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玉界:美玉成蝉声自远(古玉蝉赏析)

 蝉,也叫知了。在演化变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泥土之中,等脱壳变成蝉后,飞到树上,饮露鸣唱,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的高洁极为赞赏,这也是人们喜欢以蝉的形状作成饰品的缘故之一。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有蝉形饰品出现了,玉蝉也大约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就其用途来讲,玉蝉有三种类型:一种为佩蝉,佩带身上装饰和避邪;一种为冠蝉,缀于帽子上作饰物;还有一种为含蝉,是专放置死者口中的随葬品。它们的区别是:蝉的头部有对钻成“∨”形象鼻孔的为佩蝉;蝉的腹部两侧打成通孔的为冠蝉;而蝉体无孔的通常为含蝉。人们认为蝉在秋凉之时从树上钻入土中,等春暖花开之时,再从土中钻出爬上树,能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因此死者口含玉蝉寓意为由蝉引路而获得重生。


玉蟬,汉代 ,白玉质,玉质温润,有玻璃光泽


    秦汉玉蝉,线条简练,以直线为多,琢磨平整,锋芒锐利,刀法粗犷有力,故有“汉八刀”之称。其后历代所制玉蝉,与之相差甚远。除了刀法、包浆之外,玉蝉的头部形态也是鉴别其具体制作时间的依据,如:平头玉蝉大多为西汉早中期所制,圆头玉蝉大多为西汉中晚期所制,而眼珠突出廓外的玉蝉大多为西汉晚期制品。此后历代玉蝉也都有其不同的代表性形制和特征。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象征身体部位。


    秦汉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


    南北朝玉蝉: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


    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

    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艉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


     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玉蟬,汉代 ,青玉质,一侧白色沁,蟬形,扁平。


古人特别注重玉蝉的分别,讲究“以生为佩,以死为含”。古代玉蝉按用途分为唅蝉、佩蝉、冠蝉三种。唅蝉,即含在口中随葬的玉蝉,一般刀工简单,无穿眼;佩蝉则是用来当作佩饰的玉蝉,顶部有眼,以便于佩戴;冠蝉就是镶嵌在帽子上的饰物,也无穿眼。


汉代之前,中国已开始流行“厚葬”,人们认为在棺椁里放上玉器,就能防止灵魂出窍,并以此借蝉的羽化来比喻人能重生。当时,达官贵人死后,入葬时大多手握玉猪,身穿金缕玉衣,口中含着玉蝉。这便是唅蝉的来历和用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了玉蝉更多的含义。

文创大师出品

于是,一些人把玉蝉镶嵌起来,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或将镶嵌的玉蝉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来为自己祈福增寿带来运气,这便是“佩蝉”。另外,权贵们还将玉蝉装饰于头冠之上,成为权势与地位的象征,“冠蝉”因此得名。


玉蟬,西代 ,和田白玉,纯洁无暇,透明莹润,为西汉晚期玉蟬代表作。


现如今,玉蝉的美好寓意依然为人们所钟爱,关于蝉的玉器镶嵌广受欢迎。玉蝉手把件或挂件非常普遍,尤其以蝉为题材制作的吊坠最为流行。与许多藏友一样,我喜欢玉蝉作品工整大气、画面动静相生的感觉,欣赏把玩起来,总是别具韵味。

文创大师出品

笔者曾见过一些优秀的玉蝉镶嵌作品,镶嵌精良,玉质缜密细润,鼓翅而鸣,或为蝉身下雕刻一株繁枝茂叶的梧桐,似乎若有清风吹过,便会有一片树叶飘然零落。如此清雅高贵,引人陶醉。


玉蟬,西代 ,白玉质,洁白度高,蟬身中间稍厚,两边扁薄,线条流畅。


初唐虞世南的诗《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认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由于蝉身居高树之上,而并不是凭藉秋风,巧喻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诗句绝美,更是让玉蝉在吉祥寓意之外,又多了几分儒雅之感。


玉蟬,西代 ,青白玉质,形态优美,线条流畅。


美玉本就惹人怜爱,雕成玉蝉则常有画龙点睛之妙。玉蝉中,既有玉的温润,也有蝉的清高,二者的结合堪称完美,愈发凸显典雅高贵,真可谓是“美玉成蝉声自远”——美玉在手,我仿佛听见蝉声鸣起,似在呼唤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


玉蟬,西代 ,青黄玉质,表面带灰白色沁斑,汉八刀技法,工艺精湛。


玉蟬,西代 ,青白玉质,写实风格,形体饱满,纹理清晰,较为少见。



玉蝉,汉代,玉质青色。扁圆体,圆雕一蝉,蝉双目略突,通身饰阴线,尾略尖,头部至腹部有一直穿孔。


玉蝉,汉代,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体扁,双目突出与头顶端平行,尾和翅呈三角形,首、尾和翅均饰阴线纹,头部顶端有穿孔。


玉蝉,汉代,玉质白中泛黄,有黄色沁,温润细腻。器体扁平,中间略厚。蝉头部双目向外凸出,颈部斜磨出一道半月形凹痕,双翅宽大并合拢,紧贴蝉背,翅长身短,尾部为三角尖锋状。


玉琀蝉,汉代,玉质青色,温润无瑕。体扁窄。正面翼翅长而窄,翼肩斜弧平缓,顶端两眼斜凸于两侧,背部护翼线条弯曲自然有力,腹纹宽窄相等。头部有一对穿孔。


玉琀蝉,汉代,玉质青白色,有灰白色沁。扁平状,蝉形,造型简朴, 生动逼真。


玉琀蝉,汉代,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白色沁。“汉八刀”技法雕刻,线条流畅,简洁有力。


