂团粒最大尺寸为0.15毫米的,就是1959年以后的产品;0.3毫米的就是1958年以前的产品,0.5毫米的就是清前期及以前的产品了。
      当然紫砂器泥料的优劣,还与原料出矿后风化时间的长短、手工练泥时翻缸次数的多少、练制后熟泥存放时间即(“养土”)的长短等,都有关系。总的来说,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泥料的质量就越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砂壶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颜色
顾景舟对紫砂泥料的研究
追壶人:紫砂壶目数怎么选
紫砂壶表面有黑点砂粒,是次品?
你知道,紫砂壶中哪种泥料的透气性最好吗?
紫砂泥料如何炼制出来的(图文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