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吉林省博物院藏雍正单色釉瓷器

单色釉瓷,顾名思义,指着单一色釉的瓷器,又称“纯色釉”、“一道釉”。以釉药的呈色作为装饰的瓷器,由于釉内所含化学成分不同,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绿釉、黑釉、蓝釉、白釉等。故宋代的五大名窑器均属于单色釉器的范畴。单色釉器的烧造自宋窑之后稳步发展,至明代中早期已有了骄人的成就,创烧出永乐甜白、宣德宝石红,弘治鸡油黄等名重一时的釉色。到了清三代,尤其是雍正一朝,烧造工艺和艺术水平更有了全面的、突飞猛进的提高,窑师们不但恢复了前朝烧造的釉色,更积极推陈出新。根据唐英在雍正十三年著《陶成纪事》所载,此时已能烧制出多达57种釉彩,其中单色釉达37种,可见当时的盛况。纵观清三代的单色釉器,雍正窑能脱颖而出,是在于它重现宋明诸窑风采的同时,也强烈地展现出雍正窑独有的雍容俊雅。下面就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几种主要的雍正单色釉瓷器作一简介。  

1.清雍正  祭红釉盘(图1)   

这件祭红釉盘高4.6、口径20、底径13.2厘米,1959年北京故宫调拨。此盘敞口、圈足、浅弧壁,盘内外施釉均匀,釉色纯正浓重。口沿由于修胎精细规整呈一圈自然的白釉边,俗称“灯草口”,足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子双行款。  

 一般来讲,铜红料由于所含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对烧成条件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其表面呈色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差异,成品率极低,而雍正的传统高温釉品种——祭红釉却能做到红色鲜亮,色调一致。据史料记载,此类釉色除了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以外,一般是帝王祭礼器用色,故名“祭红”。雍正时期,随着清王朝的日益巩固,国祭家祀活动日趋正常,各种仪礼和规范日趋完善,因而这类祭器制作要求也就提高,呈现出一种严谨、优雅的气度,这件祭红釉盘不仅造型规整,釉色鲜亮,而且口沿与底足的处理具有典型的雍正官窑的特征,可以说是一件标准的雍正官窑单色釉瓷器精品。


2.清雍正  仿汝青瓷扁瓶(图2)   

这件仿汝青瓷扁瓶高32、口径8.5,底16.5厘米,1963年购买。瓶直口、短径、溜肩,扁圆形圈足,颈肩相交处饰以对称如意耳,腹中心凸起呈球状。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篆书款。器型端庄秀美,器身通体施仿汝釉,釉色白中泛青、匀润,釉层浓厚,工艺考究。   

仿汝釉明代宣德开始仿制,清代雍正时复烧,胎釉质地远在宣德仿制之上。雍正仿汝修胎规整,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颇似宋汝器那种“香灰胎”,釉表有橘皮皱纹。此时,也有形似古铜器的穿带瓶和弦纹瓶等。其它一些造型,均为雍正本朝的流行款式,因而雍正仿汝釉,仅指釉面而已。

3.清雍正  冬青釉八宝碗(图3)

碗高8.5、口径22.5、底径9.4厘米。侈口、弧腹、圈足。器内外施冬青色釉,色彩柔和。器外壁有凸起八宝纹。器底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三行楷书款,外围双圈。

碗造型规整,胎体细密,釉面平整光润,光洁平静,青釉瓷器是清代非常流行的瓷器品种,由于颜色深浅不同,又有粉青、冬青、豆青三种不同的色调。颜色浅者为粉青,较深者为冬青,更深者为豆青。其中粉青色釉色淡,较影青略淡,釉面细润;冬青釉色匀净苍翠,釉面平整光润,豆青釉色深且浓,釉面肥腴。

以微量铁为呈色剂的青釉,是我国最古老的色釉。但如果从工艺技术上看,青釉器要到清代雍正才算成熟。因为,只有在雍正时才能达到相同器物其色泽能保持一致的高成品率。

4.清雍正  祭蓝釉盘(图4)   

