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羽人骑天马玉雕为汉武帝时代制作考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陕西咸阳原汉元帝渭陵陵园建筑基址发现的白玉羽人骑天马圆雕,迄今已经五十多年。

关于这件玉器的发现时间和地点最初认为是1966年发现的,发现地点误认为是汉昭帝平陵。《渭城文物志》则称这件玉器是1965年发现的。关于这件玉器的制作年代,笔者曾提出它极有可能是汉武帝时期的遗物,但尚未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

本文拟主要从这件玉器的艺术母题和艺术主题分析入手,来论证这件玉器的制作时代。


Basic feature

羽人骑天马玉雕造型的基本特征

用一块纯洁无瑕的和田羊脂白玉雕琢出羽人骑天马立体形象。高7、长8.9、底宽3.4厘米,重170克。玉天马呈奔跑状,双耳短小而前耸,额上两耳之间的鬃毛和颈上的鬣毛呈长条状,并以密集的细线刻划,马眼圆睁,炯炯有神,鼻梁宽而直,张口露牙,上唇外翻,口齿平齐,口裂较深,面颊较高,肩部和胸侧刻出互相叠压的三层羽翅,前膝抬起与前管(俗称干腿)呈九十度。

管下端的球节圆而大且轮廓分明,球节与蹄之间的糸部与全身自然协调。前蹄踏在云气纹上,左前腿亦屈膝,臀部浑圆,中部沟槽分明,马尾高扬,呈长弧形下垂,并与踏板上云纹球状体相连,马前腿之间有圆雕的蘑菇状灵芝。足踏板底部阴刻云纹,云气纹为粗线并辅以较浅的细线互相缠绕。

马阴部浮雕一三角形凸起物,以示马之性别。马背上骑一羽人,头微昂,隆鼻长目,口微张,双耳较大且上耸,头顶后披有长发,双手伸直,一手摁在马颈部,另一手握一双灵芝草,羽人肩部和腰部均雕琢出羽翼,双腿及双足赤裸。


Analysis of artistic motif

羽人骑天马玉雕作品的艺术母题分析

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玉雕艺术作品,从艺术品的角度分析,这件圆雕的艺术母题可分为羽人、天马、灵芝。

(一)羽人母题

这件圆雕玉器首先看到的是一件羽人。中国古代文物中,迄今所见发现时代最早的羽人母题的作品是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中晚期墓葬之中,羽人为叶腊石质,圆雕,通高11.5厘米,身高8.7厘米,背脊厚1.4厘米。呈棕红色,色泽匀润,有滑感,蜡状光泽,无瑕疵,不透明。

活环屈蹲羽人玉佩饰 商  江西省博物馆

1989年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

通体作侧身蹲坐式,两侧基本对称。高冠,呈鸟形,鸟尾以掏雕法琢出3个相连的链环,臣字目、粗横眉、半环耳,嘴巴呈高勾而内卷成喙状,几与下颌相连,中间的圆洞是用管钻一面钻通。

而后用工具稍加磨平,双臂拳曲于胸前臂,肩高耸,采用减地法而呈浮雕状,双腿弯曲成蹲坐式,膝盖上耸,脚底板与臀部齐平,腰、背两侧至臀部各有一竖列鳞片纹,每列由7瓣鳞片组成,采用减地法而呈浮雕状,鳞片纹外侧雕有羽翼,腿部也琢出羽毛,足背前各有3条阴刻短线,以示足趾。足背上有一斜洞,直斜穿至足后跟,足底板下有长方形短榫。

这件玉人制作精细,造型奇特,出土时涂有朱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饰品,可能是在某种礼仪场合使用的神器。杨建芳先生认为侧身玉人钩喙,有翼,完全是神话人物造型。《山海经·海外南经》有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杨先生认为人面、鸟喙和有翼这三个显著特点,同侧身玉人完全符合。侧身玉人应是(马+雚)兜族神祇的形象。

