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宋时期文学家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传世经典书法名帖考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书法、绘画和诗词一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的文化精粹。写书法能够修身养性,静观欣赏好的书法作品,也会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尤其是观看名家的书法真迹,潇洒和飘逸间,足可以陶冶情操、聊慰心怀,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十分显著,但在高宗赵构的示范作用下,南宋士子的书法热情颇为高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文士,均保持着极高的书法热情。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文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一。甚至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文化的热情,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心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这其中,内府与士人的法书收藏与鉴赏、金石学与方舆学著作对历代石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几个方面。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南宋时期书法家辛弃疾经典书法作品。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手迹《行楷书去国帖》赏析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手迹《行楷书去国帖》为纸本,横21.5厘米,高33.5厘米,共10行,110字,行楷书,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酬应类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去国帖》曾经过元人赵孟頫,明人黄琳、项元沛及清人永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刻《海山仙馆藏真帖》。本幅鉴藏印钤“杨氏家藏”、“原素斋”、“松雪斋”、“琳印”、“海印居士”、“黄琳美之”、“休伯”、“项元汴”诸印,以及“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南韵斋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印”、“莲樵曾观”等印。

乾隆的儿子永瑆《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

《去国帖》相对来说传承有序,藏家颇多,基本上都是官方文人所持有。在诸多藏家中,最出名的就是乾隆的儿子,也在辛弃疾唯一传世书法真迹《去国帖》还盖了个小印。

说来也怪,乾隆爱盖印,人称“大猪蹄子”,他的儿子也是这般喜欢盖印。大家去故宫看辛弃疾书法真迹的时候,不妨留意“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的小印,正是乾隆的11子永瑆。永瑆是清朝皇子中,不可多得的才俊之士,这是一个大书法家。看过《还珠格格》的人,对永瑆不会陌生。《去国帖》原本就娇贵无比,经过乾隆这一脉的收藏,价值就更加凹现出来了。《去国帖》现成故宫国宝,虽然地位不及“天下十大行书”那般显赫,仅凭辛弃疾唯一传世书法真迹,担得起国宝之名。

“去”者,离开也;“国”者,家国也。

此贴写于淳熙二年十月间,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

《去国帖》上半部分

释文:“弃疾自秋初去国,倏忽见冬,詹咏之诚,朝夕不替。第缘驱驰到官,即专意督捕,日从事於兵车羽檄间,坐是倥偬,略无少暇。起居之问,缺然不讲,非敢懈怠,当蒙情亮也。指吴会云间,未龟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驰。右谨具呈。”

翻译:我自从去年秋日离京到此,转眼便是冬日,对你以往的叮咛,我牢记在心,朝夕不去。我一到任,便专意督察平叛,忙于政事,没有时间问候你最近的生活起居,可不是怠慢,千万请你原谅。我们什么时候相见,还没有准确的时间。但我虽在此处,心却飞驰,跟你见面去了!

《去国帖》下半部分

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二人的友情相从过密,是为故交。但是要确切地考证出,这封信是写给谁的,已经无法查考了!

《去国帖》为酬应类信札,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

作品末尾的署名是“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

《去国帖》全图

根据最后的题款可判定,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赖文政事。据《孝宗本纪》:“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淳熙二年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时年36岁。

《去国帖》右部分

从笔法上看,流畅自如,浑厚沉婉,虽然没有了少年时候的意气风发和恣肆之态,但字字方正挺拔,透露出一股正气。

此帖虽为信札,但书法中锋用笔,点画规矩精到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使转有法,浑厚沉婉,入笔有斩截之势,牵连则细若游丝,转折提按也都笔致分明,似从柳书间架结构而又自具面貌,笔意略显苏黄遗规。

《去国帖》左部分

每行长短不一,娓娓道来,笔画干净利索,极其耐看,富有内涵。以稼轩词豪放激越,或以为其书当是纵横刻露的,但从此帖看则并无躁露之习,相反显得沉稳安静,工工整整,不紧不慢。此帖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于圆润爽丽中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作品呈现涸墨两块,一块浓重,一块淡,可想而知,辛弃疾一定是在繁忙的公务中书写,匆匆忙忙,不小心把墨汗弄到纸上了,但为了节省时间,还是送出。

作品开头“弃疾”二字略小,是作者谦逊的写照,按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封回信。在文中,字小的并不太多,每行也只一到两三个而已。

通篇正文字与字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更见精彩,落款字与字挨在一起,无法完全展现出书法的书卷气与文味。作品虽为手札,写的是小楷带行,但提按顿挫,一个动作也没少,即使在一个字里还写出了粗细变化,气息生动,如第四行的“倥偬”,这是这幅件作品最精彩最打动人的地方。

