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汇帮你约大咖】大咖回复——清凉寺史前墓地解惑(下)

【考古汇帮你约大咖】大咖回复

清凉寺史前墓地解惑(下)


昨天第一期大咖回复上线后(点击查看第一期)

我们收到许多反馈

小伙伴们对薛大咖的回复

好评如潮

纷纷发来贺电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

来而不往那可是非礼

注意了

敲黑板划重点

现在为大家揭晓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的

《清凉寺史前墓地》

的获得者

·

·

·

·

·

·

·

我们还是先看

大咖回复

清凉寺史前墓地解惑(下)


考古汇帮你约大咖01 薛新明

来自考古汇

03:14


大咖

回复


问:编者发的预告图中的跪葬,是个什么意思?是某种祭祀仪式吗?

答:这个墓葬从发现开始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殉葬,有人认为是仇怨,也有人认为是感恩,还有人认为是赎罪。考古发现的事实是:M61是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死者,不仅保持仰身直肢的葬式,而且随葬着种类齐全的玉石器。M51则只有下跪的死者位于墓室一端,这个跪着的死者是一个生于本地、临死之前可能活动于江淮地区的成年男子。虽然,该墓为另掘一穴,但打破了M61,他的双膝刚好位于M61脚部之上,中间仅有10公分的距离,对于两个墓主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某种祭祀仪式的遗留,所有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无论如何,这是中外历史上都很少见的、反映真实的墓例。

下跪数千年的死者现在终于解脱了,却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问:报告中推测龙山时期墓地遭到盗扰,在发掘时有证据可以供我们分辨是当时、过去、还是现代的盗扰吗?这种的现象是否属于毁墓的行为?是否与陶寺遗址发现的毁墓的情况有联系或共同点?是否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结构很不稳定?时常会出现动荡?

答:盗扰是发掘者的认识,盗是借用现在的通用说法,扰是因为这种行为不以盗窃墓内随葬品为目的,而是为了扰乱整个墓葬或是死者尸骨,因此称为“盗扰”。在发掘时,我们发现有盗掘的坑穴,有的扩展至墓室范围之外,有的局限于墓室范围内,甚至有的就是沿着墓室的边圹下挖进入墓底的,当然,并不是每个墓葬的盗洞都十分清楚,这与洞内填土有关,在个别盗洞内发现有陶寺文化晚期的陶鬲,并且可以复原,这是我们认定史前时期被盗扰的直接证据。同时,第三期和第四期墓主人尸骨被翻转、拖动的迹象也有助于说明盗扰的时间是在死者下葬之后不久,而不是现在。

上述现象也有人称为“毁墓”,与陶寺遗址发现的类似情况有联系。这种盗扰现象在临汾盆地的下靳也有发现,普遍存在的盗扰或毁墓现象确实说明社会秩序出现了问题,至少,在清凉寺墓地后期,整个陕晋豫交界地区社会动荡不安,也为后来二里头文化取代当地传统埋下了伏笔。

史前社会在曲折与动荡中重新整合、逐渐走向文明


问:报告中提到了部分墓主人生前从事与食盐贸易相关的活动,这样的观点是共同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中总结的结论,还是受到了某些研究观点的影响?

答:对墓主人生前职业的推测是主持人提出来的,但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只是根据盐湖的位置、早期开发的可能性、中条山区的驮运道、墓地与盐湖和黄河的距离以及后代这里作为盐运道的事实作出的推断。共同研究者根据各自的检测结果为上述推论提供了某些证据,但不应该为这个目前还未得到证实的论断承担责任。

期望新的科技手段能提出更明晰的结论,证实和否决都是一种进步


问:由于没有看过考古报告,不知道清凉寺出土的陶器有什么器型?是否有庙底沟彩陶出土?是否以龙山文化灰陶为主?

答:清凉寺墓地发现的陶器并不多,一类是属于仰韶早期的瓮棺,主要是红陶或红褐色陶,器类有夹砂罐和泥质钵,特点与枣园文化晚期或半坡文化早期的同类器物相似,没有发现属于典型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另外一类是泥质灰陶,有的饰陶衣和彩绘,器类有高领折肩罐和深腹盆,与晋豫交界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至龙山时期的同类器物特点相似。此外,M146发现了三件长颈圆腹彩陶瓶,很有特色,与临汾下靳出土的瓶属于同一种类,但形制区别较大,这些陶器也是我们认识墓地年代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依据。

你要有机会看报告就全明白了。


问:我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大二的一名学生,这几天我们学校组织去了一趟山西大同实践学习,参观了考古工地。在那里我认真地分辨了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普通的石头,可是我发现我还是分不清楚,我真的很想知道,专家们是怎么分辨这些石头的呢?

