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孩子首先是“人”

ME学院金牌老师娄文关注少儿数学教育多年,是国内数学思维课程的设计人,数学思维的启蒙人,与孩子的多年相处让他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孩子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第二生命,家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孩子首先是“人”。

在如今教育浮躁的现状中,家长应该如何远离投机赌场,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陪伴呢?

在下面这篇文章中,娄文老师没有讲任何具体的操作方法,却给了家长们很多总结了很多平时教育的误区和科学的教育思维,我想你的疑惑在这里可以解开。

声明:作者|娄文 文章转自欧拉数学荟,已获得转载权限。

在此起彼伏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喊声中,教育已经实实在在地变成了近乎于你死我活的战场,同时也是全民投机的赌场。

每天都有各种声音要么威逼要么利诱地推着家长们拥进这个大赌场里。然而,即使只是为了实现冷冰冰的功利目标,我们也必须充分重视孩子作为“人”的需求。

学习怎样和孩子一起成长,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我们收获的是双份的幸福。

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状态和需求,才能作出最有利的正确选择,才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

整天忙于追逐各种功利性的目标,得到的最多只是芝麻,失去的却是西瓜。

在回答家长们咨询的问题时,我经常遭遇尴尬。

尴尬何来?尴尬来自他们问的问题。有一类问题是这样的:

我的孩子数学成绩差,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我的孩子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不高,有什么办法提高吗?

我的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该怎么提高他的兴趣呢?

还有一类问题是这样的:

我的孩子现在某年级,应该怎样引导他的数学思维?

我的孩子现在某年级,做作业速度很慢,经常粗心,该怎么解决?

我的孩子现在某年级,有什么合适的书推荐一下?

再有一类问题是这样的:

请问应该如何给孩子做数学启蒙?

小学阶段是否应该学一点奥数?

你觉得某机构怎么样?很多朋友都把孩子送去那里学习。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的感觉是下意识地张开嘴,嘴里却像被塞了个大核桃一样无法动弹。

比如遇到第一类问题时,我试图回溯问题的根源,可是找不到任何具体的信息。

第二类问题的特点是提供了孩子的年龄情况,大概问问题的家长还是意识到了年龄是跟问题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仅此而已,再没更多信息了。

而对于第三类问题,我看了只有苦笑。像这样的问题一篇长文往往也很难说清楚,我的回答也只能是把我过去在文章里的观点再简要概括一下。

对于来咨询的家长,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自己孩子的问题,而且也都是诚心求教。

问出第三类问题的家长,我估计他们只是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困惑转换成了一般性问题,而不是想跟我做学术探讨。而被前两类问题困扰的家长们,大概是期望能在我这里找到一本《教育说明书》,从而快捷地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站在我的角度,每一个问题都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必须向家长了解关于孩子的更多具体信息,再像拼拼图一样构建出孩子的整体状态,才能给出我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过程跟医生看病很相似——医生必须通过“望闻问切”充分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才能作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然而医生看病好歹还能直接面对病人,而依靠家长的描述来了解孩子的情况,得到的信息往往不够清晰,甚至是错误的,从而给这个“拼图游戏”平添了不少难度。

家长不是教育专家,他们在描述孩子的表现时常常会无意识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这些判断的可靠性很难估计。

他们虽然掌握了孩子的很多信息,却不知道哪些更重要,很可能说了不少无关紧要的却漏掉了关键的。

相反地,如果我能跟孩子直接接触,跟他们简单交流一下,甚至相处一段时间,获得的信息将丰富得多,可靠性也高得多。有时候,孩子的一个眼神或者不经意的反应,都可以提供不少线索。

目前,很多家长有一个很大的教育认知误区,就是总在寻找各种套路。从前面列举的各种提问方式就能很明显地看到这个误区的存在。

数学成绩差,计算能力弱,对数学没兴趣,解决这些问题确实有很多有效的办法,却不存在适合所有孩子的万能手段。

给孩子读什么书,怎样做数学思维引导,确实有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方案,但它们是一个逐步积累推进的连续过程,不是简单地跟年龄对应。

同龄的孩子因为兴趣、天分和前期积累的差异,我们做的安排也应该有所不同。仅仅凭一个年龄信息,让我怎么提供建议呢?

