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南科大网教学院《汉语写作》网络教程12_5.1 感受


第五章 感受与审美

学习目的和要求

认识和理解感受、审美的含义。

认识和掌握写作对感受、审美的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在写作过程中培养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如何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者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一节 感受

第二节 审美

第一节 感受

一、感受的含义

就写作而样,感受是指作者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感觉,是指作者对客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作者对客体各种属性的完整的认识和反映。

感知和感受,是作者审美和理解过程中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环节。感知是感受的基础,感受是对感知的深化。感知重在客体,作者主要在客体所占据的时空范围内,对客体的物质形态及其属性进行直观把握;而感受重在主观,作者在感知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记忆的仓库,启开感情的闸门,发挥多种心理功能的作用,对客体作出更深层的认识和体验,其中往往包 含本人生活经历中的认识和体验。

具体地说,感受有以下作用:

1 、引发写作动机。写作动机的萌发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写作动机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主体的感受。

2 、产生写作情感。文章(文学)表现的不是纯粹的客观自然,而是情化的自然,其来源正是主体的感受。

3 、激活写作思维。感受是写作思维活动的前提,“心有所动”才会对所“动”的客观事物进行定向思维。

二、感受的特点

(一)感受的客观性

作用于写作者的外界事物都有它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都蕴涵着一定的事理。客观事物具有的特性,对作者的感受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制约性。作者感受都是基于客观事物的理、事、情融于一体。离开具体的客观事物,写作者无所谓感受。

(二)感受的形象性

感受所形成的结果依然保留着事物本身具有的形象特征。

(三)感受的情感性

情感活动贯穿于感受的全过程。作者凭借心理功能的作用,将感觉转化为知觉,从整体上把握外物。人的需要于外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情感流向更加清楚,感情层次更加细腻。作者凭借想像、联想、通感、移情等方法,将这类情感融会于物,便是感受的体现。感受与情感是息息相通的。

三、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

(一)感受要独特

文章要有个性,避免一般化,作者对写作客体要有独特的感受。这就是说,作者捕捉、选择的外物记忆由此触发的思想情感与众不同,具有特殊性。就外物而言,它新鲜,个性鲜明,内含丰富;就作者而言,有感受个性,有独特的心理定势,善于同中见异,选择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借用的外物特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从别人认定的外物意蕴中感知新的意蕴。

独特的感受,主要由作者独特的心理定势和寻找的主客观契合点所决定。对一个进步的作者来说,心理定势的形成,必须以正确的人生观做指导。作者在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思想情感必须与时代合拍、与人民休戚与共,这样,作者接触外物所形成的独特感受才具有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二)感受要深刻

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客体对作者的刺激作用。一般来说,客体的刺激愈尖锐、愈强烈,作者的感受就愈深刻。第二,是作者的主客观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作者可以选择、想像、联想、同化、顺应。

(三)感受要细腻

文章要小中见大,以微知著,具有生动感人的力量,写作者的感受要细腻。它要求作者:

1 、要观察细致,体物入微,善于摄取、把握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个性特征,摄取最富有个性特征的某一点或某一细节。

2 、要感知精细,细中传神。作者观察、体验,于细微之中见精神。

3 、要感知精细,细中传情。作者捕捉、把握住事物的个性特征,凭借自己的感知、想像、联想、通感,使外物传达出一种富有主体情感特征的情调、情趣、情味。

四、培养感受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构成感受能力的主观条件,主要是感觉、知觉、表象、情感、联想和想像。感受能力的施展,需要人的情感、理智、意志三种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感受能力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培养感受能力,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

(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增强感受能力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实践中,要注意观察与体验,同化与顺应,以增强感受能力。

观察与体验,这是增强感受能力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写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现存的客观条件,结合实践活动,进行自我体验和(文章中的)人物体验。

同化与顺应,在接触外物刺激的结构中,注意应用同化与顺应功能,完善接受的心理结构,是增强感受能力的又一重要方法。同化,即把外物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之中;顺应,即主体受客体影响,改变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以适应外物现有的图式或结构。

(二)提高感官的灵敏度

提高外部感官灵敏度的主要方法有:

1 、五官反映灵敏

要使五官对外物的刺激反应快速、真切,能正确地把握外物的基本特征,辨析外物属性变化的层次。

2 、感知形象情化

感官接受外物刺激,不止于感觉外物的属性、特征,而且生发出感知形象的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

3 、五官感觉相通

( 1 )作者受外物刺激所产生的各种感觉,能迅速得到沟通、综合,形成整体知觉形象,内情与外物融合。

( 2 )作者受外物刺激,相应的感官由大脑中枢沟通,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即通感,又叫联觉。文章中经常使用此法表现事物的丰富性和作者情感的多样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心理素养感受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
人性认识
2020年冬之季读书过眼录
给孩子一双慧眼
写作的主体和客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