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1162篇玉韘的演变3

(续)



图二五

   另如湖南长沙五里牌7号墓,也出土一件包围式的韘形佩。(图二六)高9.00,宽3.70,厚,0.55公分,外观狭长而扁平,中孔椭圆。当以韘的原形

为主体,其上端突尖处,隐藏在出廓的凸饰中;但见主体周边环绕两只镂雕的独角螭龙,穿梭翻滚于层叠的九云霄中。《楚辞·大招》所云「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在汉代谶讳神学大兴,占卜之风盛行,之所以「乘云气,御飞龙」而「羽化登仙」,往往是世人心荡神驰的崇高向往。本韘形佩的风姿卓娜,所反映出斯时的世俗信仰正洽如其份。

图二六

   此外,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妾莫书」汉墓,出土一件构思奇巧的韘形佩。(图二七)其高7.80,宽1.80公分,形体的设计更显修长而轻巧;一侧浮雕足踏流云的龙纹,另一端则小螭依偎交缠于龙身。刀法流畅娴熟,造型生动活泼,其质纯、形雅、工精、意深的特色,皆反射了当时世俗与价值的共相。

图二七

   总之,西汉晚期的韘形佩,虽各个妩媚千秋,但也具若干共同的特点:一、外观形体,即器身较趋向狭长的形态发展,孔径亦因而趋小,间或略大,且其圆孔也倾于椭圆的变化。二、左右两侧出廓的凸饰异常发达,甚或夸张式的包围主体

的周边。三、正因上述形制美化的需求,故两侧出廓的龙虎或其他鸟兽纹,随形显得格外修长而蜿蜒,或与衬附的云海攀援缠绕,其生动活泼或凝厚简炼,皆不难窥见时代风尚的神采。

   柒、东汉及以后的玉韘

   据资料显示东汉的韘形佩,其数量远逊于西汉,但在造型和纹饰的发展却更富于变化。例如湖南零陵县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韘佩,外廓为奇特的椭圆,中孔细小也随外形而椭圆,孔外镂雕的螭蚊布满全器,发掘者竟称之为「羡璧」,其变化多端可见一斑。

   陜西华阴县东汉司徒刘崎墓出土的韘形佩,(图二八)高10.20,宽6.30,厚0.40,孔径1.80-3.70公分。外围轮廓近似椭圆,薄如片纸,中孔明显变为长形椭圆;主体0.5

的周边,镂雕三只头上独角的螭龙,交缠穿梭于层叠的浮云间,擅以阴刻的曲线和短而平行的细线,装饰龙躯和四肢,藉以彰显体态的流畅与动感,为东汉时期常见的装饰手法。

图二八

   河北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也出土一件类同的韘形佩,(图二九)长15.60,宽7.00公分,厚度及孔径未详。据大陆的研究指陈,该佩形态由原来的直竖,已变为横置,但笔者细察下,倘依韘器固有的主体

观之,该佩仍不悖上尖下(楕)圆的传统,应视为直竖而非横放较合情理;但若以艺术的角度言之,横竖概见仁见智,故此暂不定论。

图二九

   见其器形外廓狭长椭圆,一如窄长略弧的中孔。上下两端各镂雕一只独角的螭龙,修长的躯体相互交缠,包围了韘形主体

的四周。局部以细短的阴线勾勒,如同流利的毛雕,使奔腾的双螭,益显飘逸翔飞的神境。

   无论如何演变,在东汉形制繁缛的韘佩中,仍依稀得见韘形主体

,不过相较下,东汉的韘形佩毕竟与西汉具若干的差异,较显着的特色为:一、在主体
外围,出廓而发达的凸饰,因构图交相缠绕的布局,使韘形的上端突尖若隐若现,倘非详察,恐难发现。二、中孔的形态,常与外廓一致如影随形。如图二八与二九所见,椭圆的外廓,必带有椭圆的中孔,且孔径往往刻意的缩小,以增孔外美化的目的。三、环绕于韘形主体0.5
外围的凸饰,不论系鸟兽或流云的纹饰,不难发现皆以浮雕及圆雕的技法所碾成,是以鸟兽云纹更显纤细而缠绵。