在西周的文物中也有羽人形象的出现,目前共发现两件,第一件是在扶风召陈遗址发现了一件西周时期制作的片状的呈侧面蹲踞状的玉人,高7.5、宽2.7、厚0.3厘米。

以斜刀阴刻的技法浮雕而成,青白玉,头上有卷曲上扬的毛发,玉人曲臂抱拳于胸前,臣字眼,眉以细直线加曲折线组成,卷云纹大耳,腰部阴刻羽毛纹。

第二件是在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M26(芮桓公夫人仲姜)葬中发现的一件玉羽人。

玉人

陕西韩城梁代村M26春秋早期芮公夫人墓葬出土

青白玉,高7.7、宽1.8厘米,出土于墓主人右手下侧,圆雕,发髻高竖环绕至后颈,高鼻、大耳、深目,口微张,双臂收于胸前,侧腹两侧伸出羽翅,双腿直立,足部雕成台状,中央有对钻一透孔。

在战国墓葬中也曾发现羽人母题的文物。时代较早的就是1978年5月出土于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漆棺上有绘制的羽人形象。在内棺左右两侧壁板上绘有执双戟的神兽武士,其中有4个图像人首、人面头上两尖角,两耳肥硕,躯体着鳞甲纹,有手足及翼等五对,大尾一条,从躯体看似龟非龟,似兽非兽。

曾侯乙墓内棺

对于这类神兽武士,有学者认为是土伯;也有学者认为是“方相氏”或“羽人”。这些羽人表现的保护墓主人灵魂的角色。

另外一件就是2000年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战国中期)出土的一件漆器,由蟾蜍状座、凤鸟、羽人三部分组成。

羽人两杏眼鼓突,尖圆鼻,头发雕刻成披散状,钩形耳,鹰钩状嘴,短颈,胸部鼓突,两手平伸,腹部鼓圆,后插一凤状尾,下体呈鸟状,似鸟爪踩于下部鸟头上。

凤鸟为鹰钩状嘴,尖喙,圆眼略鼓,曲颈,两翅伸展作飞翔状,两爪弯曲踏在一木棍上,长尾下垂,插于蟾蜍状座上,蟾蜍状异兽座,昂头蹲伏,似虎嘴暴张,犬牙交错,两眼圆突,身下有四足,踏一盘曲蛇,身后插凤尾,通高65.7、器座通高17.6、长50.3、宽32.8厘米。现藏荆州博物馆。

战国楚人眼中的“羽人”,被当做天上的神灵,蟾蜍代表月亮之精,凤鸟是飞翔于天地之间的神鸟,羽人又是变化莫测的神人,三者合而为一,寄托楚人遨游九天追求生命永恒的愿望。这件羽人的形象是半人半鸟。

《山海经》中对羽民国的羽人特征有描述,又有不死之国及不死民的记载,如《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不死之国”。《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结胸国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而战国时期羽人母题造型形象,与楚地流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关。屈原《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昼夜常明的地方)兮,留不死之旧乡(神灵的居所)”。其中的“羽人”顾名思义,就是指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在这里羽人就和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

战国时神人的概念出现在《庄子》中,如《庄子·内篇·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里的神人就是一种仙人。

汉代将羽人与仙人联系在一起,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在大量的绘画和雕刻中,羽人往往立在西王母和东王公的旁边,名副其实地位超然。就连“羽化”,也成为了后来成仙或长生的专用术语。羽人就是仙人。

汉代羽人多见于壁画和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另外汉代铜镜中的羽人图像也较多。2003年—2004年发掘的西安理工大学(西区)M1为一座带斜坡的甲字形大型砖室壁画墓,位于墓室北壁绘有一羽人形象,位于画面上部,羽人面向西,红褐色脸庞,两侧绘有一对大耳,横眉浓密,圜眼高鼻,唇部前凸,头发有一缕上卷前飘,其肩部生有双翼,人物双臂前伸,似抓扶龙角,肩膀下掩于云中。发掘者将其视为汉宣帝杜陵陪葬墓,年代在西汉晚期。