中国家长的焦虑心理,一览无余地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投射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尽管功利心始终是无法抹去的油彩,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

惟其如此,我目睹一幕又一幕“相爱相杀”的情景剧上演时更感心酸。

家长为孩子煞费苦心地安排“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的应考准备;

家长为孩子的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像侦探一样到处打听哪家机构的提分效果好,哪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好;

家长为孩子精心挑选各种校外学习的课程,艺术、体育、科学,一样都不能少,在把孩子的周末塞满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周末牺牲掉了。

他们就像自学成才的厨师,每天奔波劳碌着,为的就是给孩子备下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并且满心欢喜地期盼着这些美食能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但是,我还是要不合时宜地说一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费尽心思折腾出来的满汉全席,实际上可能只是胆固醇充足的猪饲料;你的孩子虽然长得足够粗大,却一点也不壮实。

养猪可以有统一的饲料配方,养人却不能把别人的方法直接搬过来用。最滑稽的还是东抓一把,西扯一束,生生把孩子养成个“四不像”。

我想对家长们说,如果你想为孩子准备的是满汉全席而不是猪饲料,就请把你的孩子当人来养。

你为他做任何安排时,都必须先审慎而具体地考察他的状态再做决定,而不是在他5岁的时候,给他读其他5岁孩子读的书,在他8岁的时候,给他报其他8岁孩子在上的课程。

也不要纠结是否要让他学点奥数——如果你把奥数学习作为一个努力的目标,那么首先要规划好他的数学启蒙活动(文末了解娄文老师的数学思维启蒙课),为他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接着是学校的数学课程内容,扎扎实实地理解清楚基本的数学概念,掌握好计算和分析推理能力。当这两步都走好了,奥数学习也就顺理成章。

但如果你心存侥幸想直接跳过前两步,或者某天因为心血来潮就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大概也只有祈祷孩子出生时自带了“隐形的翅膀”,才能避免摔个鼻青脸肿的下场。

如果你把孩子当人来看,你一定会关心他喜欢吃什么菜,今天的胃口怎样,想喝白粥吃青菜还是鸡腿五花肉,而不是认定名贵的鱼翅鲍鱼就是给他的最好选择。

如果你把孩子当人来看,你一定更愿意尊重他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急于将你预先准备好的“培养方案”推到他面前,要求他必须遵从你的安排。

如果你把孩子当人来看,你一定更喜欢扮演他的旅伴,分享他成长道路上的喜怒哀乐,而不是扮演一位严酷的监工,每天用鞭子驱赶着他和别人家的孩子赛跑。

也许有人会搬出“现实论”的那套说辞来解释自己的苦衷。的确,在此起彼伏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喊声中,教育已经实实在在地变成了近乎于你死我活的战场,同时也是全民投机的赌场。

每天都有各种声音要么威逼要么利诱地推着家长们拥进这个大赌场里。还在赌场外面的人,眼前总晃动着很多从赌场里赚得盆满钵满的“成功人士”,而好不容易挤进了赌场的人,却一边被患得患失的心理折磨着,一边在一次接一次的下注中输掉了所有的赌本。

然而,即使只是为了实现冷冰冰的功利目标,我们也必须充分重视孩子作为“人”的需求。

如果我们罔顾孩子的承受能力而不断给他加压,换来的只是直线下降的学习效率,反而不如劳逸结合的效果好。

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跟孩子之间的所有话题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换来的也只能是孩子对学习的抗拒和逃避。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一边给他安排超出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一边把孩子的不良表现都归咎到孩子身上,而不反思自己的安排是否失当,最终酿成的苦果,孩子要吃一份,我们也要陪着吃一份,而且一定比孩子那份还要大。

要在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一味蛮干。

只有机器才不知疲倦,只有机器才会无条件地服从指令,也只有机器,只要你给它接上电源,它就会运转。孩子不是机器,使用机器的逻辑注定是大错特错。

经常跟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话题,孩子的学习动力可能更强;给孩子做学习规划时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孩子会用一个又一个的惊喜给你回报。

科学的方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怎样跟孩子更好地沟通交流?怎样做学习规划?

家长需要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处理好这些具体的技术细节。

没有谁生来就是教育专家,除了阅读教育类书籍以外(文末附娄文老师推荐书单),平常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也要勤于思考,多做总结。

其实,只要始终把孩子作为一个小生命的成长需求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知识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关键中的关键,还是我们是否能战胜心中的魔障。

必要的时间投入也是重要的因素。对于设定的学习目标,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及时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

对于孩子有能力战胜的困难,就要帮助他克服畏难情绪,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及时地肯定他取得的进展,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对于确实超出孩子能力的困难,要在关键处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当然,具体问题的判断和处理有一定的主观性,也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但对于能够坚持陪伴孩子成长,对孩子有充分了解的家长来说,我相信这不是多大的难题。

相反地,如果平时很少关注孩子,期望从书上寻找所谓标准答案,或者简单复制别人的方法,无异于瞎猫指望碰上死耗子。

为人父母者是幸福的,因为孩子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第二生命。

学习怎样和孩子一起成长,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我们收获的是双份的幸福。

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状态和需求,才能作出最有利的正确选择,才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整天忙于追逐各种功利性的目标,得到的最多只是芝麻,失去的却是西瓜。

声明:作者|娄文 文章转自欧拉数学荟,已获得转载权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父母们都应当认识到,偏见是对孩子心灵的暴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不应对孩子抱有任何成见,任何时候...
倾听和陪伴胜过千万次的说教
小学数学:全班46人,29个满分 全靠这份解题“顺口溜”!
针针见血,理清楚小学数学1
数学老师说:小学1
孩子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原因竟是......果断收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