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治建市70周年辉煌巨变

时光飞逝,从1945年到2015年,这座城市已经走过了整整70个春秋。

    7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间。然而,对于一座城市,却凝聚了太多的过往与回忆,光荣与梦想。长治,便是这样一座城市。

    1945年,作为新中国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长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伴随着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长治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始白纸作画,书写自己的“建城史”。70年,时光流转,岁月沧桑,长治的城市建设从百废待兴到化茧为蝶,一个大气包容、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正日益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无数喝彩与骄傲。

    7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提升,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城市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加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五五战略”、率先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加快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五五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作出“大干城建年”的决策部署,并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加快城市建设,创造了长治城建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奇迹。

    今天的长治,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通畅,一座座桥梁凌空飞架,一盏盏路灯点亮街道,“三环八纵十二横”路网骨架展露真容,“三河一渠”蜿蜒穿城而过,绿地碧草茵茵,公园姹紫嫣红,孩子笑靥如花,老人安详平和……历史与现代辉映、产业与城市共融、文化与绿化彰显、城镇与农村互动、影响与美誉俱增,使上党古城成为名扬全国的魅力之城、幸福之城!

    “这是一座奔向天空,怀有梦想的城市。”知名学者于丹这样评价长治。

    城市建设 山水园林宜居城

    “一条马路两行灯,三个警察管全城,四个喇叭全城听”,这是建市之初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老长治形象,许多老长治人都曾记得这首顺口溜。今天的长治,城市建设区面积从建市之初仅有6平方公里左右扩大至59.3平方公里,市政道路总长由5.4公里增至384.5公里,“三环八纵十二横”的道路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市先后实施各类城建重点工程438项,完成投资130多亿元,主城区新建及扩建道路59.8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40万平方米,道路贯通率达80%以上。

    1978年以前,我市市区的主干道是以原英雄路为主体辐射修成的8-10米宽的混合车道,从1978年开始,我市加大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新建力度,到1985年,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115公里,总面积达到152.3万平方米。

    1986年-1998年间,我市城市道路建设驶入快车道,先后对市区太行东西街、英雄路、大庆路、大北街道路、西大街、解放东西街等16条道路进行了拓宽、新建和改造,路面宽度从10-12米拓宽到16-20米,道路横断面形式由混合车道的一块板发展到两块板、三块板和四块板,道路设置绿化分隔带,路面结构也变成了水泥稳定层加沥青混凝土。1998年,市区中心各主要道路相互成网配套,初步形成了通畅便捷的“九纵九横”道路格局,总长度达到174.75公里,面积约245.18万平方米。

    1999年-2008年,我市先后改造、拓宽、新建了五针街、东大街、英雄南路、英雄北路、太行东西街、城东路、长兴南路、长兴中路、长兴北路、机场路、长太连接线、延安路、上党门景区、滨河游园、太行公园南大门、城南生态苑等主干线及周边重点区域,同期还完成了城市外环道路的建设。一座天蓝地绿、充满生机的新长治初现雏形。

    时间进入2013年,当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建设“五宜”长治、“大干城建年”的奋斗目标时,长治城建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山水园林、文化韵味、休闲宜居、舒适便捷、洁净活力、上党特色”,以此为基本定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市干部群众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坚持地上与地下同步推进,面子与里子兼顾,先后实施各类城建重点工程438项。

    短短两年间,我市新建了西一环路北段、北一环路西段、城南路东段、延安南路、城东南路、纬二十五路、漳泽西街等道路工程,新建道路长度达到22.8公里,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主城区主干道基本贯通,畅通了中循环,改造了微循环,“三环八纵十二横”路网主框架初步形成。

    短短两年间,我市新建和改扩建了北关桥副桥、府后东街桥、站前路桥、西外环路桥、太岳大街桥、八一桥共6座市政桥梁,在长治一中、建东小学、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等学校、医院附近架设了10座人行过街天桥,并对北三环路铁路立交桥、北一环路铁路立交桥、五一路铁路立交桥3座铁路立交桥进行了改扩建,路与桥交相辉映,共同撑起了城市道路交通的骨架。

    水是城市之魂,两个“大干城建年”中,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市区“三河一渠”进行改造。目前,石子河十中桥至紫坊桥水利工程已全部完成,进入试蓄水阶段,周边绿化景观工程也正在加紧施工中;黑水河土方工程已基本完成;东防洪渠土方开挖已完成,部分河道进入防渗铺装阶段;南护城河工程也已开工。沿着改造一新的石子河,流水潺潺、绿树成荫,过去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如今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对机场路环岛、灯泡厂环岛、长治商厦环岛、南街环岛4座环岛进行了改造,成为我市近年来的城建亮点工程。