答:人都有从不清楚到逐渐明白的这样一样过程,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普通石头的区别应该还是区别很明显的,再好好学习书本知识,然后将学者们总结出来的标准与实物进行对照,你会逐渐分辨清楚的。

专家也是用学习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辨的。

 


问:清凉寺墓地的发现对礼制的形成以及文明起源问题可否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答:清凉寺墓地所在区域的客观条件并不好,在当时也不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能够集中了这么多的玉石器,并且开始为墓主人大规模殉葬,具有引领当时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理念,可能与盐湖的早期开发和对外销售的管理有关,如果这个推测不错,那么,在我们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这可能是打破常规的文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特殊行业,也是礼制形成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清凉寺墓地的管理者可能是最早的晋商。


问:这些精美玉器的产地和制作作坊有没有发现?

答:根据我们对中条山区岩石分布的调查和对采集标本的检测,专家认为清凉寺墓地发现的绝大部分玉石器原料均取自本地,而且,这里出土的玉石器形制也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因此,虽然有一部分玉石器的原料可能由西方引进,但制作主要是在当地完成的。由于我们目前发掘的是墓葬,所以是不是存在制作的作坊还不得而知。

期待对遗址区的发掘中能有新的发现。


问:部族首领等高等级墓葬彰显身份随葬品的类别?随葬的礼器有什么特色吗?

答:清凉寺墓葬目前我们还没有可以确认的部族首领,在可能属于同一个部族的第二期墓葬中,规模比较大的墓葬除了随葬富有的墓葬中都有的多孔刀、钺及璧环类玉石器外,还有彩绘陶器、鳄鱼骨板等珍贵器物,或许可以作为部族首领来看待。第三、四期墓葬大部分都被盗扰,唯一基本保持下葬时情况的M100也只有璧环类器物较有特色,而且有一些不是本地原料的玉器,整个集团都有一种炫耀财富的风气,却缺少刀、钺类代表威权或身份的器物,这可能是作为早期商人与部族首领的最大不同。

清凉寺墓地发现的玉礼器是目前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实例,器物的组合中最早出现的有钺、多孔刀和璧、环等,后来不见了钺、多孔刀,却出现了玉琮、六边形有领器、牙璧、动物头状器物等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器物,形制也与东部、东南部有了差别,是史前玉石器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阶段。

出现了中原地区年代最早、器类较全和的玉礼器就是最大的特色。

问:有领异形玉壁与同时期有领圆形玉壁相同点和功能区分?

答:由于清凉寺墓地的这件器物发现于经过扰乱的殉人旁边,我们不能确认器物原来的使用功能,所以无法比较。

也许只是外形上的差别。


问:我们从清凉寺墓地发表的照片上发现,死者手腕上的玉璧好像是两个半圆(像是玉璜)拼成的,为何死后带在手腕上,是用绳子连接在一起的吗?两个玉璜最初的用途是什么?

答:清凉寺的玉璧有好多种不同的形制,你说的这种是多片联缀在一起的,其中有两片、三片,还有多片联缀的器物,这此片状器单片来看的话确实类似于璜形器,每个单独的璜形片两端都有锃钻的小孔,所以肯定是联缀在一起的,至于是用绳子还其他材料捆绑,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实物,还不太清楚。在清凉寺墓地发现的这些器物多数的作为财富的象征,而且有可能死者生前也曾经这样佩带过,还没有完全脱离了装饰品的最初用途。玉璜在后代也是礼器中的一种,在古代记载中的“六瑞”中便包括有璜,但在清凉寺发现的璜类器物,多为联璜璧中的一片,可能还未上升为礼器。

礼器多数是由工具、武器或装饰品发展而来。


问:多联璜的工艺和精美度与齐家文化玉器相比如何?

答:从总体上来看,清凉寺墓地发现的玉石器的工艺和精美度均没有达到成熟时期的齐家文化的高度,多联璜自然也不例外,但这里的用玉风格却开了齐家文化及西北地区其他文化使用玉石器的先河,具有开拓性意义。


问:清凉寺与其他相邻其他文化的影响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吗?清凉寺墓地出土的玉器与东北的红山文化、江浙的良渚文化、甘肃西北的齐家文化、陕西神木石峁文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史前玉器的传播路线是什么样子的?

