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高古玉也是万里挑一



大汶口文化  鞍形玉饰

高4.8、宽3.5厘米,1974年出土于山东胶县三里河,此器平顶鞍形,顶部一侧有穿孔,外壁光滑,内壁粗涩,底脚平齐。出土于墓葬内,同出有玉钏和玉锥形器等和大批陶、骨器等。

石家河文化  玉蝉形佩

长2.9、宽1.8、厚0.6厘米1955年出土于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器长形,宽首,凸圆眼,短胸,颈部有阴刻线纹和卷云纹,尾部圆钝,宽翅,末端弧形外撇,表面饰脉纹。首部有对称的穿孔。

蝉是石家河文化出土玉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动物形像,造型固定规范,是比较成熟的玉器种类,并在以后的历史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石家河文化  鸟首璜形玉饰

残长7、最宽2.2、厚0.7厘米,1955年出土于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器身呈长弧形,一端保留完好,鸟首饰勾云形冠饰,圆眼,突鼻,喙向下勾卷,面部有勾云纹,颈部有两组凸弦状棱。鸟首之冠、喙和颈部等都进行了抽像化的艺术处理,表现出神鸟特征和器物本身非比寻常的价值。另一端残断无存。

商周以后的玉器中,动物形像作为璜形器两端装饰的组合形式得到普遍应用。

石家河文化  玉虎头

宽3.5、高2.3厘米,此器扁方形,正面雕刻虎的面部。五官用减地法凸出,再以浅细阴刻线勾勒出轮廓,凹洞式耳孔,鼻翼两侧刻划胡须,底边有宽阔的口部。虎头两侧横穿圆形孔,可系佩。

虎头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代表器形之一,面部威严,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气息。

良渚文化  玉镯

直径6.7厘米,此器为圆筒形,通体精磨抛光,边缘未进行磨圆处理,基本保持切割后形成的棱角。良渚文化玉镯形器较多,出土时通常位于人腕处,其口径存在一定差别,可能有臂环和腕镯之分。除了表面平滑的镯形器外,有的外壁还雕琢有平行斜向凸棱或兽面纹等。

良渚文化  玉梳背

高3.4、长5.7、厚0.4厘米,1957年出土于浙江余杭钟介,此器平面呈倒梯形,顶部中央凹缺,内有椭圆形穿孔和尖凸,底部榫状,带圆形销孔,通常认为,其原应与梳齿构成组合器。

梳背有素面、刻划和透雕等多种,主题是神人形象。在瑶山墓地,每座墓都出土这种梳背,而且每墓只有一件,多位于墓主的头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当时首领的冠饰。

良渚文化  玉璧

有两件,其一直径12.6厘米;其二直径17.6、孔径5.2厘米。均于1984年出土于浙江余杭钟介,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内玉璧最多可达数十件,它们与其他玉器分置于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强化,显然形成了系统的使用制度。

良渚文化  神面纹玉琮

存两件,其一高4.7、宽7.3厘米;其二高5、面长7.5、射径7.7、孔径6厘米,均于1972年出土于浙江余杭钟介,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是礼器的核心。

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为重要的随葬品与璧、钺等玉器成套组合。良渚文化所见琮分圆形或内圆外方形,单节或多节等不同形式。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饰形态各异的对称兽形神面纹,刻划手法以阴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呈现出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于一体的“三层花”效果。纹饰以手工直接雕刻,细密规整。

红山文化  玉蝉

长4.7、宽1.7、高1.5厘米。蝉首扁平圆形,刻划圆圈纹和折线等表示双眼和口部等器官。尾上翘,圆弧形。身两侧及腹部略凹,背部雕数道凸弦纹。腰部有一对横穿孔。纹饰简练,身体肥壮,造型古拙,尤其是浅浮雕技法,更是形成触之有感,视之若隐若现的效果。