而以金属铸作的立体形象的羽人迄今共发现两件,其一是1964年在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南出土的一件圆雕铜羽人,高15.3厘米。

铜羽人赤足呈跪坐姿,长脸尖鼻,颧骨和眉骨隆起,刻划出细密整齐的眉毛,眼脸上阴刻小圆点毛发纹,一对云纹大耳上耸高出头顶,脑后披发,整齐而密集,羽人身著无领右衽无袖长衣,腰束两条细带,肩背披有翅羽,长衣西侧下摆亦雕出8层羽翼,羽人双臂上长衣上均阴刻羽纹,双手呈抱持状,手指刻划细腻逼真,身体微向前倾,两膝盖之间有一半圆形竖洞。

其二是1988年元月在洛阳机车厂基建中发掘的东汉晚期的大墓(编号C5M346)中出土了一件高15.5厘米的鎏金铜羽人,羽人作跪跽状,大耳、细眉、长目,尖鼻,突吻,面目怪异,脑后束发,身穿左衽紧身衣,背有双羽状翼,双手捧一筒状物于胸前,筒状物前方后圆筒形,羽人身上用细线纹勾出云气纹和羽状纹,服饰下摆饰细密的羽状纹,筒状物也以细线勾出三角纹和云气纹。羽人及筒状纹通体鎏金。发掘者认为此墓主人至少是东汉时期王侯类贵族。

这件羽人的形象姿态大小与上件几乎一样,最重要的是羽人双手所持抱一件半圆形和一件长方体相连的筒形器。

是此类羽人完最整形象。证实了汉长安城遗址南出土的铜羽人原来也持有相同的筒形器。另外,它是出自东汉晚期大墓之中,相对时代比较明确。

当然也并不能就证实这类羽人就是东汉时期制作的,洛阳这件的使用下限是东汉晚期,从曲江西汉晚期墓葬壁画中的羽人形象,以及汉长安城遗址南出土的圆雕铜羽人综合比较考察,它们是西汉晚期制作的可能性是极高的。

汉代佚名的《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泰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还黑,延年寿命长”。诗中描述的仙人形象发短耳长,与出土器物所表现的羽人形象基本吻合,而洛阳铜羽人手中捧的筒形器是否为诗中提到的药箱,还未有充分的证据。由于筒形器中空且上方无盖,筒形器的功能仍有待研究。

鎏金铜羽人  东汉  洛阳博物馆

我们再仔细观察这件羽人骑天马玉雕中的羽人形象,它造型特征最突出的是除了肩部和腰部均有羽翼、赤足之外,就是有一对高出头顶的大耳,面部特征具有部分异域人物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和外域的接触,以及彼此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玉羽人的整体形象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区)西汉墓壁画中的驭龙羽人、汉长安城遗址南发现的圆雕铜羽人以及洛阳机车厂东汉晚期墓中随葬的圆雕铜鎏金羽人几乎如出一辙。

羽人

陕西西安南郊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2004年出土

汉武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在汉长安城建章宮神明台,《史记·封禅书》:“……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汉旧仪二卷補遗二卷》记载汉武帝又在位于淳化县的甘泉官亦修“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三百余里,望见长安城。……通天台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这两处的铜仙人早己不存,但它们的造型也不难想象,它们当会与西安和洛阳发现的铜羽人相去不远。

(二)天马母题

渭陵出土的羽人骑马玉雕,其中的玉马,肩生双翼,所踩脚踏板雕刻翻腾的云气纹,翼马又踩云纹,就是能飞翔而且腾云驾雾,因此将其定名为天马是最合适恰当的。天马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的《山海经》一书之中。

(1)《山海经·北三经》:“北次三经之首……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这里的天马只是一种神兽的名称。