盘高3.6、口径16.5厘米。撇口、矮圈足。釉面晶莹,厚如堆脂。口沿有自然形成的一道白釉,俗称“灯草口”。外底中央有双蓝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字体清秀工整,青花色泽纯正。整器造型规整端庄,通体施祭蓝釉,釉层肥厚,色泽浓重,纯正饱满。

祭蓝,因为色泽深沉,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也叫霁青。即祭天用蓝釉瓷,故景德镇每年需烧制大量蓝釉器供皇府日用及祭祀之用。霁蓝釉是一种含2%左右的氧化钴的失透釉,是在石灰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一致,呈色稳定。高温蓝釉创烧于元代的景德镇,入明以后,特别在宣德时期祭蓝器烧造较多。与霁红,甜白同为上品。雍正时的瓷器,蓝釉和红釉同样名贵。此为雍正蓝釉瓷器中的精品。

5.清雍正  粉青日月罐(图5) 

罐高21.5、口径9.3、底径8.8厘米。直口、短颈、溜肩、长圆腹,浅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通体施粉青釉,上腹部突起对称月牙形耳装饰。造型规整秀丽,胎体细密,釉面肥映,光洁平静。此类器形出现于康熙朝,器形敦拙,多见官窑霁红和豆青釉品种。

粉青为青釉中最淡者。雍正窑的粉青釉器,多为小巧玲珑的文案雅玩,或是造型优美的立件赏器,色调清新柔和,粉嫩恬美,意境悠远,釉药紧致光润,犹若一泓青碧的湖水,有谓是仿烧宋代湖田窑的青白瓷,旧时古玩行内亦有称之为葡萄水釉者,以示其淡雅的釉色如新鲜葡萄汁液般柔润而微闪青绿色。因这种色釉器易于仿制,故传世的雍正粉青釉器中赝品甚多,大部分是民国时仿制。


6.清雍正  白釉网络尊(图6)

网络尊,因腹部有凸起的网络纹而得名,网络尊清代旧称为“络子尊”。多为粉青釉、冬青釉、白釉品种。

此件白釉网络尊高28.5、口径6.8,底径8.5厘米,撇口、短径、圆腹。器腹环绕贴塑网络绳纹一周,两侧饰以绳纹提手,不仅使得器物造型线条增添了变化,还使得釉色浓淡层次更加丰富,器型清秀隽永。是雍正朝比较典型的器物,为雍正朝单色釉名贵品种。   


7.清雍正  茶叶末釉瓶(图7)   

此瓶高20、口径7.6、腹径12.9,底径7.5厘米,1953年入藏,东北博物馆拨入。敞口微撇,粗长颈,溜肩,扁垂腹,平底、圈足。器身青中偏黄且有点点星星的如同茶叶末的釉色,古朴且典雅。   

茶叶末釉因颇似茶叶细末而得名,类似鳝鱼黄色釉,釉面平整。特点是在青褐色釉中,散布有不规则的黄色星点或小丝丝。它与鳝鱼青釉通称“厂官釉”,均为高温釉。它最早是在唐代黑釉烧制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宋代已烧制这一特殊品种,明代所谓的“厂官釉”就是指此而言。雍正朝的茶叶末釉器中常见的以各式瓶、尊、壶类的陈设器为主。该瓶造型精巧玲珑,高雅灵秀,古朴清丽,耐人寻味,令人赞叹。   

8.清雍正  黄釉暗花盘(图8)   

雍正朝的黄釉呈色最为成功,色调鲜明无瑕疵,当时黄釉器由于色泽不同,有浇黄、柠檬黄等称号。

浇黄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中温釉,创烧于明宣德,《景德镇陶录》载“浇黄釉料用牙硝赭石合成”。它的烧制方法是在烧好的白釉瓷器上,再浇上一层黄釉料二次烧成,故名“浇黄”,因在白釉上烧成之黄釉,坚实牢固,不易剥落,且呈色鲜润娇嫩,恰如鸡油,故又称之为“娇黄”、“鸡油黄”。雍正窑浇黄釉,釉色较康窑稍浅,匀净明亮,光润无纹,呈半失透状,胎骨均极精细,盘碗者亦有作釉下划花。

