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元青花瓷胎体分析
原文地址:元青花瓷胎体分析作者:阴山老史

   

             元青花瓷胎体分析

 

                                           (史爱平)

 

      研究元青花瓷胎体最大的现实是不能将完整器解剖破坏,来看瓷胎内部颜色、结构。所以只能从外观上体会。面对国内外众多典型的完整器我们只能收集其外露信息,而其内部情况如何,如颜色、汽泡、瓷颗粒形态等无法看到。
      所以元青花瓷片非常重要,特别是可靠性充分的出土瓷片,为研究元青花瓷胎体内部情况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实物证据。但出土瓷片不好找。大江南北,包括景德镇等,令人敢于拍板之物者甚微。好在内蒙古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实物证据最多,均为第一手出土物,目前存于区、市两级博物馆,其余百多片存于包头市文管处内。另外在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未开挖的大片农田的深土中还可偶尔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兴修水利时,瓷片堆积厚处有如垃圾堆,均被清理抛弃。该遗址1979年当地一燕姓老汉从一棵杨树下挖出国内所见第一只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摆于包头博物馆。2006年包头文管处又于此地发掘出多只元青花器物,其中元青花瓷碗还参加了2008年首都《青花的记忆》展览,同时挖出大量元青花瓷片。其余大面积未发掘地之秘密无法估量)。
     这些遗存也就成为我们今天目鉴元青花瓷胎的可靠依托。其胎土特征如下:
一、胎色:
    1、洁白。糯米般晶莹玉洁。
    2、白中有极少的灰色,如不仔细看,仍可看为白色。
    3、白黄至黄。
    4、白灰。
     造成以上颜色原因,是因为元代已开始改变过去“一元配方”仅使用瓷石做胎法,而开始使用“二元配方”法做胎,即在瓷石中混入相当份量的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瓷土,这种麻仓土颜色洁白晶莹,混合后,可以极大地改变胎土的颜色使之趋白。瓷石本身是一种白中微带灰、黄、绿或浅红色的矿物。因此使用中混合比例的不同或差异,会导致出现以上不同颜色情况。从元代时记载来看,麻仓土为一种御用之土,十分珍稀。元代孔齐《至正直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从此说可以得知,这种御用之土,每年要派官员监视拿器皿盛着进贡,没有人敢于私用,普通人要想得到极为困难。所以在配调胎土时,可以想见当时极其用心,对得之不易的麻仓土绝不是轻意随便用的问题(仍然以瓷石为主,麻仓土为辅)。对于这种“二元配方”结果,有人认为此举可增加胎内氧化铝含量,有利于提高烧成温度不易变形。同时还可知,麻仓土比例大趋白者非同一般。另外,元代时偌大国家不应只是一处窑口,各个不同窑口使用的胎土可能不同。即使同一窑口,因混入量不同而导致胎土成份也会有较大差异(目前机检确认结果的局限性很难准确全面把握应付这种复杂和困难。即使我们所见到的国内外诸多典型器物,大多没有做过机检,文博馆所也不可能轻易拿来做各种试验提供信息,这些器物从造型、胎土、颜料、底足、胎内拉胚痕、施釉情况均不一样,如说都出自一窑很难取信于人)。
二、瓷化后结构状态
    1、颗粒瓷化程度不高,呈中等态,质坚致。仿品则过头,瓷化程度太高,太硬。
    2、底部露胎处如足底看起来粗糙实略滑润(不是很滑,在足墙上面的黑渣点、沾砂处反而有些挡手感,少数也有因黑渣点过多粗糙不滑的,但仿品器物底足大多发涩、拉手,无滑感)。
    3、瓷化凝结中有拉胚形成的狭长细小孔隙,常随拉胚破于胎表,形成一些自然态坑眼、坑凹等。(不一定所有的器物都会在表面看到此现象,特别是小型器物。但仿品无此态)。
    4、胎白者磨损处,可见洁白细润晶莹状若糯米白。仿品则无滋润晶莹态。
    5、因胎土含有一定的铁成份,会在足底,胎釉结合处、滴釉、胎内涂釉边缘等处生成自然状态的火石红。仿品则为人工刷红烧制态,不自然。
    6、也有的胎没火石红。
    7、胎土显得极干,而仿品干度显弱。
    8、胎土虽有杂质但一般极少不均(小黑点)。仿品中故意掺入的杂质过多(小黑点),且呈均匀分布态,发假。
三、胎体加工态: 

