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哥釉圆洗及哥窑小议

洗直口方唇,筒形腹,平底,黑胎,通体施月白色釉,釉肥厚,质感温润,泛酥光,釉面满布金丝铁线,底部微呈橘皮样,等距排列六个圆形支钉痕。此器造型小巧,口径只有11厘米,高5.5厘米,应系一件文房雅器,其金丝铁线等特征显示,这是一件典型的哥釉器,明代哥釉器。

为什么说它是明代的呢,换而言之,要怎么认识哥窑问题?就文献而言,与哥窑相关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元代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四“窑器不足珍”条说:“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实物方面有安庆双井街元代窖藏出土的5件哥瓷,现藏于安徽省博物;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群出土的8件哥瓷,现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韩国新安沉船也出水过哥瓷风格的香炉。

明初也有“哥哥窑”的说法,曹昭《格古要论》卷七:“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南京明初东胜侯汪兴祖墓曾出土大小不等11件哥窑盘。就实物的对比而言,这几处窖藏、墓葬等出土的哥窑器胎釉风格大致相似,以青灰、米黄等釉色为主,开片特征明显,部分具“紫口铁足”,部分留有支钉痕,但均无金丝铁线。这类元代的“哥窑”器,现在也有不少人主张定为“南宋官窑”。 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有一条记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窑佳耳。”高濂的看法,哥窑外观上跟南宋官窑器非常像,除了原料稍逊于官器,最明显的不同,哥窑的开片细密,而南宋官窑器则是较大而疏朗的开片。杭州方言中,官和哥的发音几乎一样,哥哥洞窑或哥哥窑这个名称从官窑演变而来亦存可能,而且老虎洞官窑遗址也有元代地层,其出土的瓷片标本和一些传世哥窑器非常类似。

也正因为哥窑和南宋官窑器的相似性,一些拍卖行上拍的哥釉器往往被定为更惹人注目的“南宋官窑”器,比如前不久也就是香港佳士得6月1日“开元大观”3126号拍品:“南宋官窑十棱葵瓣洗(口径12厘米)”,即是一例。该器成交价高达3800多万港币,从釉面等特征判断,应系“哥釉器”。且类似葵瓣洗也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关藏品(口径12厘米),故宫藏品即被标注为“宋哥窑葵花洗”。伦敦苏富比2010春拍0026号拍品也是类似的葵花洗(口径12.5厘米),但标注为“元代哥窑”,其成交价为一千多万人民币。这几件葵花洗造型大致相同,胎釉特征及烧制工艺接近,应系同一时代作品,但其烧制年代恐怕并非宋元,而是明代。从其成交价来看,官哥自古受世人见重,增值速度非常快,尤其香港佳士得这件葵花洗,釉面并不完美,却拍出如此高价,足以彰显官哥之地位。就品相而言,本文所述之哥釉圆洗绝不逊于这几件葵花洗,尤其釉质温润有过之而不及,当为明代哥釉器高峰时期之杰作。

香港佳士得2016年春拍“南宋官窑十棱葵瓣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哥窑葵花洗”

伦敦苏富比2010年春拍“元代哥窑笔洗”(本图片摘自雅昌艺术网)

从传世多件“哥窑”器来看,哥窑的面貌非常多样化,问题显然没有这么单纯。关键是哥窑这一概念主要形成于明代,哥窑典型的一些等特征都是明人提出来的,违背瓷器烧制规律,付诸于人工的“金丝铁线”更出自清人之口。哥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审美范式,是明代文人构建的一个审美体系。首先,“哥窑热” 兴起于明代,它的源头是宫廷对哥窑的追求与仿制,以永、宣两朝最为盛行。到了明代中晚期,哥窑式审美得到普及,哥窑受到很多文人的推崇,我们可以在明代的笔记小说、绘画作品中深切感受明人对哥窑的钟爱。入清后,世人对哥窑依然青睐有加,尤其是博古好雅氛围较浓厚的雍正乾隆朝,烧制了大量仿哥釉的官瓷,现今两岸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哥窑器主要就是明代仿哥窑器,或清代仿明哥窑器。宫廷之外,民间对哥窑器也是趋之若鹜,同时出现多个烧制哥釉瓷的窑口,这其中不仅仅是景德镇、龙泉这样著名的大瓷窑,可能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窑口。笔者曾上手过一件哥釉桃形小洗,据胎釉造型等风格看应属清代所烧,器底署有“建窑”二字,证明建窑也烧制过仿哥釉类器物。如此明确署上窑口的器物显然是极个别的例子,哥窑问题之所以复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哥釉器本身的复杂性,有些哥瓷要清楚甄别它的具体年代、窑口是非常困难的。

建窑哥釉桃形小洗

另一方面,社会看重哥窑对哥瓷的需求量增加,自然促使一些有“考古癖”的文人把带研究性的目光投向哥窑,对明代之前的一类器物对号入座地判定为“宋哥窑”,各种对哥窑见仁见智的描述也层出不穷。龙泉哥弟窑传说即肇始于明代哥窑热的大背景,且从一开始的不知年代,只简单提及人物姓氏等基本信息坐实到宋代,并衍化出具体的故事情节。龙泉哥弟窑传说,不论其整个流变过程还是内容思想都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民间故事的“味道”。

其实撇开引章考据,单是审视一下明代器物和宋代器物的不同也能感受两者的区别。宋代器物胎薄型巧,上手轻盈,一件东西讲究厚薄变化,式样往往仿古,有本可依,古韵盎然,而明代的器物,胎骨墩厚,造型上也不注意厚薄变化,相对显得呆板。再者,宋人尚青,尚自然,喜欢素雅简约,釉面以晶莹无暇者为上,哥釉器密密麻麻的开片应是宋人眼中的“瑕疵”,更毋论借助人工着色的金丝铁线。所以,宋代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哥窑”,而对于一件哥釉瓷,我们更需具体器物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虎洞元代层的“仿官窑”
“哥窑”宋,元,明,清各时期特征
哥瓷
【故宫观展】“金丝铁线”哥窑瓷器展(传世哥窑篇)
故宫陶瓷馆宋代陶瓷(三)哥窑瓷
哥窑之美:化残缺为神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