玉琀蝉,西汉,玉质淡黄绿色。中间厚。线条坚挺,纤若秋毫,肉眼难辨,雕工细腻精湛。


玉琀蝉,汉代,玉质白色。局部有沁色白斑。通体扁长,中脊较厚,头部双目外凸,以宽阴线分别琢刻出头、胸、腹、背及双翅,尾和双翅呈三角形锋尖。刀法简练,造型朴拙。


玉琀蝉,汉代,玉质白色,表面有铁褐色沁。蝉体呈片状,中部略厚。整体形象似常见的汉八刀形玉蝉,雕琢极其简练,嘴前伸,两眼外凸,翅尾尖。


玉質,一側有褐斑。蟬形,蟬上刻線俐落是所謂「漢八刀」風格的刻法,頂有一穿。漢代時,此類玉蟬常作為「琀」,含於死人嘴內。此類器原存清宮時,常與數件文物,合儲於一蒔繪清盒內。最長6公分 寬3.1公分。


青玉,有褐斑。全器呈蟬形,器身簡練刻劃出蟬形,頂有一穿,原於清宮時收藏於一雕漆盒內。最長5.7公分 寬3.1公分。


玉質,交雜土泌斑。全器呈蟬形,造型簡化,頂有一穿。長6.2公分 厚0.7公分。


青玉,玉色灰白有赭斑。全器為一立雕蟬,中央厚而邊緣薄,琢有首、頸、翅、腹等,線條簡單但生動,背後有象鼻穿,還有一貫穿首尾之通心孔,作為帽上之飾,此類蟬飾即稱作貂蟬。附木座。全高6.55公分 寬3.4公分 厚0.9公分。

玉蝉,商代晚期,长3.3厘米,最大厚1.3厘米,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1974年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13号探方出土。表面黄色,内为灰白色,质粗。俯视相,伏状。蝉头与体比例适当,两大眼外凸,双翼掩合,尖尾。口部有一穿孔,孔对钻倾斜,已残。


玉蝉,商代晚期,长1.9厘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1985年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2号墓出土。白色,透明,圆雕。俯视相,呈三角形,双目突起,用阴线勾勒出头和两翼。嘴有一孔,可佩戴。同墓**出土两蝉,略有区别。


玉蝉,良渚文化,长2.2厘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器呈浅黄色,以凹凸的弧线刻划出眼、翼,线条流畅,对称和谐。皆面平整,留有割痕,钻有一对小隧孔。


玉蝉,商代晚期,长3.1厘米,宽1-4厘米,厚0.65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1991年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商代遗址4号墓出土。青灰色,嘴尖突出,两侧圆眼微鼓,颈部刻两道平行线居中刻三角纹并以直线延伸分出双翼,两翼并拢。以直线分出腹背两面。腹部前端两侧刻圆角三角纹,之间以V形纹相连,腹间至尾有五道弧形纹。刻纹间涂有朱彩。形象较逼真,为装饰品。


玉蝉,秦,长4.8厘米,宽2.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藏,1983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池头村墓葬出土。玉白色,禅体略呈椭圆形,仅刻出头部、背部及腹部。背部凸起,双眼位于头部两侧,两眼间饰锯齿纹,以阴刻细线勾勒双翼。雕刻简单而形象,颇为生动。

 

玉蝉,西汉,长4.4厘米,宽2.7厘米,厚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1951-1952年湖南省长沙市伍家岭汉墓出土。玉白色,有褐斑。体扁平,正面呈弧形略凸起,琢刻呈蝉形。前面两侧有外凸双目,后面为蝉身和双翼。背面齐平,刻有线纹。雕琢简朴,磨制光滑。


玉蝉,西汉,长6.2厘米,宽3.1厘米,厚0.95厘米,河南省商丘博物馆藏,1978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保安山汉墓出土。玉青白色,光洁明亮。通体扁长,两眼突出。刀法简洁,形象逼真。

玉蝉,西汉后期,长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7号墓出土。羊脂白玉,滑润光亮。体宽扁,头部双目外凸,尾和双翅呈三角形峰尖。正反两面均以阴线刻饰。简朴生动,形象逼真。


玉蝉,东汉,长6.4厘米,宽3.3厘米,河北省博物馆藏,1959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庄汉墓出土。玉白色,细腻光洁,晶莹无暇。呈扁平状蝉形,中心稍厚,双目外凸,以宽阴线分别琢刻出头、胸、腹。背及双翅。造型典雅简朴,形象逼真。


玉蝉,六朝,长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1956年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六朝墓出土。玉青白色,有白色浸蚀斑,质温润。雕刻成蝉形,头部双目外鼓,尾和翅尖呈三角形。正面以阴线刻出首和双翅,反面以数道直线刻出腹和尾部。线条刚劲简朴,系汉八刀风格之延续。


玉蝉,东晋,长6.3厘米,宽3.1厘米,南京市博物馆藏,江苏省南京市**门外郭家山东晋墓出土。玉青白色,蝉身中间厚,两边薄,用阴线刻画出蝉的头、身和翅。尾和翅尖呈三角形峰尖,下腹刻有七道横线。纹饰简朴,形象逼真。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哈弗博物馆馆藏

哈弗博物馆馆藏

哈弗博物馆馆藏

玉蟬,西汉
玉蟬,西汉
玉蟬,西汉
玉蟬,西汉
玉蟬,西汉
玉蟬,西汉
玉蟬,西汉


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蝉
玉鹅—— 世间最孤独的美玉
[转载]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玉扳指欣赏
古代玉鸡
汉代经典玉器
国宝档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