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北路周邊馬路【圖文】
甜爱路南起四川北路,北至鲁迅公园,与山阴路平行。长526米,宽13米,车行道宽7米。原系靶场内小路。1920年筑,名公园靶子场路。又因与千爱里相通,又称千爱里(路)。抗战胜利后起谐音改称“甜爱路”,沿路为住宅。
甜爱路——甜蜜爱情之路
要不是慕名而来,也许根本不会注意到在繁华喧嚣的四川北路旁,有这样一条小小的“甜爱路”。甜爱路,几十年来被上海人全民共享的“最浪漫的马路”,至今依然保持着妩媚的姿色。牵着恋人的手,贴着红红的“情人墙”悠闲漫步,享受这份市区里少有的宁静。安静小路上的惊鸿一瞥,也许就是一次钟情的开始。甜爱之路,迎接了好多好多幸福的小情侣,见证了最初、最简单的甜甜的爱、腻腻的情。
甜爱路59号日本正金银行董事长旧居
横滨正金银行1880年成立,总行在横滨。横滨正金银行是一家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外汇专业银行,虽是民营,却受政府的特殊优惠和保护。1946年,横滨正金银行被同盟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命令解散。
四平路辟筑于1930年,原名其美路(用以纪念辛亥革命元老陈其美),是五角场中心往虹口方向的通道,当时北起五角场环岛,南至虹口越界筑路地区的溧阳路。解放后更名为四平路,全长6000米,跨杨浦、虹口两区。
四平路52弄瑞康里92号(前身为溧阳路853弄92号) 1946至1988年报人赵超构旧居
赵超构(1910.5-1992.2),笔名林放。生于浙江瑞安。赵超构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1929年去日本,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1948年冬,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香港,次年进入解放区。上海解放后,赵超构返沪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1958年改名《新民晚报》,任社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民晚报辟《未晚谈》专栏。赵超构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上海市副主委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赵超构是一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7次接见成为毛泽东的朋友。
四平路79弄浙兴里34号,汪伪特务机关旧址
1939年末,浙兴里34号组建华人特务队,代替东亚黄道会。对外挂牌为兴亚地产公司,隶属日海军武官府,归特务联络官旭少佐指挥。青帮流氓宋凤鸣、刘德标为正副队长,日本浪人许斐为指导官。开展以“手枪对手枪、恐怖对恐怖”的活动。1942年2月,奉命改组归日本宪兵队本部特高科指挥。是年5月,日特策反国民党军统特务毛森,另成立“2号”分队,商定一致对付中共的地下活动。1943年春,“34号”华人特务队奉命并入“2号”分队。1944年毛森秘密潜返浙西军统东南办事处,“34号”华人特务队就此溃散。
海伦路是虹口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周家嘴路,西至邢家桥北路。1908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原名欧嘉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改名为库伦路。1950年又改名为海伦路,全长1090米,宽13米路。
海伦路504号,书法家沈尹默旧居
海伦路504号(原溧阳路904弄35号)沈尹默旧居砖木结构三层,坐北朝南,系沿街庭院式洋房。底层入口处凹入,三层后退,有阁楼,红灰色相间清水砖墙,红瓦木门窗。1946-1971年沈尹默先生在此居住。1966年84岁时,在文革中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直至89岁走完人生。1978年12月28日,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1990年对外开放,属民办公助性质纪念单位。
海伦路504号,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旧居
沈尹默(1883--1971年)原籍浙江吴兴,出生于陕西汉阴。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中国新诗体裁倡导者,“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沈尹默其新、旧体诗词功力皆深,曾任《新青年》轮流主编,提倡白话文。1921年赴日本西京大学进修时与郭沫若相识。30岁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汉、魏、六朝文及诗词等课程,后任北京(平)大学校长。1929年在蔡元培推荐下,出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建国后先后当选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等职。“文革”中沈尹默蒙冤受屈,他精心诠释的古人书论和总结自己学习经验的书稿墨迹被洗劫一空。著有《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下篇 、《二王法书管窥》、《书法论丛》等。1946年沈尹默自重庆来上海就定居于此,直至1971年病逝。上海解放第三天,陈毅市长即来此访问他,他是市长访问的第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沈尹默在此筹组上海中国画院,倡议成立市书法篆刻研究会等。
北苏州路是跨虹口区、闸北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大名路,西至西藏北路。北苏州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分段修筑于1887年到1905年,因在苏州河北岸而得名。长1960米,宽9米到28米。
北苏州路20号,原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