    对市区39条道路进行了亮化提升改造,安装绿色高效照明路灯8500盏,实现了新、改、扩建市政道路照明全覆盖,全面消灭了城市道路无灯区。

    “一年初见效,两年大见效”。市委、市政府有诺必践,长治城建日新月异。

    长治城市建设史,是一部难忘的创业史,而其中最令市民振奋,也最获民心支持的,当属2013年以来的城市建设工程。一位退休老干部曾如此描述自己的感受:“在长治生活工作了20多年,这两年是长治城市变化最大的两年,多年的断头路打通了、半截路拉长了、外环路建好了,城市畅通了、城市框架拉大了、群众心情舒畅了,咱老百姓呵,是真呀真高兴!”10月17日至19日,以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为团长的驻桂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莅临我市考察,3天的时间,长治城市建设的现代气息与古城韵味都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没想到在北方还有这样一座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城市,长治俨然就是北方的江南!”陈际瓦非常惊喜地赞叹道,“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觉得长治的风景丝毫不逊色,真是美不胜收!美不胜收啊!”

    城市管理 市民生活更惬意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成为重中之重。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高效的生活工作环境及服务,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70年来,我市的城市管理从无到有,从简至精,为全市人民创造了一个功能日趋完善、服务日益提升、生活日臻舒适的城市环境。

    污水治理成效显著。解放初期,我市仅有排水管道4公里,且大部分都是陶土管和小口径混凝土管,居民区处处堪比“龙须沟”,环境极其恶劣。1984年,我市利用城南的古护城河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系统,为城市排水创造了条件。至1985年,我市市区共敷设下水管道50.2公里,日排污水量7万吨。同时,还拓宽疏通了城市河道,新建了20公里长的防洪堤。2000年,主城区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开工建设,日处理污水能力6.72万立方米,达到国家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标准。2009年,我市投资建设了长北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工程惠及长北、故县、黄碾规划区内的16万人口。2014年,主城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增处理污水能力10万吨/日,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供水能力逐步提升。我市城市集中供水设施于1941年投产供水。1949年日供水量300立方米。1975年,先后实施了供水系统和净水系统扩建工程。1986年全市供水量达2160.14万立方米,是1966年的34.79倍。1985年6月,我市开工建设了辛安泉引水一期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达到8.64万立方米,敷设输水管道45.36千米,改变了我市城市大部分居民饮用污染超标的地表水状况,约40万人口受益。同时,扭转了过去单水源供水时有停水现象的被动局面,成为我市城市供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进入新世纪,为保障安全供水、进一步扩大供水能力,我市开工建设了辛安泉引水二期扩建改造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8.64万立方米。至此,我市城区居民彻底告别了饮用漳泽水库地表水的历史,实现了我市城市供水史上的又一次大跨越。目前,全市用水普及率已达到97.5%,日供水能力17.28万立方米,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立方米,供水管道总长443公里,供水区域80余平方公里,饮用水人口约80万,各项水质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环卫投入不断加大。解放初期,我市街道清扫工作和废弃物收用工作主要靠简单的手工工具操作,靠人力、畜力车辆运输。随着城市环卫专业队伍的发展壮大,我市环卫事业得到显著改善。截至上世纪90年代末,全市清扫面积达到192万平方米。2001年,我市探索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新模式,建立了“管干分离”的体制,推动全市环境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7月,我市被国家爱卫会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自2006年起,我市对垃圾处理量实行24小时监测和统计制度,确保垃圾处理量准确无误,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为进一步提高市区环境卫生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至今,我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一直保持在100%的水平。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了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创建保洁示范街道和城市星级公厕竞赛活动,城市道路清扫面积增加约96万平方米。

    供热水平逐年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烧煤仍然是我市居民最主要的取暖方式。1984年,我市启动燃煤锅炉供热工程,市供热站共4台4吨蒸汽锅炉,供热能力为10万平方米。2003年11月1日,我市集中供热一期工程投运,标志着我市集中供热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05年我市集中供热二期工程竣工投产,供热能力达到320万平方米。2008年7月,作为我市主要热源的市重点工程长治市热电联产漳电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为我市新增供热能力1000万平方米。2013年,国电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我市集中供热能力达到2320万平方米。截至2014年底,我市共建成换热站288座,敷设供热主管网约176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2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85%。

