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髻瑶簪 历代贵族发间的奢华


 史前猪牙束发工具


簪始称为“笄” ,是一种最早的实用性发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转变了角色,除具有固冠、束发的实用功能外,更承担着重要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曾有这样的记述:“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韩非子》)这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簪” 的名称已经使用,秦汉以来普遍称簪。玉簪有单股、双股之别,双股的称为钗,同时又包括簪首为玉质,簪体为其他质料的簪。


新石器时代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看,最早的玉笄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在仰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陶寺遗址、石家河文化等均有出土。新时期时代的玉笄工艺虽质朴,但技法较为完备,运用了阴刻、镂空、镶嵌、阳线雕、抛光等装饰手法,可以说将原始工具的价值推向了顶峰。同时,新时期时代玉笄地域特色鲜明。如陶寺遗址出土骨笄顶部镶嵌玉石、绿松石;山东龙山文化两件玉笄,一件镂空头戴“介“字型皇冠的“神”之形象,一件器体两侧分别饰有浅浮雕的人面像;石家河文化玉笄顶部则雕成鹰首形象。此期玉笄数量较少,皆单股,末端尖收。



 新时器时代陶、骨制发笄



玉笄(仰韶文化) 现藏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博物馆



玉骨组合簪(陶寺文化)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簪(龙山文化)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凤首玉笄(龙山文化) 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玉笄(龙山文化)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鹰形玉笄(龙山文化晚期)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鹰形玉笄(石家河文化) 现藏于荆门博物馆



鹰形玉笄(石家河文化) 现藏于荆门博物馆



玉笄(石家河文化) 现藏于荆门博物馆



玉笄(石家河文化) 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笄(石峡文化)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商代

从商代晚期开始,玉笄的数量明显增加,此时出现了双股形式,即钗。单股的玉笄除早期的细长柱状形式外,还出现了顶部为兽头鸟首形式的笄,这类笄装饰风格一般具备商代玉器特征的共性,如纹饰线条短直线多于长弧线,动物眼睛多为“臣”字眼,脊齿纹密集等。



 殷商时代各类玉笄


 妇好墓出土玉笄及凤型玉饰



玉钗(商代早期) 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笄(商代晚期) 现藏于河南博物馆



玉笄(商代晚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笄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18号墓出土


西周

西周时期考古出土的玉笄较少,形制多同商代时期的细长柱形式,偶有纹饰,一般饰有简单的弦纹。

周代玉制横笄



玉笄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玉簪首(西周晚期) 现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簪首与簪体的分离形式。玉簪表面多饰有此期流行的龙首纹和云纹,还新出现了绞丝纹。

战国时期蟠螭纹流行,铁工具的广泛运用,大大推动了琢玉技术的发展。此时玉器一改之前绵柔之风,呈现刚劲利落之风,边角线规矩见锋,钻孔镂雕器物的内部也琢磨得光洁明亮,抛光极好。



玉簪(春秋) 现藏于河南博物馆



玉簪(战国) 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


两汉时期

汉代玉簪首部普遍运用镂空技术,常见纹饰有蟠螭纹、凤鸟纹、卷云纹,图纹装饰打破了严谨、规整、对称的构图方式,呈现出一种力求变化、灵活、生动的艺术效果。有时还在透雕形成的整体造型上再用阴刻线、浅浮雕技法刻画细部。阴刻线多采用“游丝毛雕”技法,线条流畅。 



汉玉簪



玉簪(西汉)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簪数量极少,多数形制简洁,素面无纹。


隋唐

唐代簪饰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镂花、鎏金、盘丝等技艺花样翻新

玉、牙、金、银种种材质层出不穷

玉钿、玉梳、玉钗、玉树各类头饰


敦煌壁画 唐女子群像



唐代基本发饰工具



唐代 花钿、玉梳、及金镶玉花蝶步摇


细长锥形,表面光洁无纹。


玉簪(唐代) 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双股形式,即钗。


玉钗(隋代)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钗(唐代)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簪花


①    它是唐代贵族妇女插于头上的金银簪头上镶嵌的玉质花片。器体呈扁片花叶型,表面阴刻或镂雕丰富多彩的花卉、凤鸟等纹饰,花叶丰硕宽大,花朵饱满喜人。

②    花鸟图案常用排列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表示,线条刚劲有力,纹丝不乱。

③    唐代在阴刻线的运用上常以粗深线条勾勒出主要轮廓,在此基础上又以细阴刻线刻画细部,俗称“砣上加砣”。


石榴花纹玉簪饰(唐代)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凤鸟海棠纹玉簪饰(唐代)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鸳鸯海棠纹玉簪饰(唐代)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五代

玉簪花器体均呈片状,极薄,轻巧别致,开始熟练使用高超的镂雕技法。其上纹饰均用细阴刻线刻画点缀,线条较短且细密,干净利落。



凤形玉簪首(五代) 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



龙形玉簪首(五代) 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



花形玉簪首(五代) 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


宋代


宋代女子发饰


宋代玉器纹饰画面更加秀丽、灵动,如文人画般清新雅致。玉簪透雕技法更加成熟,枝梗纤细,伸展自如,花瓣常采用勾撤、深挖的技法,使其具有一定的立体效果,并善用纤细阴线刻画花瓣和叶脉,清新雅致,真实自然。

圆雕动物形簪开始流行。禽鸟一般为小圆点眼,少数作品也有圆圈和三角形眼等,伸展的双翅除了饰有细密的竖阴线,还用一条横阴线分出羽毛的层次。



宋代玉冠、玉钗



宋代水晶孔雀发饰



玉簪(南宋)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玉簪(南宋) 现藏于瑞昌市博物馆



玉钗(宋代) 现藏于星子县博物馆



缠枝莲花纹玉簪首(南宋) 现藏于广汉市文物管理所



玉朱雀(宋代) 现藏于福建博物馆



孔雀形玉钗(金代)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元代

元代玉簪仍以片状和圆雕动物形为主,呈现如下特点:

①    镂雕技法进一步娴熟,花叶辗转反侧。

②    在花叶、枝梗的连接处多使用重刀刻画,有一种要“断”了的感觉。

③    镂雕器物雕琢痕迹明显,暴露部位多抛光充足,但细节部位缺少修整,          钻痕与线锯拉切痕迹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玉凤金簪(元代)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缠枝花纹玉簪首(元代) 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明清时期

明清簪饰是传统发饰的集大成者

这一时期各项工艺皆已达到顶峰

点翠、掐丝、镶嵌、錾刻、烧蓝

种种技艺的成熟进步与运用

使明清簪饰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样貌

然而伴随着封建帝国的没落衰朽

玉簪最后的黄金时代

也渐渐悄然落幕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1
中华文物典藏 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下)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三)
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图)
收藏说玉: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七)
“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展的部分文物(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