用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但所用毛笔可能是略大了一点,让我们看了好像写有些字有些吃力的感觉,如第三行的“意”,第6行的“未”,笔画不是那么顺畅,结体有一点点的别扭,再看落款不少字也是如此。作为习字者,我们写小楷时,如笔大了,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虽然辛弃疾仅仅只留下这一幅墨迹珍品,我们也可从中感受到他同时身为武将和文人的琴心剑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不折不让,亦刚亦柔。笔法细腻,山坡题字犹如松柏,山峰平坦,江河波涛不起波浪。可见英雄气吞山河,心容天下之气概,信似闲庭信步。大宋,最喜欢的文武双全者,南北辛弃疾,陆游,岳飞作品不多,都是精品,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辛弃疾,宋代书画家,有一个算一个,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字迹遒劲有力,古韵盎然,章法布白无可挑剔,为辛弃疾罕见的墨迹珍品。

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壮志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他的铁骨柔情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对田园生活非常向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他阴郁下的治愈良药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他被遗忘的悲凉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的对年老的无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些朗朗上口的词句,仅仅是他诗词中的冰山一角。其生前写过诗词近千首,现存世共有773首。其中诗占142首,词占631首。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的济南,彼时北方已经被金军占领,其祖父辛赞迫于压力,出仕于金,这种做法一点也不亚于现代的“汉奸”。

不同的是,辛赞并不是心甘情愿,他常常妄想着祖国能够拿起武器,与金军抗衡,收复大好山河。在他的影响下,辛弃疾自小从小便生出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雄心壮志,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由于金军的肆意压榨,北方民众不堪重负,举兵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而后他被耿京看重,委派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络。

谁知还未回归,首领耿京便被叛徒张国安杀害。辛弃疾听后,痛心疾首,率领五十人夜袭几万敌军,最后生擒叛徒带回,交由南宋处理。

当时宋高宗被其惊人的勇气和果断所折服,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这使得辛弃疾名重一时。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一腔热血终究是错付了,因为他跟错了人。宋高宗手下的能人将相一大批,但却因其胆小如鼠,面对金军只知一味求和,签订丧权辱国的协议,重用汪伯彦、秦桧等奸佞之臣,冤杀“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最终错失了收复河山的良机。

而辛弃疾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此外,他的“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其一生被任免37次,历了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敦、宋宁宗赵扩四朝皇帝,宦海浮沉,多次归隐。

也许你会问宋孝宗赵昚不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吗?他不是一心想要北伐,为什么他不重用文武双全、令金军闻风丧胆的辛弃疾呢?

一方面,也许是碍于辛弃疾归正身份。赵昚生性多疑,凡事亲力亲为,这也显示着他对众臣的不信任,面对回归的辛弃疾,不敢重用也在常理之中,并且朝堂之上少不了奸佞之臣的迫害,辛弃疾仕途之路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赵昚虽然身处皇位,但大权还是掌握在其父赵构的手中,再加上赵昚崇尚孝道,对赵构所提之事皆应允。而赵构追求息事宁人,自然不喜喊打喊杀的辛弃疾,自然也不会任由其施展抱负。

赵构是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享年八十一岁,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年近五十,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即便有心,在他人看来也不堪大任。

由于壮志难酬,他便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倾诉着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就这样,这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男人,遇到了胆小怯懦的南宋朝廷,虚耗了一生,浪费了一腔热血。一个金戈铁马的将军,最终以文笔传世,这多少算的上一种耻辱,这是南宋朝廷带给他的耻辱。

辛弃疾虽以词为著,但他在诗文、书法方面也都同样有所建树。

就书法方面来讲,辛弃疾所存世的书法并不多,仅《去国帖》一幅,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镇院之宝。

总之,南宋的书法文化表现出两大时代特征:一是加紧对前代书法资料的整理,二是重视当代遗存的著录。

南宋的理学家对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同样不甚关心,他们对于书法的态度完全围绕着理学展开,书法成为他们阐述自己理学观念的一个工具,这必然会使在书院学习的生徒对书法的认识产生影响。当时的人们对书法崇拜的标准也由书法本身转移到了对书写者的学问、地位的崇拜上,这实际上也是变相的“趋时贵书”。

赏名家书法,悦从容人生。读者们,观赏了辛弃疾以上《去国帖》这个作品,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奇倔雄浑——赵之谦楹联书法赏析
赵孟頫《憎苍蝇赋》@@@
书法赏析: 书法家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
赵孟頫 行楷书法字帖赏析《仇锷墓碑铭》
魏碑神品北魏《赵谧墓志》高清赏析,手机欣赏更加传神
赵孟頫55岁书《止斋记》赏析,纵横雄逸,为行楷书极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