答:清凉寺墓地与周边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居民有比较频繁的交流,按常规这种交流应该是相互的,但由于在墓地我们发现的主要载体是玉石器,而这些玉石器反映的是一种多种文化汇聚的趋势,所以我们对这里向外的影响所知较少。

清凉寺接受最早的影响可能来自江淮地区的薛家岗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后来,除继续接受上述几个方向的文化影响之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和东北的红山文化因素也在这里汇聚,而且西方的透闪石玉料也传入中原,形成了周边地区辐凑中原的文化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及后续的龙山文化起了主要的作用,甚至江南、东北的文化因素也是通过这里进入中原的。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因素都只是一种理念的传承,并非实物输入,清凉寺墓地发现的玉石器绝大多数是在本地制作完成的,与其他地方的同类器物形似而已。

通过对不同地区史前玉器的比较,我们认为当时的玉石器理念由东向西传,许多器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红山、良渚向传到大汶口文化之后,沿黄河西进,到达陕晋豫交界地区的清凉寺所在区域,然后又分别向北、西北传播,促成了陶寺文化、石峁为代表的文化和齐家文化玉石器的兴盛,由于西北地区具有玉石矿源的优势,齐家文化异军突起,成为史前时期和文明初期引领玉石器发展的主要代表。

玉器理念由东向西传播,玉器原料由西向东传输。

 

问: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在黄河流域共同形成了一种“满天星斗”的局面,然而这些一度兴盛的史前古文化因什么样的原因先后衰落了?

答: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满天星斗”学说,是史前时期曾经存在过的一个社会现实,但并不局限于黄河流域,当然你提到“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也是其中的星斗之一。每个文化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及因素,我们不能对其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看作一个模式。

庙底沟二期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并不同一时间存在。前者在前,后者在后,中原地区龙山时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其中陕晋豫交界地区就有王湾三期文化、陶寺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等,这些相互对峙的诸文化都曾经吸收了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部分因素。

一个文化的“衰落”往往孕育着新文化的“兴起”。

 

问:清凉寺墓地跟周家庄遗址在时间、地点都较接近,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清凉寺墓地与周家庄遗址的空间距离较近,但二者存在的时间却不一定全部对应,在同时存在的那些时间内,两地发生联系是必然的,但具体情况要对两地发现的遗存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解析。

联系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有需要就会常联系。

 

问:之前去参观安阳殷墟的车马坑,发现每一个战车的座位后面都专门有一个人殉葬,这些人大多俯身,导游解读,俯着身子的是男性,仰着身子的是女性,向上与向下的葬姿与当时的男权与女权社会密切相关呢?在特定的环境当中,能否根据殉葬人的葬姿面向上还是面向下来大致判断其是男性还是女性呢?

答:死者的葬姿反映着一些社会、宗教的理念和规范,这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侧面,但我们不应该依殉葬者的面向判断死者的性别,而应该根据科学的检测确定。对清凉寺墓地发现的所有死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理、食性等全方位的生存状态方面的研究都在报告的相关章节中有介绍。

墓葬反映的不仅仅是“男权”或“女权”。

 

问:清凉寺墓地有没有意向做展览?

答: 清凉寺墓地发现不久之后曾经在山西省博物院进行过一次展览,选择了一些精品向外展示过,而且还复制了M51与M61两座墓葬的模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实发掘报告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展览”。

 

问:从一个外行到专家,应该受到什么样的训练,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知识和能力?请具体给出实行方法论。考古人必读的书有哪些?

答:外行和专家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限,至于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更是个模糊的概念,需要受的训练确实有,欢迎你和我们联系,参与到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我们有一整套考古的实际操作规范,只有具体参加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其中的乐趣和艰辛。

考古人在读自己喜欢的书。

 

问:怎样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考古系学生?

答:呵呵,除了要学好考古学知识并愿意参加田野工作之外,应该与作为其他学科合格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吧?


文章看完了

小编真的在找不到理由

拖着不公布最佳提问

所以 

薛大咖钦点之最佳提问

来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何驽:华西系玉器背景下的陶寺文化玉石礼器研究
翟少冬:陶寺与清凉寺墓地关系研究
凌家滩玉器浅识
跨越千年 山西出土古玉嘉兴开展
栾丰实:试论陕北和晋南的龙山时代玉器——以石峁、碧村和陶寺为例
凌家滩遗址揭秘4: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