   即使东汉的韘佩多为精致,然数量并不丰富,延至东汉以后,随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社会不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韘形佩的发展也趋式微。在江苏南京市中央门外郭家山的东晋早期墓中,偶见一件精工细雕的韘形佩,(图三○)高7.10,宽4.60,厚0.47公分,形制上与东汉的韘佩大同小异,在中孔的周边,镂雕双螭跨张的穿云缠绕,惟韘形主体的

已非常模糊,几难复见。

图三○

   另在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的东晋墓,也见一件扁薄如片纸的韘形佩,(图三一)高8.90,宽8.00,孔径特大3.90,但厚仅0.30公分。固然韘形主体

清晰可辨,但见两侧镂雕的龙纹,乃其阴线刻绘的装饰,皆不够娴熟流畅,图像生疏,不但与前述历代精美的韘佩大异其趣,同时也反映出晋代玉作的衰微。

图三一

   魏晋南北朝以后,似乎不见有韘佩出土的记录,或公私立传世品收藏的刊布。直至清代中期,因乾隆帝嗜古爱玉,旋有摹仿古玉的雕作。在《中国玉器全集6》得见着录三件韘形佩,(图三二、三三、三四)其碾琢雕法概仿汉代作品,虽工艺讲究精巧细腻,然装饰复杂一如吹毛求疵,徒具匠气而已。

图三二

图三三

图三四

   捌、结论

   依本文的研究可知,从商代晚期具原始形制的韘形器,发展至东周战国时代,韘器的形制已迥然不同,同时也出现了以韘器为刍型的韘佩。易言之,原具射箭实用功能的韘形器,在战国晚期已趋式微,与此同时也分化出佩戴装饰功能的韘形佩。

   时至西汉早期,更不见韘器的出现,此后徒见韘形佩的美化精进,尽求争奇斗艳。甚至到东汉晚期,韘形佩的主体

,上尖下圆的形式,日趋隐约而模糊。到魏晋南北朝之后,韘形佩的形制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装饰功能的玉佩。虽清中期再见韘佩三件,但属乾隆帝仿古之作,为免蛇足,当可置之不论。

   研究的过程里,最令人好奇的是,西汉以后的韘形器既已香消玉殒,那么如何射箭?之后两千年来数不尽的征战中,是否因战术的改变,或兵器的改良,转相研发出新的材质或新的形制用以射箭?因不涉本文领域的范畴,容另文论列。

   此外,取而代之的韘形佩,主要风靡于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四百余年,玉饰之风格千娇百媚,所彰显的时代特性,在结论中亦应陈明:察中国古玉所呈现的形制与纹饰,不但是种极富特色的艺术形态,也往往反映出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表征。因古玉不但蕴涵着广泛而深邃的社会文化与精神,同时也体现出古代生活哲学和美学的主要成分,故在探索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古玉占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两汉的韘佩纹饰,常见的龙螭游云最为盛行。龙、螭在古代神话中皆为水神,最具有兴云致雨的神力,是以韘佩中的龙与螭,每每凸露双睛分外传神,躯体雄健,滚翻腾越,其气势磅礴,出神入化于澎湃汹涌的浩气凌云中,充满了激荡狂澜的力美,表现出古来「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天命史观。

   在汉代,弥漫着崇奉仙道符谶之风,世俗争言神仙方术、宠鬼迎神每为常态。是以韘佩主人冀期「乘云气,御飞龙」以遨游云天,成为神仙灵魂,以满足所响往的「羽化登仙」,此乃仙道「生时长生,死后升仙」的人生观与生死观。意寓着死亡并非生命的归宿,而是神仙世界新生的开始,从而获得永生的人格与极乐的神格。

   透过韘形佩龙螭游云的纹饰,传达生动而诡奇的仙道思想,其精神内涵系建立在神与人相谐的理想中,无外乎也正表达了自古以来天人关系的哲学理念。

   玉韘的演变如同一面镜子,它反射出古老时代的社会观念、世俗情感和宗教信仰,对后世体验先民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历代的韘器与韘佩,皆我中华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为玉韘演化的轨迹提供了实物的证据,另以艺术的角度观之,历来各异的题材美术之奇葩竞放,不正也绽放姹紫嫣红的熠熠风采吗?信哉斯言。(黄建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清大图展示,汉代玉韘的演变之路
破茧成蝶——玉韘演变之路
【名古大学堂】韘形佩身份的代表玉韘之风
夏商周玉器大赏
古玉形制演变——玉韘
不同玉器的寓意与纹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