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岑云汉诗《和乃父<题汾洲钓鱼矶>》解析


沧桑满眼是回归  


 

 

——岑云汉诗《和乃父<题汾洲钓鱼矶>》解析

(凌云古今诗词选析之二)

 

十载离家今复归,溪云山月冷荆扉。

苔连曲径无人到,草偃长堤有鸟飞。

院里松荫空寂寂,江头柳色尚依依。

秋风独自持竿至,重扫先人旧钓矶。

 

【走近作者】

这是岑云汉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题刻于下甲汾洲钓鱼矶石壁的诗。作者岑云汉生于1578年,约卒于明崇祯(1628——1644)年间,葬于迎晖山北崖“啸天龙”洞(今坟尚存)。岑云汉是岑绍勋嫡次子,乳名端,官名云汉,字天章,号中黄。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34岁的岑云汉袭父土知州职,成为古泗城土州第十三任土知州。明天启初年(1621——1622年)赴海南参加镇压琼崖王豹等行动,被朝廷授以广西都司佥书,加衔援黔副总兵(无品级)。天启二年(1622年)传知州位给长子岑兆祯。

【诗义今读】

这首诗可以翻译如下:被迫离家、流落在外十几年,今天我终于又回来了。静静的溪水倒映着朵朵白云,青青的远山悬挂着一轮明月,荆条围成的院门冷冷清清,没有一点热闹的气息。这条弯曲的小路有多久没人走过了啊,青苔都爬到路面上来了。那长长的河堤盖满了杂草,鸟在其间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走进院里,只见松荫下空空的,一个人都没有。但是放眼望去,河边的垂柳却舒展着柔柔的枝条,长得那么翠绿!萧瑟秋风里,我把先父的钓鱼矶清扫干净,拿起钓竿独自垂钓起来。

【诗律考查】

十载离家今复归,(仄仄平平平仄平,上平声五微韵,第5字可平可仄)

溪云山月冷荆扉。(平平平仄仄平平,上平声五微韵,第3字可平可仄)

苔连曲径无人到,(平平仄仄平平仄)

草偃长堤有鸟飞。(仄仄平平仄仄平,上平声五微韵)

院里松荫空寂寂,(仄仄平平平仄仄)

江头柳色尚依依。(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平声五微韵)

秋风独自持竿至,(平平仄仄平平仄)

重扫先人旧钓矶。(平仄平平仄仄平,上平声五微韵,第1字可平可仄)

诗韵考查:七律仄起首句入韵式,1、2、4、6、8句押韵,押上平声五微韵,整首诗合辙押韵。

对仗考查:颔联和颈联对仗。颔联, “苔”对“草”, 名词对名词;“ 连”对“偃”, 动词对动词;“曲径”对“长堤”,名词对名词;“ 无”对“有”, 动词对动词;“ 人”对“ 鸟”, 名词对名词;“ 到”对“ 飞”,动词对动词。颈联,“院里”对“ 江头”, 名词对名词;“ 松荫”对“ 柳色”, 名词对名词;“ 空寂寂”对“ 尚依依”,形容词对形容词。两联都符合对仗要求,属对工稳。

考查结论:这是一首平仄、押韵、对仗都十分规范的七言律诗。

【诗意解析】

在这首壁刻诗后面有一段附言:“余遭家多难间离,奔走徒湘漓,将二十载,羽若飘蓬,戊午得归,则物换时移,凄凉并含,非昔囊比,慨而听诗,聊以自赏云耳。时天启元年(1621)寒秋望前一日,天章岑云汉识。”

这段附言为我们解读这首诗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从这段附言我们可以获得关于这首诗及其作者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离家原因:家多难间离(家庭矛盾,兄弟相残);2.流落地域:湘漓(湖南、桂林一带);3.在外时间:将二十载(将近二十年);4.漂泊生活:羽若飘蓬(孤单寂寞,漂泊无依);5.归家时间:戊午得归(戊午年即万历四十六年,就是到1618年才回归泗城);6.归家心情:凄凉并含(既凄清又悲凉);7.和诗缘由:慨而听诗,聊以自赏(品先父诗而生感慨,和诗而给自己以鼓励);8.题刻时间:天启元年(1621)寒秋望前一日(天启元年秋月十五的前一天)。

综合以上信息可知,在这首诗里,作者记述了自己被迫离家在外浪迹近二十年之后重返家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的得归之喜和睹物之悲,表达了作者对先父的缅怀之情和自己的隐逸之意。整首诗流露的思想情感是比较复杂的。下面逐联作些分析。