(2)将骏马视为神马视为天马当肇始于汉武帝。众所周知,马在古代社会中的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对良马的热爱和追求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无人能与汉武帝比肩。汉武帝一生追求“天马”不遗余力,《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言:“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汉武帝对天马的痴迷程度无人能出其右,亲自作《天马歌》和《西极天马歌》,并将其列入郊祀宗庙大典的祭祀歌内容中。

正如刘兆云先生所指出的:“汉武帝重视良马,臣民们自然会投其所好,两次得天马就都有臣民迎合其爱马癖的情节,一次是刑徒暴利长自渥洼水边得马献上,故神其说出自泉水中。”

第二次是有人说大宛在贰师城藏匿良马不献,竟引发了伐大宛战争,汉武帝为伐大宛付出了牺牲数万人数万匹马的代价,最终打败大宛,得来天马。他对此当然格外珍视。

茂陵汉代鎏金马

高62厘米,长72厘米,重22.5公斤

如果说得到渥洼马时迷信观念极重的汉武帝还只是当作太一神的恩赐,因而写了《天马歌》以示自己得到老天的保祐,那么第二次得大宛宝马,他简直是当作圣治武功的颂歌来写的。《史记》二十四《乐书》所载的第二首中所谓:归有德,降外国,九夷服。等字眼就是明证。之外只写天马,伐大宛胜利的太初四年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所以偏重歌唱武功”。

《周礼·夏官·庾人》就有马八尺以上为龙之说。《吕氏春秋·本味篇》:“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汉武帝信奉天马与龙有密切关系,所谓“天马徕,龙之媒”应劭曰:“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

天马同时为中西方神话中的形象。在西方,天马的形象是背生双翼的奔马形象。而在中国,天马的形象通常为奔腾的骏马,一般无双翼。但渭陵陵园出土的这件玉羽人骑天马却是明白无误地雕出双翼,或是因张骞出西域之后受波斯文化中翼马影响所致。迄今尚未发现比之更早的带双翼的天马形象之作品。

天马表现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是汉武帝刘彻的化身。天马拥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拼搏进取的无量勇气,是军人崇拜的偶像,也是汉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图腾之一。为表现其天马的神奇,除了肩生双翼之外,又在天马四蹄之下的脚踏板上雕琢云气纹,表现天马正在腾云驾雾的场景。

(三)灵芝瑞草母题

玉羽人骑天马玉雕中的羽人一手摁在马脖子上,另一只手则持双菌头的灵芝,玉马两前腿之间也有圆雕的灵芝,灵芝作为一种仙草、仙药,甚至是一种超自然的祥瑞之物。

史载汉代诸帝中以汉武帝热衷灵芝祥瑞无能出其右,《史记·封禅书》有汉武帝曾“复遣方士求神怪釆芝药以千数”。《史记·封禅书》又云:“(元封二年)夏,有芝生于殿房内中。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见有光云,乃下诏曰:甘泉房中生芝九茎,赦天下,毋有复作”

这段记载是说在今淳化县的甘泉宫,由于夏天雨过多,其房中的木材生长出蘑菇类灵芝,又因兴通天台天空出现了祥云,阿谀之臣借机歌功颂德,使汉武帝龙颜大悦,特赦天下。自武帝始,天下臣民向朝廷献灵芝的瑞应事件,史不绝书。

东汉 辟邪形玉壶 扬州博物馆

张衡的《西京赋》:“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论及灵芝的著作。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也是最早论及灵芝的药学著作。此书收载365种药品,并将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则被列为上品。

此书详细论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气味和主治等。关于灵芝药食兼用的特点有许多论述,东汉王充在《论衡·验符篇》中说:“芝草延年,仙者所食……多获寿考之征,生育松、乔子粮也”。另据《论衡》佚文:“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之所食”(见《太平御览》卷873。疑出《验符篇》)。这些都是对秦汉以来釆食灵芝以及信仰灵芝为仙人所食观念的总结。


