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家笔会】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狮纽盖盒工艺考


友情提醒:今年8月份以前,【秀宝台】只展秀唐(包含唐)以前的古陶瓷,请各位藏友按要求推荐藏品!【信息时代,物以知为贵,知名度越高,价值也越高】



2017年6月的北京东正春拍,出现了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狮纽盖盒(图1),拍卖前,香港收藏大家翟建民先生对盖盒从器形、釉色、纹饰及稀有性等方面做了重点推介。6月8日盖盒最终以2070万元成交。


预展期间笔者近距离上手了此件盖盒,对其中的部分疑点进行了实物考证,笔者与藏界关注盖盒的朋友就真伪做过探讨,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多还是持肯定的看法。 笔者认为盖盒为一件出土的元青花,由于盖身釉面侵蚀较重,影响了其价值,但从存世量看,仍不失为一件值得典藏的元青花珍品。


图1 2017年6月8日北京东正拍卖的元青花盖盒(图片源于网络)


为使广大喜爱元青花的藏友了解盖盒的概貌,笔者摘录翟建民先生的部分评价:盒作圆柱状,一分为二,上为盖,下为身,以子母口相合。蹲狮形盖钮,浅弧顶,边部竖直,盖顶以双框同心圆为中心,平均分割余下区域绘八组莲瓣形开光,内饰杂宝纹;盖边部饰扁菊纹;盒身饰大朵牡丹纹,或花枝招展,或含苞待放;盒无足齐平无釉。


(图2.3)器盖器身工艺一致,胎体厚重微微露红,瓷胎结实细密,内壁薄施灰青釉,外壁青花满饰于白地之上,对比明显,气势昂扬。整器釉面肥润而细腻,蓝色饱满,特色鲜明,气韵生动。 目前尚未见与盖盒相同的器物。


图2盖盒纽部特征(图片源于网络)


图3盒身画面展开图(图片源于网络)


笔者主要从施釉、成型、装烧等工艺角度及保存状况方面予以考证砚盒的真伪,不当之处请指正。


施釉工艺:在坯体内外表面覆盖上一层釉料的操作过程叫施釉。元代瓷器有浇釉法、刷釉法、蘸釉法等多种方法。根据器形的不同内外采用不同的施釉工艺,就元代瓷器的施釉工艺本文不做详述。


本件盖盒整体施釉面特征:外部除了子母口口沿、底足无釉外通体施青白釉,而且釉面肥润均匀(图4);盖和身内部施釉稀薄不均,而且出现大面积漏釉的情况(图5.6)


图4盖盒外部施釉情况


图5盖内施釉细部特征


图6盖身内部施釉特征

 

釉面不同的特征,反应了盖盒内外采取了不同的施釉方法。盖和身采用了浇釉法,即将青花绘制完成的盖盒正放在釉盆的木架上,手持盛满釉的碗直接将釉浇到盖盒上,釉便自然向下流淌,盖盒的底部边缘会有一圈自然的流釉痕迹(图7)。浇釉完成后将盖盒盖与身分开,口沿部位的釉用竹刀刮削一圈,因此口沿也有明显的刮削痕迹(图8)


图7盒身底部边缘流釉痕迹


图8口沿部位的刮釉痕迹

 

盖盒内部的施釉采用的是刷釉法,用笔蘸釉后随意刷几笔,因此盖盒的盖与身内部有大面积的漏釉痕迹,稀薄处有明显的刷釉痕(图9.10),刷釉痕迹随意自然,釉层厚薄不匀。现在不少新仿元青花不懂得元代的施釉工艺,用现代的施釉方法难免出现工艺上的破绽。


元代的大口罐、瓶等大件琢器通常用浇釉法,内部用刷釉法;小件的琢器通常用蘸釉法;大件圆器用甩釉法;中小件圆器用内外部多用浇釉法。盖盒施釉完全符合元代的工艺特点。


图9盒盖口沿部位的漏釉细部特征


图10盖盒盒身内部施釉细部


成型工艺:将坯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的操作方法即为成型工艺。景德镇自五代肇始在上千年的烧造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成型工艺,如拉坯、印坯、雕镶以及近现代出现的压坯、注浆等成型工艺。明代晚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对成型工艺记载为: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泥印坯,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


