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行天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魂所在(史前—宋辽篇)

龙,作为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凝聚了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结,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所在,神化和夸大自己的力量。我们民族还在幼年时代就选择了“龙”作为图腾,加以崇拜,从当初的模糊到具象,由随性到专注,至少历经了五千年的岁月,龙的形象才一点一滴地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与象征。

龙一开始被人们熟知的形象,是红山文化的玉龙,出土于内蒙古地区。此龙体长无足犹似蟒蛇,头部似马而嘴似猪,鬃毛长而飘逸,身呈卷曲状,整体与甲骨文“龙”有相似之处。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文化发达,仅以此“龙”形象就可知其文化底蕴,尤以美玉琢磨成龙,说明5000年前龙已深入人心。

经过商周、春秋战国的漫长岁月发展,龙的形象逐渐完善,尤其是周朝八百年的历史,建立了礼制,直接影响后世三千年。为了顺应各个时期统治者的需要,以及美学层面的需求,龙纹的造型变得愈发优美。



自秦汉以来,中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胸襟开阔,视野扩展,在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龙”字释义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耕为生,最在乎天气,旱涝一直农业的大敌。龙被人们赋予行云降雨的功能,龙之权威体现在能左右旱涝,灾害遇龙方能化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三国西晋时期,龙凤等珍禽异兽所组成的花纹带便被用于印在瓷器的肩部;在堆塑罐上堆贴龙以及其他一些珍禽异兽,这在当时是一种审美的时尚。            

六朝时期,龙普遍成鳄鱼的形态,神态凶猛到唐朝时期,龙的的形象渐渐有了生气,跟一般动物差不多,没有神圣威严的气势。


五代到宋辽朝时期,还是继承了前面朝代的风格,基本上仍是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在此期间,龙纹并不多见与瓷器上。宋代时期,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此类龙纹大多出现在定窑印花器物上,龙凤纹在宫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印花云龙纹洗上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之图腾”历代的龙纹的特征,教你怎么从纹饰上断代|图腾|龙纹|龙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与龙文化
百龙图
《闯关东》:民族精神与民族精魂的精彩呈现
中华民族与龙图腾
玉雕之纹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