百老汇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地上21层,高 77米,钢框架结构。1930年动工,1934年10月正式开业。大厦外墙底层用暗红色花岗石贴面,其它各层均使用咖啡色泰山面砖。从11层起开始逐层收进,18楼凉台平坦宽敞,是鸟瞰外滩景色的最佳处所。初期作为公寓使用。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该楼被日军占用,日本宪兵队特高课驻扎在楼内。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该楼,改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1951年5月1日由市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上海大厦是外滩建筑群中三座早期高层建筑之一,是解放前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也是当时上海最高档的饭店之一,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多次陪同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登上上海大厦18层平台,鸟瞰上海全景。
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总局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于1922年12月动工,1924年底建成。大楼共有大小房间187间,地上4层,地下一层,总高51.16米(连钟塔,不包括旗杆)。大楼揉合了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十七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钟楼建筑,气势雄伟壮观。东南角钟塔楼矗立于四川北路桥北堍西侧,钟塔楼原有两组信使群雕,南面正中为信使,北面中为爱神,这些雕像在“文革”中遭到破坏,1999年重新修复。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二楼营业大厅面积为1200余平方米,用大理石装修,设旋转形楼梯,大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曾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
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总局邮政博物馆
大楼平面呈U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座用花岗石筑彻,水磨石外墙,临天潼路一侧为机红砖墙。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二楼营业大厅面积为1200余平方米,用大理石装修,设旋转形楼梯,大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曾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
北苏州路340号河滨大楼
北苏州路340号,河滨大楼(河滨公寓)
公寓住宅楼当时在上海单体建筑总面积最大(时称亚洲第一公寓),也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早期主要为英美人以及西班牙人租用。1938年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设此地。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均租用该公寓设立机构。
北苏州路340号,河滨大楼(河滨公寓)
河滨公寓由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1935年竣工。占地面积6872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钢混结构八层(后加层成11层),坐北朝南,现代派风格。依据不规则地形,平面作连续“∽”形设计,巧妙地解决了大楼地处一块东宽西窄的狭窄地带的建筑难题。沿河立面通过内阳台与开小窗的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中间拐角处顶端建八角形塔楼。地下室有长15.5米、宽9米、深2.1米的温水游泳池。楼前有约150平方米绿地。
北苏州路470号,原上海总商会
1912年2月上海商务公所与上海商务总会合并“上海总商会”后,新建议事厅和办公楼。推举浙江黄岩人、商界巨子朱葆三为商务总会协理。1915年迁入新建的上海市商会,沿苏州河大门牌楼用西式柱和花饰装饰,额匾上书写“上海市商会”五个大字。进门是甬道,甬道北端西辟小花园,内有童子军四烈士纪念碑一座。南大楼和北大楼,均是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南大楼底层系会场,二、三层为办公室。北大楼系是商品陈列所、国货商场和商业夜校等。两幢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墙,壁柱、门窗等有巴洛克装饰,会场两边为回廊及包厢,雕饰精美。总商会会所仪门是一座仿罗马梯铎凯旋门式样,一对复合柱式,威武庄严。解放后改组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1979年迁往香港路,北苏州路的建筑由电子元件研究所等单位租用。
北苏州路1028号,中国实业银行大楼旧址
原中国实业银行大楼建于1932年,由通和洋行设计,属现代派风格,被上海市政府批准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中国实业银行,1915年由北洋政府财政部筹办,至1919年4月正式成立。主要发起人为前中国银行总裁李士伟、前财政总长周学熙、前国务总理熊希龄、钱能训等人。总行设在天津,1932年迁至上海,改为总管理处,上海分行于1920年设立。1935年上半年发生挤兑,国府财政部乘机对其进行改组,迫令原总经理龚仙舟辞职,另派中央银行国库局局长胡祖同任该行总经理。1937年3月,进一步饬令该行改组,派傅汝霖为董事长,周守良为总经理,正式宣布为官商合办银行。
塘沽路最初修筑于1848年,该年美国主教文惠廉向上海官府索得虹口为美国租界,该路即名为文监师路或蓬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改名为塘沽路。塘沽路是跨虹口、闸北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大名路,西至浙江北路。长1840米,宽9.3米到14.6米。