该书虽刊印于明崇祯年间,由于当时封建社会 工艺技术传承的缓慢性,这可作为元代成型工艺的借鉴。根据对元代窑址及墓葬出土器物的考证,目前被学界和陶瓷工艺界普遍认可的元代成型工艺为模具印坯成型,这与宋氏文中叙述基本一致。


这种成型工艺是由当时景德镇瓷土的性质决定的,由于元代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专家亦称多元配方),瓷泥的可塑性下降,再加之瓷泥加工不细,技术不熟练的拉坯工人很难成型,故被迫改为印坯成型。


就盖盒而言,盒盖与底分开制作,均用印坯成型工艺。首先用适量的坯泥拍打后置于模具底部用于制作盒顶(底),然后再将搓成的泥条置于盒盖(底)阴模低处,然后用手指自下而上均匀的向上挤压,使泥与模紧密相贴,做完后再手掌或抹布抹平内壁,力求胎壁均匀光洁。


元代类似盖盒等不大的小件器物底或者盖与器身为一体,不单接。盖顶部的狮纽(图11),也是用模具印制出形体后(狮纽体中空,),用接头泥粘接上。狮纽粘接处盒内部用竹刀挖不规则的圆孔用于透气,为避免烧造 过程中高温爆裂。


图11狮纽细部特征

  

元代的印坯成型工艺,由于是纯手工操作,自然会在器物上留有时代的印记。从盖盒内壁看,明显留有手抹平湿泥时不规则的旋转痕迹(图12),这种旋转痕宽度不等,痕迹与工匠的熟练程度和习惯有关。与拉坯成型留下的呈均匀的同心圆状的旋痕或者利坯成型时刀具留下的均匀的同心圆旋纹有明显的区别(图13)


由于受工匠印坯时熟练程度和力度等因素影响,盖盒的器壁有明显的厚薄不均感和高低起伏感(图14),这种起伏感自然舒适,与利坯和拉坯成型的胎壁摸起来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拉坯的器物器壁厚薄均匀,下厚上薄。


图12盒内部不规则的旋转痕迹


图13宋代青白釉双系罐内壁拉坯形成的旋纹特征


图14元青花梅瓶残器内部的明显的印坯痕迹


装烧工艺:对明代以前的装烧工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有载:“凡瓷器绘画过釉后,装入匣钵……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 


元代装烧采用的就是此类工艺,由于元代装瓷器的匣钵质量不等,对于底部不很平的匣钵,就在匣钵底部铺上一层垫渣,这种垫渣为稻糠灰与深酱色的匣土或高岭土渣混合物(图15),经过拍打平整后上边放置垫饼,瓷坯放置在垫饼上,有的甚至直接将器物放置在垫渣上。


图15景德镇高仿元青花垫渣


从盖盒底部特征看,此盖盒应直接放置在电渣上烧造,出窑后底部粘有大量的渣痕(图16、16—1),瓷器上过多的窑渣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窑工在出售前一般要进行打磨。但盖盒保留了出窑时的原状,这些粘渣几乎不规则的分布于整个底部,且大小不一形状自然,用手抚之窑渣有明显的扎手感,没有丝毫的打磨痕迹。


盒的底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窑红,而且有的部位红色非常鲜艳,器物无釉处也多有火石红出现,这在元青花中也是不多见的。火石红的有无不是判断元代瓷器的依据,如高安窖藏出土的元青花蕉叶出戟觚底部火石红非常明显(图17),而土耳其拖布卡比博物馆及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瓷器大多没有火石红(图17—1),要结合器物的整体特征才能得出结论。


图16盖盒底部痕迹,完全符合元代窑业的装烧特点


图16—1底部渣痕细部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详细解读古董瓷器 科普青花瓷知识
古瓷器
如何鉴赏元青花?教你两招!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
景德镇手绘青花瓷的制作过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