蝉是较早被用于玉石器加工的动物形象,可能因其饮而不食、蜕变再生的生长过程引人关注。

红山文化  双联玉璧

长6.5、宽4.1厘米,此璧扁平,上窄下宽,中部皆有圆孔,两侧联处雕对称窄缺口,边沿有刃,顶部有圆形穿孔用于悬挂或佩带。

联璧除双联外,也见三联的形式,不过迄今仅在红山和凌家滩等文化中发现,为数很少。联璧的制作工艺虽不及圆形玉璧复杂,但琢磨非常精细,应是当时使用的特殊礼仪用器。

红山文化  方形玉璧

红山文化  神面形玉佩

高11、宽4.7厘米,神面形佩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佩双面纹饰,正中用粗阴线刻神面纹,内凹式圆眼,五组长齿,左右两端卷曲成勾云形角状,为神化了的兽面形式。顶部钻三孔。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透雕龙形饰

长4.6、宽2.6、最厚0.4厘米,1957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器扁平,表面抛光,正面镂雕S形双首共身龙,背面光素无纹。龙首分别位于左上和右下角,斜向对称。龙角顶部有突脊,形如冠状。吻部上卷,下颌及长舌向后勾卷。龙角、突脊、吻部卷曲处和足等突出处沿器身的上下两缘形成脊齿状。器身周边雕刻细阴线纹轮廓线,中部纵贯双阴线纹与两端龙眼相连。

此器应是组玉佩中的组件之一,其左右两侧与背部各有两个对穿孔,横向贯通龙身,可与其他玉饰穿缀。此造型开战国S形玉龙佩之先河。

商  凤鸟形双援玉戈

长11.5、宽3.5、厚0.4厘米,器片雕,两面纹饰相同。内为凤鸟形,头有角,角从脑后垂至背部并向上弯卷。胸前挺,双翅并拢后收。尾分为大小两支,各向上下卷曲。鸟身饰直线或曲折线的翎羽纹及卷云纹。援为一大一小两支,均弧形,中央有脊,两侧带刃。大援根部外侧有扉棱,脊上有穿孔。援虽然是戈的刃部,但体量远不及内,并正处于鸟首的顶部,实际上充当了鸟的冠状翎羽,装饰作用明显,显然其作用不在兵器本身而在于强化鸟的威仪。双援戈除凤鸟形外,也见龙形,但数量均较少。

红山文化  玉玦

直径3.5厘米,器扁圆环状,中部有小圆孔,一侧有窄缺口。最早的玉玦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文化墓葬内,出土时位于人头骨的两侧,且缺口向上,应是耳环一类的装饰品。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制品中,玦分布相对广泛,各地多有出土,用途也以耳饰为主。

龙山文化  玉环形饰

直径9.5、内孔径5.5厘米,出土于山东五莲丹土,器圆环形,通体光润。环外缘有V字或介字形凸齿,形如冠状,类似牙璧的造型。凸齿个体虽小,但造型与良渚文化流行的冠状玉饰十分相似,应具有一定的原始宗教含义。

龙山文化三牙璧

直径9.5厘米,器圆形,中部有大圆孔。身扁薄,中部弧状凸起,边缘磨薄近刃状。外缘凸出三个齿牙,三牙多同向,只有其中一个方向相背。

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还可见到二牙、五牙等形态的实物。墓葬内多位于墓主胸部,当为佩饰一类的物品。

石家河文化  凤形佩

1955年出土于湖北天门罗家柏岭,最大径4.7、厚0.6-0.7厘米。此器团凤形,镂空透雕,首尾相接。两面纹饰相同,凤首有勾形长冠,圆眼,尖喙,肩连双翼,尾部分为双叉,尾根上方琢一圆孔。

此器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雕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凤的神鸟形象。商代晚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在造型、风格、纹饰的雕刻手法上都与之极为相似,只是呈较舒展的弧形,犹如团凤拉伸开来的效果。

前面两期点击图片链接直达

 

文章整理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如侵删

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
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有什么区别
古方先生玉器知识问答
[转载]巴尔先生古玉藏品(九)——商周(五)
凤的嬗变之古玉凤鸟形玉器
玉文化和龙的来源及龙形纹饰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