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必须回答儿童的“生死之问”? | 观点

民小编说

孩童时期,我们或许都会思考,自己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现在,已为人父母、或是成为老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生命中的生与死,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这是生命教育落实的一个重要指导文件,是关注中小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举措。

生命教育关乎人的终生,关乎人生的方方面面,更关乎生死。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引发了成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同样也引发了儿童对生死问题的所思所想。我的一位硕士生对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学生进行访谈、征集故事并做分析发现,很多孩子对生死问题都有或多或少的意识,如一位小学生写道:以前我并不太注意这个问题,一天偶尔看了电视提到那么多的人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死,又有那么多的人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而行,让我又害怕又感动又有思考。可见,对儿童而言,生死教育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引导?

儿童的“生命之殇”与关注保护

儿童在其生命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威胁与危险。其中,儿童的非自然死亡与意外伤害现象,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也是最令我们痛心的。儿童的非自然死亡包含自杀和意外,如今年暑假接连发生的孩子溺水身亡事件。这是不可逆事件,生命一旦丧失,再也无法挽回,因此全社会必须尽最大努力杜绝这种现象。

不仅如此,儿童的意外伤害,给其一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虽然一些顽强的小生命,在身体受到损伤后,不屈服于命运,学会了正常生活,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如小时候因雷电失去双臂的女孩,长大后学会了用脚去做各种事情,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人们的赞赏。但换个角度想想,这给她一生的生活造成了多大的不便与困难,若在她小时候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是不是就能避免这样的不幸。所以孩子的父母、成人必须用心保护孩子,并能从小教育孩子如何避免这样的意外伤害,无论是交通、设施、饮食、性侵等。

上述所谈是“看得见”的伤害,还有“看不见”的。如,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脆弱性、过度自卑等;还有因为二胎而产生的失落感,因为父母离异被抛弃而产生自我抛弃等。一个孩子如果被抛弃,还有自我的挣扎,自我的向上欲求,还可以走出困境,一旦自我抛弃,就很难有好的结局了;再有个别孩子出现的冷漠、暴力倾向、漠视生命等问题,还有个别孩子会觉得活着累,没什么意思。这些“看不见”的心理问题、生命意义问题,可能会更深远地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我们成人,尤其作为孩子的父母或教师,对此觉察的不够、重视的不够,能力更不够。

可见,儿童能安全与健康地成长需要成人与社会的格外关注与保护。而最应受到保护的是儿童生命,保护儿童生命不仅是保护儿童生命体的存在、完整与健康,而且还必须关注儿童内心的安全与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威胁与伤害儿童生命存在与健康的问题,能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为儿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驾护航。不仅如此,还需要教育孩子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一切生存所需都要从头学习,而且必须适应成人搭建的生存环境,因此成人必须帮助孩子从小学习树立与保护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意识与能力,学会自我保护,知晓危险所在,懂得如何避让,并将对生命负责作为长大的首要责任。

儿童的“生死之问”与积极回应

关于生死的问题,其实每个儿童都会有过思考并有自己的理解。儿童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并不像我们成人想象得那么简单。我曾就生死问题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访谈,对三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

孩子们“关于生的问题”有:

“人为什么而活?”

“人的生命为什么是宝贵的?”

“生命到底有多神奇?”

“生命是什么东西?”

“人是怎么产生的?”

“我为什么会从妈妈的肚子里来?”

“如果我得了白血病,有人会救我吗?”

“我能活多久?”

“如果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人不珍惜生命是不是就不会有人类了呢?”

……

可见,儿童对生之问题的思考,既有一般性的,也有个别性的;既有抽象性的,也有具体性的;既有哲学性的,也有现实性的。

同样,儿童关于死亡的思考也是如此。如:

“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吗?”

“死了就没有感觉了吗?”

“没有生命,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吗?”

“为什么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可能会有两次吗?”“如果我死了,我就完了吗?”

“死到底意味着什么?”