1、存在拉坯、印坯、利坯三种方法,拉坯最困难,元代多拉坯,如大罐;也有用印坯的,如梅瓶。而现代景德镇多使用印坯,如大罐、大梅瓶用阴模印坯后稍干即脱模法获得。凡拉坯者,可用手摸到器外表有棱痕感,内表有圈凹转痕(拉坯痕,下述)。凡印坯者器表很平整。当然此条尚存争论,主要针对元代琢器分节制作,是拉还是印。

2、采取接胎方式。五段四接、四段三接、三段两接、两段一接情况均有。

3、接胎泥痕挤出,或未挤出,或抹平。挤出者凸出12毫米左右,未挤出者呈圈凹痕,这类情况中小型器物为多。大罐、大梅瓶等较复杂,其中有许多都是将胎内一圈接胎痕抹平(称护接头泥,抹平是为烧制时起加固作用),如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鱼藻纹大罐、上海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包头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等。胎外表的接胎痕也要修平。

4、胎内不修整,大罐类仅对上部口径内表一般要修平一下。

5、拉胚痕为一圈圈宽道凹痕,为旋转拉胚时艺人的手指肚般宽,小罐痕纹略窄。不少器物在宽道凹痕中,还有旋转形成的丝丝相扣的密细指纹痕。这种丝丝相扣的密细指纹痕同仿品加工时形成的一条条像方便面条般相挨的细条纹痕不同,应该仔细区别(也有仿品模仿宽道纹者,即外面为景德镇现代阴模印坯脱模而内部却用手指压出,不统一。与真品形态相去甚远)。

6、胎内表面色状(无釉斑区域):

1)粉白、粉黄、黄白、肉白等色,老而似新,色调发暖。仿品则显新白,色调发冷。

2)无做旧痕迹的老灰白、老土白、老树根等色(极苍老,已分辨不清),擦不掉。

3)用砂纸打磨,可见内白润,反差明显。仿品即使打磨也相差不多,反差极弱。

7、造型种类多,大罐、梅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执壶、大盘等等。类型化而非一致化。每种型大致相似,尺寸上有差异的多。

8、胎内表施釉或不施釉。施釉者多为浪荡釉,即涂抹几下晃荡一下而已,器里底部或存积釉、或存滴釉斑等。

9、一般大器胎显厚重。相同体积下,比仿品轻。

10、底足:底足为胎体的最下部,专题再述。(史爱平撰) 

 

部分图例如下:

内蒙出土元青花瓷片内表的手工拉坯宽道旋痕,因恰处在罐内浪荡釉层处故被釉层所遮挡,但能看清,   包头藏友金鑫提供(另可见其麻仓土胎特征,即断面有狭窄汽泡,为拉坯法所造成) 

 


    该出土元青花瓷片的正面情况

 

包头出土元青花瓷片内表手工拉坯宽道旋痕(此片恰处在罐内所施浪荡釉处故被釉层遮挡,但能看清)

 

 该出土元青花瓷片正面状态(另可见苏勃尼青颜料中有串珠黑斑即点状凝聚斑)

 

 不同位置上观看出土元青花瓷片内表手工拉坯宽道旋痕

   

 包头博物馆燕家梁出土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内表手工拉坯宽道旋痕之一,另隐约可见宽道旋痕内有指纹痕。

 

此为包头博物馆燕家梁出土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另可见器表苏勃尼青颜料上的串珠点状凝聚斑)

 

 

 包头博物馆燕家梁出土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内表手工拉坯宽道旋痕之二,其被釉层所遮挡。另隐约可见宽道旋痕内有指纹痕

 

包头博物馆燕家梁出土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内表手工拉坯宽道旋痕之三,其被附着釉层所遮挡

 

民间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内表手工拉坯宽道旋痕

   


    民间藏元青花瓷大罐内表宽道旋痕中放大后还可见丝丝相挨的指纹痕  

 

 

 民间藏元青花瓷小罐内宽道旋痕状况
 

民间藏元青花瓷小罐内宽道旋痕和指纹痕放大后情况(指纹痕隐约可见)

 


    仿品大罐盖底纹痕如方便面条盘在一起

 

作者单位: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拉坯法和元青花瓷
经验所谈:教你元青花不打眼,微观剖析早中期元青花特征(建议收藏)
[转载]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细辨要点体会
米黄色哥窑瓷分析
[转载]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