    城市供气迅猛发展。我市城市煤气工程于1986年5月开始建设。1992年,长治煤气气源厂投入试生产,开始向市区输送煤气,第一批850余户居民第一次使用煤气烧水做饭。2008年,我市煤气日供气量达到25万立方米,煤气用户近10万户,煤气普及率达到87.7%。2003年,我市开展了沁水煤层气置换工作,2000余户居民率先用上了清洁、环保的煤层气。至此,我市煤气供应形成了多种气源并存的供气模式。2011年,我市开始实施天然气引入工程,2013年底,天然气置换工作全面完成,11万户煤气用户置换天然气,结束了我市长达20年的煤气时代,同年,长北两个气源厂全部停产,城市供气跨入天然气时代。目前,我市天然气用户已经达到15万户。

    住房保障 建得广厦千万间

    乐业须安居。城市建设的成果最终要造福于人民群众,让每个长治人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建市之初,市政府将1.5万多平方米的公房部分改造后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其余大部分供市民居住,人均住房面积约为1.9平方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房地产事业开始起步。1981年,在桥北八一广场南侧建成了我市第一个统一规划、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居民小区——英华小区,开创了我市居民住宅小区的先河。1988年~1998年,我市房地产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公房管理办法》、《房屋安全管理办法》等6个政策性文件,房地产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经过10年的稳定发展,逐步规范的房地产业也带动了我市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期间,新建了康园、东营、飞龙、梅辉坡、炉坊巷和天晚集等18个居民住宅小区,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近10年来,我市陆续建设了城区安康、御林、颐龙湾、久安瑞华苑、滨河城上城、城市生活家、君汇华府等居民住宅小区,达到526个。目前,我市房地产企业已达到230多家,物业服务企业已有170多家,中介服务企业有40多家,房地产业从业人员约9050人。

    2006年我市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至今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5万套,基本建成6.7万套,完成投资134亿元,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17.4%,住房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得到了有力保障。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及限价商品房等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2013年以来,我市实施“五五战略”,增加了各类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方式,坚持公正分配,住房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忧天下的诗人杜甫当年的梦想,如今已成为现实,在上党古城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正像鲜花一样绽放。

    园林绿化 古城满眼皆葱翠

    绿色,是长治鲜明的符号,更是长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

    长治是一个地处内陆黄土高原的城市,绿化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然而,发扬太行精神的长治人民,70年如一日,致力造绿、爱绿、护绿,硬是将城市打造成了全国闻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为长治众多国家级荣誉中最抢眼、最靓丽的“名片”。

    从建市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很多年里,除了两个公园,我市的城市绿化几近空白。与绿色结缘,始于本世初一项“拆墙透绿,还绿于民”的浩大工程,2001年至2005年,全市连续在主城区实施了五批拆墙透绿工程,总计拆除面积40余万平方米,开辟出新的绿化空地60万平方米,建成了6个公园、6个广场、36个游园、3块交通环岛绿地和150余块2000平方米以上的片林绿地。自此,长治步入了城市绿化的快车道。

    2002年,长治正式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确立了“城市建在山水中,山水园林寓城中”的城市生态理念。历经五年不懈努力,2006年,长治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全面提升长治生态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城乡生态化战略的重要举措、转型跨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度、快速度、高强度推进城市绿化和城乡林业生态建设,在建设“五宜”长治的道路上迈出了日益坚实的脚步。当年9月,长治不负众望,捧回了“国家森林城市”这张宝贵的绿色名片。

    近三年来,我市以“大干城建年”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城市绿化高潮,新建改造了上党战役游园、灯泡厂游园、液压桥游园和潞馨苑游园,新建改造了上百个健身晨练点,总数量达到200多处。道路绿化新增绿地面积25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0.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城市园林绿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达30.9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绿地率达44.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9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格局,绿色城市美名远扬,正成为我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

    上党从来天下脊。回望过去,风雨沧桑的70年,也是历经巨变的70年。展望未来,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长治人民,一定会打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柳州 - 建现代都市 造宜居城市
临沂“两排”工程进展顺利 多个项目6月底实施完毕
加大引进社会资本力度,千亿投资参与武汉城市基础设施PPP建设
淮安市人民政府 淮安:城市蝶变展芳华
2015年邢台城建规划敲定 计划实施134项重点工程
濮阳市城市照明可持续发展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