……

遗憾的是,这些萦绕于儿童心中的生死问题,很少能得到科学的对待与解答。当孩子将这样的问题抛给成人时,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给出满意答案的人也不多。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或教师被问及这些问题时或避而不答、或敷衍了事、或责备孩子“乱想”、或给出不正确的答案。当儿童不敢或不能与父母、成人交流死之问题时,就转向与小朋友交流或依靠媒体,他们讨论过怎么死才好,他们不知道死是什么,但是怕痛。这其中,必然有正向的,想得明白的,也有负向的,想不明白的,这可能为儿童生命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那么,儿童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呢?根据我们的调查,儿童在遇到烦恼时、生病时、看到不幸和死亡事件时,还有晚上睡不着时、考试没有考好、感觉活得累、没有意思时等情况下会去想这些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如果说儿童关于“死的思考”属于一般性的,人人都可能想、可能追问的,那么这些关节点,成人必须要知晓并保持敏感,这对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是很有帮助的。可见,我们爱儿童,就必须要高度关注儿童的生死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回应儿童的“生死之问”,引导他们朝向科学的、正向的、积极的方面思考,树立科学的、积极的态度,采取正确的、积极的行动。

儿童的“生命之爱”与有力呵护

爱是人的基本需要,对生命的爱是人的本能。儿童的生之本能体现为对生命的爱。

我们在对小学生的相关调查结果也充分证明了爱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生命的爱,首先表现为对自身身体和小动物的爱,如:“我有一次手被钉子扎了,我哭着要上医院,我怕得白血病”“我发烧到40度,我哭着要父母带着我去最好的医院”“我喜欢动物,经常给家里的金鱼喂食,给花浇水,不摘花不采草,从不捉小动物,别人捉了我也会劝他放”。儿童对生命的爱,还表现在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危险,如,“我不玩危险的东西,不去危险的地方,在游戏时一定小心”;表现在对生死的反应,如,“看到死人后感到很难过”“看到有人踩蚂蚁内心就难过”等。

这些内心的表达,在成人看是小事,却是儿童认为的爱生命的表现,这是儿童自身成长阶段所具有的生命能量与能力所能及的方面。成人看到孩子这些情况时,一定要给予安慰、引导他们不盲目恐惧,并在此过程中体认生命的坚强与脆弱;对关爱动植物的行为,一定要呵护、肯定、鼓励,不能忽视、无视或责怪等;成人重视儿童的这些“小事”,也是培养儿童爱生命之心与行的一种有效方式。

再有,儿童对生命的爱存在着矛盾。如“我爱生命,但喜欢到危险的地方玩,因为那样刺激”。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好奇、新体验的需要是儿童的生命之需,儿童有这种的想法与做法是正常的,关键是成人要教会儿童在安全与刺激之间学会评估、判断、自控、负责。当然,这是很难的,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不仅是要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更应帮助儿童学会如何评估环境风险、如何管控自己的情感与行动。

儿童不爱生命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的调查发现,不爱生命的孩子是很少的,他们将自己不爱生命的表现描述为:一是做事拖沓,什么事情如果能第二天做,今天就绝不做;二是做事不顾一切,站在危险的地方而不觉害怕;三是跟自己过不去,总是让自己生气,不让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当我们看到孩子出现这些现象时,就要小心了,这可能表明孩子对自己生命的爱已开始“打折”了。为什么不爱呢?孩子给出的理由是,父母不理我,也不理解我的感觉,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非常无助、是世上最孤单的人。可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之爱是多么重要,这直接关涉到孩子是否爱生命。

综上,儿童需要生死教育,生死教育是儿童的必修课。儿童生死教育,首先需要回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从他们好好爱自己的身体、好好爱小动物、花草树木开始;其次需要从“生命之美”的角度引导,儿童对生命之爱与美好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儿童在回答爱生命的理由时说,“有美好的愿望,那因为我从7岁就开始练钢琴了,长大想当钢琴家,所以我爱生命。”再次从“生命无价”的角度开展,许多儿童认为爱生命是没有理由的,生命是无条件的,爱生命也是无条件的。这是更为深层的,也是更为持久的、长远的教育。最后是帮助儿童做好“生命联结”。面对儿童的生死问题,我们可做的事很多,而做好“生命联结”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支撑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基石”,尤其是亲子之爱,是当儿童遭遇各种挫败、困境、甚至“灭顶之灾”时,仍能活下来的“不舍”“希望”与“保护力”所在。

其实,帮助儿童建立“生命联结”,就是在向儿童传递生命的气息,如蒙台梭利所言,“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即帮助儿童“立生命于心、爱生命于行、成生命于意”;帮助儿童建立“生命联结”,就是为儿童生命“赋能”,就是在为儿童生命健康成长提供有效能量;帮助儿童建立“生命联结”,就是为儿童生命“筑基”,是帮助他们一生立于不败、并能完美地走完一生的重要生命力量所在。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父母晨诵:教师应有活泼又生气的传授
【父母必读】直面生死的教育,是对孩子最有爱的教育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深度好文)
研究显示二手烟易损伤儿童听力
7岁男童模仿“动画片”撑伞跳楼:家长对孩子的保护,不只是陪伴
现在怎么这么多轻生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