首联,“十载离家今复归,溪云山月冷荆扉。”前句写离家之久,根据上述附言“奔走徒湘漓,将二十载”和五指山摩崖石刻关于岑云汉“自癸卯岁(1 6 03年)家中别离□□,游遍湘漓,暨乎江左,癸丑(1613年)归边界。戊午(161 8年)公先大夫薨,乃归州……”事迹的记述,“十载离家”不是一个确数,不应理解为十年,而实际上是十五年,算到他题刻这首诗的时间已经是十八年了,可见,作者岑云汉离家的时日可谓久矣。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他那么长时间有家不能归呢?是土司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导致的兄弟不睦甚至骨肉相残。据《凌云县志》载,岑云汉袭知州职后,同父异母弟岑雷汉不服,勾结头目黄玛起兵夺职,焚劫岑云汉全家,岑云汉被迫流落邕州。可以想象,岑云汉流落异地的无奈和艰辛,所以虽然只是一句轻轻的“今复归”,也足见他的得归之喜。不过记忆是那么沉重,现实又是那么不堪目睹,回归之喜很快被“物换时移”的“凄凉”覆盖,后句中的一个“冷”字传递了睹物之悲这一信息,也奠定了整首诗凄清悲凉的基调。

颔联,“苔连曲径无人到,草偃长堤有鸟飞。”这一联承接首联展现“冷”: “苔连曲径”,说明人迹已经罕至——冷清;“草偃鸟飞”,说明鸟因无人而不惊——冷清。作者回到家,所见的都是兄弟内斗争权而导致的家境败落的景象。描摹的是冷清的自然景,传达的却是凄凉的心境。

颈联,继续展现“冷”,视角转移,观察点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院里松荫空寂寂”,这句写父亲离世后,人去室空,“别业”无人打理、一派冷清寂静的情景。“江头柳色尚依依”,江头杨柳,不知人情世故,不管人间炎凉,仍然色翠枝柔,随风而舞。这句用一个“尚”字反衬一个“冷”字。

中间这两联极力渲染、突出一种冷寂悲凄的氛围,为下文归结全诗主旨做铺垫。

尾联,“秋风独自持竿至,重扫先人旧钓矶。”这联写秋风持钓竿、扫钓矶,其实是借秋风之手显作者主观之心曲。从尾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出作者对现实已心生倦意,在对先父的缅怀中流露出强烈的退隐之意。从归家到归隐,为什么会这样呢?岑云汉可是古泗城土司中少有的文武全才啊,这一点有五指山摩崖石刻为证:“岑天章敏而好学,四岁读书,七岁能飞马,弓刀熟娴,早随先大夫走柳,因试武艺,场中喝采称奇,九岁属文,十二进思恩学府……习尚书诗礼易,春秋经史,诸子百家星相律例,地理天文无不穷究,尤工诗对,心体武略,粤楚蜀黔,多诛不臣,最有功于国者也。”这是广西等处提督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监军分守左江道林梦琦监军泗城时于1621年题刻在五指山石崖上的。这样的人理应大展一番宏图才对!为什么正当壮年(44岁)却如此消极?林梦琦的另一番记述似乎给了我们答案:“十三母死,鸡骨鹤立,门客俱哀。自癸卯岁家中别离,游遍湘漓,暨乎江左,癸丑归□□,戊午公先大夫薨,乃归州……逢春秋每思父母,辍泪流涕,衣襟潦倒……”原来,特殊的身世经历,复杂的人生况味就是这样决定了历尽沧桑的岑云汉生命的方向。

【特色探妙】

岑云汉这首《和乃父<题汾洲钓鱼矶>》诗是目前所能找见的凌云县古今诗词中最早也是最好的一首唱和诗,它在艺术上的成绩也是不在岑绍勋的《题汾洲钓鱼矶》之下的。这首诗在艺术构思和写作上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感而发,同中求异。好诗总是有感而发的,特别是唱和诗,如果和诗者没有与原作者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或者虽然有但缺乏新鲜的认识和创作构想,那和出来的诗就难免只得其形式,为和诗而和诗,流于应酬。如果诗人确有足够的认识和体验储存于大脑之中,并曾对之作过必要的酝酿加工,那么在唱和之时,他就可以将其调动起来,有所感、有所为,创作出好作品。岑云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足以让他从他先父的诗中获得共鸣,找到恰当的角度,写出文质兼美的好唱和诗。在这首诗的附言中他说“慨而听诗,聊以自赏”,可见这首诗确实是有感而发的。“十载离家今复归”,如果我们联系到作者的人生经历( “十三母死”、“自癸卯岁家中别离”、“戊午公先大夫薨” ),我们便可以感觉得出他的“感”的厚重,“感”的动人。