塘沽路390号,原西童女校
塘沽路390号,原西童女校现上海建筑工程公司
塘沽路390号,1893年建造,翌年竣工。该处原为工部局西童女校,1927年改为工部局的一个市政机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虹口宪兵队使用。现为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东宝兴路
东宝兴路宝源路口,中共四大遗址
1925年1月11日--22日,中共四大在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20人(其中有表决权者14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陈独秀主持大会。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后,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原址毁于1932年1月28日日寇炮火。
东宝兴路326号,印度锡克教教堂原址现民居
锡克教教堂一般有四个门,分别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意味着向来自任何方向的兄弟姐妹们敞开。东宝兴路教堂厅堂高大通透,光照充足,门道四通八达。楼上是谒师所,圆拱形屋顶。南端有四间小房,供布道师生活起居。谒师所在中央用绳索围成方形的祭台,布道师坐在祭台中央,边摇铃,边朗诵《元经》,教徒们环坐在祭台四周,聆听布道师诵经。礼拜结束后,教徒们到会议室共进午餐,餐毕议事,议毕散会。上海的锡克教堂原址曾是锡克教徒宗教与文化的活动中心,解放后庙宇改为幼儿园,现在是民居和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东宝兴路326号印度锡克教教堂旧址现民居
1843年上海开埠,建立英租界,印度人开始来上海。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建立公共租界。租界当局于1883年开始从印度招募巡捕,都为信奉锡克教的锡克族人,他们身材高大,面孔黝黑,头缠红布,制服与西捕相似,俗称“红头阿三”。租界当局为安抚印捕并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决定修建一所谒师所,1906年租界工部局在宝兴路(近北四川路)购得土地。1907年7月4日动工奠基,8月特地从印度聘请了一名锡克教布道师为印捕布道,1908年3月谒师所竣工,同年6月28日由工部局总董霍必澜为锡克教谒师所揭幕。这是一幢两层的楼房,由红砖和人造石砌成,屋顶铺盖油毛毡和波形铁皮,入口处建有2米宽的19级台阶,上为拱圈大门。底层是长15米,阔9米的会议室兼作餐厅,南端有2个小接待室。
东宝兴路157号,精武大厦
精武大厦位于东宝兴路,四川北路交汇之处,大厦共高30层,提供超高得房率的办公空间。
沙泾路
沙泾路10号,1933老场坊当年远东最大宰牲厂
原名上海工部局宰牲场,俗称杀牛公司,为远东最大宰牲场。1933年11月落成。主建筑物由东、南、西、北四幢钢筋水泥结构四层楼房围成四方形,方形之中又建一座24边形近似圆柱体的主楼,与旁边四座楼房通过楼道相连,使整个平面形成回字。各楼之间上下交错,廊道盘旋,结构复杂,却秩序分明。底层墙基用花岗岩砌筑,沿街立面的窗均为花纹精美的镂空小方格窗。具有古罗马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该处为远东最大宰牲场,如此规模的宰牲场世界上仅有三座。
沙泾路10号,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厂
这里每个车间都有独立的通道,但又互相连接,窄的楼梯只容一人通过。动物的内脏又可以通过滑道滑到相关的流程上,最后的一步就是滑到底楼的杂碎间,有专门的货车来运输。宰杀的方法也是相当先进,用22口径的枪击毙牛,其它动物都用电击,之后再放血剥皮。根据当时的工作日志记载,牲畜被宰前有二十四小时的休息时间,据说这样可以让牲畜不会过度恐慌和紧张,体内排出的毒素也会减少,可见当时宰杀的技术是相当科学和先进。牲畜在被宰前后都要检验,肉质也分为三种:最好的盖紫色圆印,二等盖深蓝色方印,劣质品则被加盖“劣品”印。被销毁的废肉,工部局将给予补助费。
沙泾路10号,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厂内别具一格的伞形支柱
园区由5栋独立建筑组成,总面积达32500平方米,其充满雕塑感的混凝土坡道、廊桥、花纹装饰的伞状圆柱和螺旋梯所营造出的灵性空间,是创意人士工作和举办创意活动的不二选择。
沙泾路老式燃煤火车头
这里不是火车站何来火车头?可能是为了应景火车头上1933字样而特意摆设的吧(工部局宰牲厂是1933年建的)!
长治路119号百年建筑
长春路307~365号沙逊犹太式住宅群
红色屋顶的英式毗连式公寓“沙逊楼群”,既有英国风格的清砖墙,又呈现出荷兰装饰手法的痕迹。长春路1928年建的连体公寓,1931年鲁迅与内山合作在其中的319号联办木雕培训班。
海宁路330号,星美国际影城
海宁路330号星美国际影城的前身是融光大戏院。大戏院建于1929年,德商建造,英商经营。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国际电影院。自1933年至1936年,鲁迅在此观看电影10余次。上海最早的宽银幕电影院之一,每排28位,共有54排。
岳州路254弄7号3室,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旧居
1930年底,一对老夫少妻结为百年好合。陈独秀52岁,潘兰珍只有22岁。这是条拥挤狭窄、破烂不堪的弄堂,居民都是家境窘迫的下等人。1932年10月15日下午,正在岳州路永吉里11号(现7号)家中养病的陈独秀,因叛徒出卖,被突然闯进来的国民党特务逮捕。他很快被押解南京,先关押在十禀巷军法司,后被囚禁在位于老虎桥的江苏第一监狱,直到1937年8月23日释放。陈独秀出狱以后,兰珍如影随形,后来他们一同漂泊到四川江津县。晚年的陈独秀贫病交加,她自始至终陪伴他、照料他,这是陈独秀“晚年不幸中的唯一的幸事”。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沪说】苏州河畔一座孤楼与它的如尘往事:河南路桥边的上海总商会旧址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五(虹口)
惊艳5处上海老房子!看他们怎样用古董旧物 现代设计打造出迷人的家
周游虹口|《飞驰人生》中,虹口取景地越看越燃,带你一步get电影场景!
上海北外滩(四)
闲话上海:河滨大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