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正学术 | 6-8世纪斯瓦特造像

斯瓦特,位于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因临近斯瓦特河,故而得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亦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此地因受犍陀罗地区文化的影响,佛教和佛教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吐蕃王朝时期,这个地区建立了一个独立小国—乌苌那,流行大乘显密教法。




6世纪至10世纪时,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吸收了印度北方的犍陀罗、印中的笈多特色,又与中亚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斯瓦特风格。斯瓦特造像风格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在6-8世纪,而其发展鼎盛并转衰的阶段是在8-9世纪。据统计,世界各地收藏的斯瓦特风格佛像不足百件。其造像立体感较强,注重细部刻画,对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西藏西部的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响。西藏吐蕃王朝的金刚乘密教便是由乌苌那人莲花生大师传入的。


斯瓦特造像从有限的现存实物(不足百件)看主要为佛和菩萨像两种,题材虽异,而风格大体一致,都体现出鲜明的犍陀罗艺术特色。

佛像大都头部浑圆,大耳垂肩,面庞方圆,高鼻深目。顶部肉髻硕大而平缓。身着通肩大衣,衣纹起落明显,衣褶甚多,胸部以下呈不均匀U形分布,整体给人衣质厚实,沉重之感,手势自然亲切,不象后来佛像手印的完全程式化。佛座:一般为须弥座(台座)形式,佛座两侧各有一狮子蹲踞;狮子造型古朴,象征佛陀的威严和伟大。这些艺术特征无不体现出犍陀罗艺术的样式和风格。



2-4世纪,健陀罗造像



2-4世纪,健陀罗造像



7-8世纪,斯瓦特造像




7-8世纪,斯瓦特造像


同佛像一样,菩萨像体现的传统艺术特色也十分突出。大都头戴花冠,顶部有一扇形装饰物。这种扇形装饰是斯瓦特菩萨像的常见形式,来源于犍陀罗式菩萨像头饰。在工艺上,斯瓦特造像大多采用铜铸、所用铜质皆为黄铜,整体铸造,无分铸焊接现象,不鎏金。铸造完后还多附加进行抛光处理,使佛像看上去圆润锃亮。造像的眼珠习惯以银镶嵌,不过这种嵌银的工艺,在克什米尔造像中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2-4世纪,健陀罗造像






7-8世纪,斯瓦特造像


斯瓦特从唐朝开始便与我国西藏有往来,十世纪后交往更加频繁。西藏人一直把斯瓦特奉为圣地。由此因缘,斯瓦特造像源源不断地被带进了西藏,自元朝开始,随着大量西藏僧人入贡和朝觐,西藏的一些斯瓦特佛像又被作为贡品带进京城的皇宫内院,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喜马拉雅山-克什米尔造像艺术
9至10世纪克什米尔风格的《文殊菩萨》,高10厘米。
西藏佛像的鉴定方法
世界馆藏级佛像惊现翰海2008秋拍
佛像艺术与佛教题材玉雕(上)
犍陀罗与秣菟罗,佛教造像艺术的两大源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