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线原创】涵育批判性思维,从尊重常识开始



纵观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再到当前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并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从只强调为社会发展服务,到明确为“立德树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和实践。我们要树的“人”,不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更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其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批判性思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不是对众口一词横加阻拦的傲慢杂音,不是全场举手时横眉冷对的故作另类,不是标新立异偏要说“不”的独行标榜。“批判性思维”是穿过云雾看清事实的真相,是透过纷扰的噪声听见本质的清音,是绝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是摆脱从众心理而相信并坚守真理的强健人格。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域来看,“立德树人者”,必先自己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诚如王栋生老师多年来的大声疾呼: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先不能跪着教书。优秀的教师应当无一例外是思想者。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变成什么都不信。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身为教师,涵育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并不需要太多的创新精神,反倒更需要拥有保守的能力——保卫和守护住教育之常理、课堂之常识。是的,常识,多么朴素又宝贵的词语!它需要我们尊重和敬畏,但是忽视它、忘却它,又是那么轻松常见。


反思“高效课堂”:慢慢走,欣赏啊


每一个有理想的教师都渴望成长为富有智慧的“教育者”,过上“美好的教育生活”。一个共同认可的常识就是,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不可急功近利,否则是“欲速而不达”。这正是教师需要坚守的教育真谛。唯有慢慢走,慢慢看,才能领会教育教学的美丽风景。


有一件事让我很难忘。在我还是一个青涩的年轻教师的时候,听完了一位老教师的语文公开课。按照惯例,上完公开课以后,是要倾听评课者的点评的。其中有人点评道:“你这节课整体思路还是很好的。但我发现你有一个问题问得太过简单,思考起来没有任何的坡度,属于无效提问,无效回答。如果不问,会更有效。”授课老教师闻之,微微一笑,并不解释。之后,我和这位老教师交流:“您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吗?这个问题似乎是有些简单了些,绝大部分同学都了然于心。”他淡淡地回答:“那一刻,我感觉到了,班上有三四个学生需要这样的问题。”


老教师的回答给我的震撼极大。是的,无论是怎样的公开课堂,它的主人终归只是属于授课教师和学习的学生。评课教师只是“旁观者”。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教师这位“当局者清”;班级里难免会有一些理解障碍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需要只有他们自己和长期教育他们的教师清楚,这也是“当局者清”;尽管只是回答了这一两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这些学生内心的快乐,更是只有他们自己“当局者清”。如果说“课堂之上有神明”,这神明就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相通的默契吧。


以批判性思维来审视当前的课堂现状,谈论“高效教学”的声音格外响亮。有提出“向40分钟要效率”的,有喊出“一节课40分钟,每个环节都应该是有效”的,有指出“课堂上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有思维含量”的……


从常识来看,要求教师反思,让教学的每一步环节都“有效”,甚至“每一句话“有用”,如同一个人在享受美食时,给他计算每一口食物有多少营养,是否是他身体所需要的,吃饭速度是否合适,哪一种食物是多吃了一口,某一种食材是否又少吃了两口……如此这般的计算,我想就是再好的美味佳肴,吃到口中也是味同嚼蜡吧。


我很欣赏并追求一节能精心设计四五个有效环节、力争“环环相扣、结构紧凑”的课堂,但要把课堂做到像精密仪器一般严丝合缝,高效到“说每一句话都要思考效用几何”,甚至这边一说“下课”那边就应声铃响的程度,常识告诉我,那是把课堂教学视作了“精巧盆景”,比之大自然的草木,缺了些生气,少了些活泼,谈不上生命的灵性。


有了以上基于教学常识的认知,我在上课时所追求的便不再是“赶进度”“走教案”,而是我与学生在课堂这个特定时空下的情智交流。这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能不能时时停下来看看学生的“学”,这才是课堂的重心所在。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指出:“读书写作要有标点符号,课堂教学也必须分段,并有休止符。”