Ascension belief

羽人骑天马玉雕的艺术主题与汉武帝求仙升天信仰

羽人骑天马玉雕,其艺术主题正是成仙升天长生不老。羽人就是秦汉以来帝王贵族心目中的仙人形象,带双翼在云气中飞奔的玉马,就是汉武帝观念中的天马的艺术形象。是汉代玉雕中绝世佳品。

需要指出的是,玉仙人骑天马虽然出土在渭陵陵园内,但笔者认为它的制作应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汉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皇帝,但他同秦始皇帝一样,对神仙方术崇拜想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武帝求仙求了五十年,用了许多方士,又杀了许多方士,甚至将自已女儿也嫁给了方士,然而不死之药究竟得不到。无可奈何的自慰,他只有在建章宫北面的泰液池内筑了几个岛,叫做蓬莱、方丈、瀛洲,雕刻了许多石魚、石鱉排列在上面,算是真到了海上仙山”。羡慕黄帝成仙上天的汉武帝:“……曰嗟呼!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另外,汉武帝追求天马具有多重动机,汉武帝之前中原政权所使用的蒙古马为乘挽兼用性,虽然耐力強,但并不适宜在沙砾上奔跑,秦汉以来的政权面临来自北方匈奴的侵扰,为了在沙漠作战中取得胜利,对汉地的马必须改造。

玉天马  汉  故宫博物院

高4.2厘米,长7.8厘米,宽2.6厘米。青色玉质,有絮斑、绺裂,局部可见黄色沁斑。圆雕卧马,头微昂,张口露齿,脑后垂贴长鬃一绺,背起脊,身生双翼。肌肉饱满,富力量感。

吴于廑先生早就指出,汉代马政的核心,就是取得西域优良种马,改善蒙古马和中原所掌握的其他马种,以利于跟匈奴骑兵作战。叶舒宪等先生更进一步指出:“汉武帝渴望得到西域名马,现实的目的当然是改良马种抵御匈奴,也为了建立'更广大’更神圣更'合法’的世界权威”。

汉武帝认为“天马”为汉代最高“太一神”所赐,它是与龙交配而生。“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骑上天马就如同乘龙一样,进入天门,成为永生的神仙。

汉 青玉马首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渭陵出土的这件玉仙人乘的天马,不但有双翼可以飞翔,而且踩的脚踏板下就是天上翻滾的云气,不就是《天马歌》中“蹑浮云”艺术再现吗!羽人手持长生不老之药灵芝,乘天马欲上天成仙的主题,与汉武帝终身追求长生不老,追求天马,羡慕神仙,欲乘天马而上天成仙的幻想几乎完全契合。

因此,该玉雕制作年代考订为汉武帝时期是能够成立。但是它为什么不是出现在汉武帝茂陵陵园,而是发现在汉元帝渭陵陵园,笔者推测,汉武帝时期制作的仙人骑天马不仅仅是只有一件,其中有些传之后世完全是有可能的。


Tag

结语

西汉元帝渭陵建筑基址出土的羽人骑翼马圆雕玉器,其中肩腰生翼的羽人就是《汉乐府长歌行》所描述的发短耳长一类的仙人,带翼的在云气中奔腾的骏马,就是汉代的天马最为典型的艺术形象,仙人右手所持的就是汉代人认为仙人所食灵芝仙草。

这件作品所表达的艺术主题就是长生不老,欲乘天马而上天成仙。是汉武帝终身追求长生不老求仙的艺术写照。这件作品是用上等美玉,以精湛的雕琢工艺,创造出具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和明确时代特征、追求形似和神韵完美结合的绝佳艺术品。

本文作者:刘云辉  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汉天子用玉及相关问题探讨
羽翼神兽 汉玉天马
汉武帝《天马歌》
米芾传世作品《天马赋》
“屋脊遛兽”“五脊六兽”是什么GUI
汉圆雕玉仙人奔马现收藏于咸阳博物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