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墓盗匪
古墓盗匪
(作者:朱育乐)

    世事之大、无奇不有,人是活到老学到老,世事经不了。这个人,一天有三昏六迷七十二糊涂,再聪明的人,一生也有犯傻、失误的时候。有些事、是终生不愿提及、又是难以忘记的悔恨和痛。有人说:天天上当,当当不一样。
    大概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乡乡村村都有合作社,当时也有叫代销店的,和现在的小卖部或者商店差不多。不过当时的合作社是集体性质的,主要给村民提供生活物资必需品,也承担农副产品的收购等业务,当时村村都种植有大量的棉花。人们冬闲了,学生放学或假期,就拨花杆皮,凉干捆捆,交到合作社,一冬也可以换得几十块钱,当时的钱也很值钱,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也是买卖公平、童叟无欺。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纤维板、三合板慢慢也普及了,有人说纤维板是花杆做的,也没有人真的去研究一下,到底是不是花杆做的。
  随着时光飞逝,合作社已经不存在了,卖花杆皮已经变成人们的回忆了,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人民公社、合作社也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已经不存在了。
    大概到了90年代、2000年这段时期,在关中某一古老显厚重、显得有历史底蕴的村子,人们还广务棉花,棉花采摘后,花杆基本就废弃了、或者当柴禾烧。
  一天村子里来了个好像做生意、采购模样的人,文质彬彬,人很和气,和村民交流,经过交谈,选中村里一个觉得比较有威望、有能力的人,作为他的业务代理,收购棉花杆。为了表示诚意,特意付了几千块钱的定金,然后签了份合同,让把收购的花杆堆在村口的场上,就是平时碾麦子晒麦子的地方,场地也大地方也平坦,说是为了日后装车拉运方便。
    周围村子里的老百姓听说这里收花杆,十里八乡的人都来送花杆,收货的代理忙得不亦乐乎,又是过磅又是付钱的,钱不够自己垫付,再钱不够先记着帐。很快花杆堆的跟山一样。收购合同定的日期都超了一两个月了,但是收购花杆的那采购商走了后,就再没来,也联系不上。村里人想,谁闲的没事了,花几千块钱收花杆闹着玩?况且人家还付了几千块钱定金,不可能不要了,慢慢等吧,可能人家工作忙暂时顾不得来。
    直到第二年夏收马上要收麦子了,人们急的要用这地方。当时也忘了留个商人的联系办法,或住址或电话。这村里代理业务的也觉得自己当时疏忽了,很是后悔。自己也垫付了不少的钱、心急如焚,心里也很木乱发慌。

  为了夏收碾场晒麦要用这个地方,村里人帮忙,不得不把堆积的花杆搬走。在搬运花杆时,人们才发现花杆堆下面的一个很大的秘密。感觉到上当了,那个收购花杆的商人也肯定不会再来了,预先收购的花杆是百分之百不要了,绝对不会要了。
    当人们在搬运花杆堆时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在花杆堆积的底下,挖了几个深不见底的洞,这时人们才一下子明白了。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地下古墓文物也太多了,盗墓贼文物贩子,先前就在这里经过几番勘察,发现这块地下有一个很大的古墓,心生歹念。因村口地势平坦,人来人往,没有遮挡,无法下手盗窃,才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绕了个很大的弯子,以收花杆为幌子的招数,然后钻在花杆堆里,打深井盗取这里的地下文物。
                                     
                                                                2022年2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渭南文坛 | 童年那些事 作者/权蕊
【杨忠德】麦 客 子
经典民俗的谚语
张 静:有多少片云从村庄上飘过
任夫:《在抗战中复兴起来的汾城纺织工业》
秋分节气谚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