身世之悲、沧桑之变、归隐之情使他和他父亲的诗“和”到了一起,并且语言的格式、诗律的运用等方面也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但 “和”中我们也可以感知两诗韵味的不同,显示了不同诗作者风格的不同。略举两点:首先,情怀的不同,原诗给我们感觉到的是解脱后的轻松闲适,和诗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和无奈;其次,诗情的展现方式不同,原诗正面直陈明显,和诗景物烘托见长。同中求异,为这首诗找到了存在的理由。

2.物象对呈,景语传情。这首诗除了首尾两句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外,其余六句均是景物描写。作者选取的都是一些寻常景物:溪、云、山、月、荆扉,苔、径、草、鸟、长堤,松、柳、秋风、钓矶。作者将这些寻常景物精心组合,巧妙搭配,描摹出一幅幅清新怡人、恬静美好的自然画面,给我们一种视觉美的冲击。但是这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的目的在于采用物象对呈的方式,让自然之景与主观之情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在鲜明的对照中烘托出作者内心情感的悲凉沉重。像颔联中的“无人”和“有鸟”,颈联“松阴空寂寂”和“柳色尚依依”等,物象对呈,景物有情,更衬托了人情的“冷”“寂”、世态的凉薄。

3.拟人修辞,物我交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促成诗的形象性和表情达意方面功不可没。像颈联中的“松阴寂寂”和“柳色依依”,就带有强烈的人格化色彩,对举之间,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觉触手可及。更精彩的是尾联,秋风持杆重扫钓矶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给这首诗的形象性特点添上了妙不可言的一笔,更把作者缅怀亲人的深挚感情、效仿其先父的隐秘情怀表现得形象动人,让人感动不已。

4.炼字见功,细节致胜。古人写诗讲究推敲,推敲之间,词的张力、诗的精致就有了,好诗就出来了。岑云汉在这首诗中的炼字功夫也是令人佩服的,像“冷”、“空”、“尚”、“扫”等字,用得真是恰到好处,无可置换的。另外,作者观察事物也细致入微,连“苔连”、“松空”、“鸟飞”、钓矶的久无人扫的情况都注意到了,并且抓来入诗,并让它们来完成诗意诗情的传达,不可谓不高明!

当然,这首诗的缺憾之处也是有的。比如第二句“溪云山月冷荆扉”,我就有点不得其解。虽然山月也是可视之景,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夜景,跟诗中其他景物是不一致、不协调的。诗后的附言有“时天启元年寒秋望前一日,天章岑云汉识”字样,按常规理解,意思是“岑云汉于天启元年(1621)秋月十五的前一天题写”。如果是这样,月亮就不可能与诗中其他景象同时出现了。这样就犯了一个常识上的错误了。不过我们也可以为作者作这样的解释:诗是刻于“望前一日”,但却是在月初或月末写的。这样的话,通是可以通了,只是要费那么一点周折,心里有点不爽了。当然了,可以不爽,但好诗还是好诗。

岑云汉的诗留存至今的并不多,我读到的除这首《和乃父<题汾洲钓鱼矶>》外,还有《游东湖听小弟霄汉吹笛即赋》、《渔家诗》(组诗四首)和《江上吟》。这些诗都写得既清新俊朗、闲适淡泊,又在沉郁低回之间透出一种强烈的沧桑之感和隐逸之意。顺列于后,不再赘述。

附录:

1.     游东湖听小弟霄汉吹笛即赋

泛泛秋江不系舟,如同身世两悠悠。

洞箫一曲清波上,露冷月斜天尽头。

2.     渔家诗

未央殿前罢朝议,舜至苍梧二女悲。

烟艇水涯间戴月,不知天子改元时。

 

雾艇烟溪潇潇青,孤村罗酒白瓷瓶。

月落霜重蓑衣湿,解网收纶过别汀。

 

红蓼河西苦竹丛,舟行不忘水西东。

寒灯夜饭宿孤屿,细雨潇潇任打蓬。

 

长汀联网石苔斑,两岸桃花月儿湾。

怪得余且非韵士,轻抛名字在人间。

3.     江上吟

兰兮枻兮桂为舟,浩波之上任遨游。

斗酒十千不为薄,篇诗百万足淹留。

野鹤天性随风去,江鸥有意伤人流。

难教沉醉共千古,喜向烟溪唱白头。

注:枻yì,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体诗基础知识
观唐习律17 为什么李颀仅靠7首七律 就可以与王维等人平起平坐
康熙帝玄烨《七律 题白洋淀》之真伪辨 吕佩浩 ...
声律启蒙第65讲:七阳之二 同题七律 诗圣垫底
写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和口诀
十分钟学律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