柠檬黄又称淡黄,乃雍正时创烧,是一种比浇黄釉更为浅淡的中温釉,其釉色为黄中偏带青绿色,鲜嫩如洗,妩媚可人,釉面光洁明丽、匀净柔和、属雍正窑粉色釉系列中的另一名贵品种。柠檬黄釉烧造不易,故多为精巧的杯碗盘碟。

吉林省博物院所收藏的此盘口径15.7、底径9.9厘米,为传世品。盘撇口,外壁暗刻缠枝花卉纹,盘里外均施黄釉,釉色肥厚莹润。底白釉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据《大明会典》所载,明嘉靖九年起定“方丘黄色”,即黄釉器为祭祀地神之物,又因“黄”、“皇”谐音,故明清两代烧制之内外纯黄釉之器亦是帝后专用,弗能僭越。据《国朝宫史》记载,清代后宫的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嫔妃、常在所用的瓷器数量、花纹以及釉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件雍正官窑黄釉盘正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个例证。   


9.清雍正  珊瑚红釉碗(图9)   

红釉碗高4.4、口径9.9、底径3.8厘米,传世品。碗直口、弧腹、圈足。器内为白釉,外施珊瑚红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珊瑚红釉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从康熙开始烧制的单色釉珊瑚红器,到雍正时工艺已十分成熟,一般多为瓶尊等立件赏器,釉层薄透而均匀,色调沉着,光润精美,呈现出富丽堂皇,精致典雅的宫廷气象。惟传世品很少,非常珍贵。此碗洁白精细、造型秀美,釉色红中闪黄、含蓄妩媚、小巧秀丽、尤为罕见。   

10.   清雍正  秋葵绿釉碗(图10)   

绿釉碗高4.4、口径9.9、底径3.8厘米,传世品。碗直口、弧腹、圈足。器内白釉、器外秋葵绿釉。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三行楷书款,外围双圈。   

秋葵绿釉是雍正窑烧制的绿釉新品种。釉色于淡黄釉里微微发青绿,温润典雅、细致无开片,宛如绿松石而得名。这种松石绿釉的瓷器,属于低温绿釉,其绿色有深有浅,但呈色都十分均匀纯正。与翡翠绿、胭脂红、柠檬黄、天蓝釉一样,亦是专供内宫帝妃娘娘赏玩的色釉器,带有纤巧绮丽的女性美,尤殊罕贵。雍正之后就已停烧,传世数量极少,价昂难得。此碗胎体轻薄、精细填密,釉面匀净,釉色青翠欲滴、娇媚可人。   

11.    清雍正  仿哥釉辅首弦纹大瓶(图11)   

瓶高61、口径21.5、底径27厘米。侈口、粗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外口沿肩和腹部各有三道凸弦纹,肩部有对称的辅首双耳。足内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篆书款。   

自明代起,哥窑已被定为宋代名窑,而且当作重要收藏对象。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曹昭认为哥窑有新旧之分,并指出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从传世品看,哥窑以青釉开片纹作为釉面装饰,开片由大、小两种结合,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哥窑瓷器釉为石灰碱釉,这种釉烧成温度高,黏度大,因而其釉层能施得很厚,使釉质愈显温润。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都有仿制哥釉的器物。明代仿品,器型多不规整,釉面犹显光亮,釉色以酱黄、粉青、灰白、月白四色为主。清代仿制哥釉器物始自雍正时期,其特点是:釉质厚润,釉面不仅有宋代哥釉器物那种油腻酥光似的皱纹,而且布满片纹,粗纹色黑,细纹色黄,犹如“金丝铁线”;釉色有灰、灰褐、灰白、灰黄、黄色、粉青等,而且黑色的胎质反映在口、足部,亦有“紫口铁足”的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欣赏 | 雍正爷最爱单色釉:爱恬静的气质更爱娇美的形体
淮安市博物馆藏清代官窑瓷器赏析
雍正官窑祭器
浙江博物馆藏白瓷 单色釉瓷鉴赏(三)
清代雍正单色釉瓷器的特点与鉴定方法
唐代的单色釉瓷器(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