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玉峰:以语文学习铺就君子养成之路,这里有“六字真言”!

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文化”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 怀着极高的敬畏感和神圣感。


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所学科目,都属于“基础学科”,而语文正是这基础中的基础。


从最早期的识字教育,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开始,到“美”的熏陶,对“道”的亲近,个人志向的树立,对真理的追求……


语文教学上“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本质上其实是“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


儒家对君子的要求,不仅要博学,更要能笃行。所谓“知行合一”。最终要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于天地之间。在孔子看来,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乡愿”和完全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狷介”,都不是君子。君子要学会与众人相处,同时又坚持自己的本心。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现实中的种种掣肘,绑架,威胁总是存在的,君子何以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强大:能力强大、内心更强大。所以他们不需要逃避现实,可以岿然不动。我入花丛中,片叶不沾身。这是强者才有的定力。

君子养成之路

01

第一个阶段是“积累”。

以语文学习铺就的君子养成之路,究竟是怎样的一条路呢?


我有“六字真言”可以总结,曰:积累—感悟—运用,顺序不可乱。


三词容融,就是语文学习,也是君子养成的不二法门。


要积累的,是大量原汁原味的经典。


最实诚的“读书破万卷”。大量的知识、观点、情绪、语感。都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本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为:1. 汉字的认字和写字系统。古人所谓:“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 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3. 母语文化生成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基础的东西是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在这里读、记、背是绕不开的。只有大量的积累,积累的语言、思想、感情才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许还不能有太多外显的感悟表达。但切不可心急,需要摒弃“速成”的心态。积累的初衷是“培根”,夯实基础。就像春蚕吐丝之前必须先吃饱桑叶一样。大量输入之后,往往口不能言,心中却已经有所领会。人的精神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就像韩愈说的: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在积累阶段,占据压倒性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经典的“”,此时量比质更重要。薄薄的一本课本,再如何精挑细选,解析得天花乱坠,也是不可能让学生达到深刻的。


我相信“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道理,要把喋喋不休讲评分析和挖空心思揣摩题目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扩大眼界,去体验“文本”,去触摸“事实”,没有量就没有质。没有大量的阅读,要提高语文素养,那是缘木求鱼,湖中捞月!当今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阅读量太少!


02

第二个阶段是“感悟”。

语文教学常常强调厚积薄发。但是我们常常忽略—— 在厚积与薄发之间,还有一个东西。厚积是输入,薄发是输出,中间是学生的心智编码,不编码是无法实现输出的。而这个编码的过程,就是学生“悟”的过程。


“悟”的前提是积累。先要有“感”才能“悟”。没有大量的积累,必然不会有独立的思考,也不会有自由的思想。如前所说,读书没有达到一定量,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所有的悟都是自悟。“悟”,从心从吾,知吾心者为“悟”。


“自悟”就是产生独立的见解。“悟”,竖心旁,一个吾,“悟”就是了解自己的心,发现自己的真实感觉。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叫“致良知”,不但有知识的“悟”,也有自己人格方面 的“悟”。这是一个成就自我的过程,借助外部智慧的启迪, 更加看清自己的内心。


谈谈我自己的一个“悟”的体验。


受各种媒体书本的长期影响。我本来把鲁迅推崇为精神父亲,后来读书多了, 了解了那个时代以及鲁迅自身的很多矛盾,慢慢就对以前的感觉产生了怀疑,慢慢就产生了新的看法,最后转变了对鲁迅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自悟。


“悟”一定是自己的事情。有句话叫做自渡渡人,首先要自渡,然后才能渡人。老师只能起到一个辅助。


在感悟的阶段,最重要的是给予充分抒发自己观点的空间和自由。最忌借“启发”之名,行讳剥夺学生自悟机会之实。任何人的观点终究只是他自己的观点,即使所谓“标准答案”真的是字字珠玑,精微大义,强加在学生身上,也一样是扼杀。


感悟以后,就是运用,也就是古人说的“笃行”。“运用” 包括:作文,做事,做人。


首先一个人有所“悟”了以后,阅读速度会更快,吸收的效果会更强,产生新想法的可能性会更大。


你会很快在你的吸收过程中把更本质的东西提炼出来,产生更有价值的判断。阅读水平、汲取水平的提高, 最终一定会体现在写作和表达水平的提升上。


南宋文人史豪卿道出作文的秘诀:“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读书就像融化冶炼铜矿石的过程,辛苦费力。作文就好像用已经炼成的铜水浇入一个个模子,铸造成器物。


只要前面的功夫做到家,铸器确是一眨眼工夫, 轻松得很。


其实写作水平的提高只是末节,“运用”的终极指向是成就自我,是人格的提升。


成就自我就是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君子。这个过程,是通过一点点的修炼逐步实现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圣人, 也不可能都做贤人,但是人人可以做君子。君子也不需要完美无瑕的,“做君子”是个不断改进、笃行修炼的历程。

养成独立、善良、智慧、美丽的君子

语文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君子,培养真正的“人”,大写的“人”。什么是“君子”?


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多个维度和多个层面解读,《论语》里面就出现百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君子”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联合国提出现代公民的修身目标是: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和君子成就的目标当然是吻合的。


《中庸》里有一段话,把学习与君子的关系说得最透彻:“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


通过学习达到了广博的境界而又去求证那妙不可言的精微之处;从而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过往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知识;崇尚厚道,崇尚礼节。


也就是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途径。如果说“尊德性”是目标的话,那么只有通过“道学问”这条道路才能够实现。

在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我根据孩子们的实际特点, 把《中庸》里的思想,简化为八个字:独立、善良、智慧、美丽。我认为,这些品质的培养,没有一样能离开语文教学:


独立的前提,当然需要丰厚的学养。“丈夫贵独立,各以精神强。千古无臧否,于心有主张”。陈寅恪教书,他说, 古人说过的话我不说,别人说过的话我不说,我自己说过的话也不说。学养不够,别以为你是在创造性的发言,其实你是在说别人说过的话,“人云亦云”而已。独立还包括人格的独立,生活上的独立,这都需要人文底蕴。能独立才是真君子。


善良的培养,更离不开人文熏陶。“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那些情感丰富的诗文。或热血沸腾,或低回哀恻,或逸兴横飞。感情是自然产生的。化育人格,用一个“化”字,不是通过大道理实现,而是在浸润当中一点一滴潜移默化。


智慧,聪明或许是有天赋,而智慧却只能靠后天养成。智慧,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大智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坦荡的胸怀。广博的见识,待人处事的大气,这些都不靠“生而知之”的天资,都可以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


美丽,是一个人整体的气质,举手投足的优雅。这不是仅仅靠化妆和装扮能实现的。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ft谷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人说,四十岁前的面孔是爹妈给的,四十岁后的面孔是自己打造的。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时的美丽,而是一生的美丽。是由内而外的美丽。


陶冶性灵,变化气质。学好母语,是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前提,是开启无尽宝藏的钥匙,是和谐的发展成长的基石。中庸有云: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循道之谓教。让学生的天性能得到自由发展,又得到人文自然大道的滋润。


这就是以语文教学促君子养成的真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做人的智慧
学员分享 | 学习《中庸》心得(升阶②群~周婷)
《中庸》里的 5 条处世智慧,你一定不知道
孔子的哲学智慧
员工必读---国学智慧(130)
【作文365】勇担使命,青春“力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