课堂留白,“多则惑,少则明”的智慧


给课堂留白,是“多则惑,少则明”的智慧取舍。有一位我尊敬的前辈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我的课堂,不讲就是我的失职。在教书教了很多年以后才想到:我的这些话是不是一定要讲?这些话究竟有多重要?这些内容难道就不能让学生自己去悟吗?难道学生真的悟不出来吗?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呢?”我想这位前辈对我说的这番话,就是“课堂留白”的经验和智慧。课堂留点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自主地思考一番,或许会有新的疑问,进而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心理学常识也明确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30分钟。不管什么学科,也不管教师的教学多么精彩,教学到二十多分钟时,学生的注意力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分散。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呢?我有我的秘诀——停下来,打个岔。


春困夏乏的季节,下午第一节课是我的,作为讲课的老师站在讲台并不觉得,坐在下面的学生该多困啊!要是能打个盹儿也是极好的。课堂进行了二十分钟,学生基本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有的眼皮子都耷拉下来了。如何艺术地重新引起学生的注意呢?


我这会儿正好讲到“解”字的字形结构。为了让学生记住下半部分是“牛”而不是“午”,于是我清了清嗓子,把声音顿了一顿:“同学们,你们是愿意趴下来休息一小会儿呢,还是愿意听我讲个故事呢?”孩子们的心理,有谁不爱听故事啊?一时间,学生的睡意消了大半,都提了提神,瞪圆了眼睛,坐直了身子望向我。“有一个姓丁的厨师,人们叫他庖丁。他的宰牛技术极其高超,看到的都是牛的肌理筋骨,刀子顺着牛的筋骨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一则短小简洁的《庖丁解牛》故事讲完之后,虽用了三分多钟时间,但是此时学生无不神清气爽,同时对这个字的写法也再不会错了。


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教育学生掌握概念,习得方法,有些学生只需教师教一遍,有的甚至自学成才,而有些学生需要不断重复指导。诚如经亨颐说过:“教育如栽花,勿图速效,宜时时注意其枝叶状态。”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先教过小学,又教过中学,再跳到北京大学教历史,完成其教师生涯的“三级跳”。他在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有一位对其影响甚大的童伯章先生。平时童先生非常严肃,“同学以道先生称之”,但一上讲台,他便成为一位表情丰富、演技高超的演员。一次童先生讲《史记·刺客列传》,当童先生讲完所学内容之后,课堂仍有空余时间,他便让学生自读背诵,如有疑问可以提出来。钱穆思考之后便提出“图穷而匕首见”一语不甚明了,“童先生先挟一大地图,在讲台上翻开,逐一翻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这样的民国课堂已成绝响。以今日“高效课堂”的观点来看童先生的课堂,不知是“有效”还是“低效”?钱穆先生说:“他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早在1957年荣获当年奥斯卡金像奖的经典影片《十二怒汉》,其影响深远,直到2015年人艺的一批老戏骨几乎原封不动地翻拍成中国版影片《十二公民》。这部影片长久打动人心的结构在于,并不是判决男孩是不是“凶手”,而是警示世人,在现代社会里的合格公民,应该具有“合理的怀疑”的精神。“怀疑精神”的实质正是“批判性思维”。


真正美好的教育,都是手工的,杏坛之上,弦歌不断。老师们耳提面命,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我赞成“有效教学”,但从课堂教学的常识出发,面对一个班级五十个学生时,其性格特征、学力水平、志趣爱好、接受能力、学习状态都有很大差异,我们不必要也不能够过分强调“高效教学”。毕竟,作为有独立思想的教师,比起追逐口号,以批判性思维坚守住教育的常识更加可贵和重要!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赵凯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下)
北京大学课题组:新冠疫情下的在线直播教学研究报告
第326期: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新尝试——走进小学
批判性并非语文的“救世主”——也谈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意义
“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维”之理论篇
凌宗伟 季 勇:语文教师要成为“批判性的教育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