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歷史——普陀區志>>道路橋樑
普陀区市政建设起步较晚。自19世纪末公共租界扩展至区境内吴淞江南部后,才逐步修筑城市道路,兴建给、排水管道,架设输电线路,供水供电。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在吴淞江北部先后辟建了沪太路、交通路和中山路(今中山北路)等。真如电气公司和闸北水电公司也向部分地区供电供水。为了沟通吴淞江南北,还建造了造币厂桥、曹家渡桥、中山路三号桥等木质桥梁。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一些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战前水平。在解放前的半个世纪中,境内公共租界与华界长期分割,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各成系统,吴淞江南部及北岸的工业区,厂房与居民住宅混杂,棚户简屋密集,道路、桥梁数量少、质量低,给、排水设施很不完善,许多地区无水电供应。其余地区则基本还是农村景象。
1949年后,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区内市政建设的重点移向吴淞江以北。在境西北、东北,兴建曹杨、甘泉、宜川等新村住宅区;在境西南和境北,建设北新泾和桃浦2个工业区;在真如车站(今上海西站)、铁路沿线和吴淞江沿岸,兴建若干仓储区。至1966年,新建长寿路桥、武宁路桥及改建中山路三号桥等大型钢筋混凝土桥梁,新辟武宁路、曹安路、光新路、志丹路及改建中山北路等主要道路,还增建居住区、工业区等地的道路和桥梁。
80年代起,市人民政府先后批准在区内兴建一批大型市政工程项目,投资多,规模大,速度快,成效显著。先后拓宽、改建主要道路22条,新建道路8条,拓宽和改建桥梁12座,还新建跨铁路的真北路、中山北路和岚皋路3座大型车行立交桥及一批人行立交桥和地道,使区内铁路道口交通受堵现象大为缓解。供水、供电和供应煤气的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上海市内环线中山北路高架道路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
一、道路
19世纪末,区境尚属农村,连接村镇和通往外地的道路,只有土路,大路称官道。真如镇上有元、明以来逐步形成的南大街、北大街(今北石路)和寺前街等街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起,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了吴淞江南的戈登路(今江宁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等道路,吴淞江北,20世纪20年代开始陆续辟筑沪太路、交通路、中山路(今中山北路)、曹真路(今曹杨路)等道路。至解放前夕,今区境内共有命名道路40余条,总长63公里。因吴淞江自然分割,道路多为东西向展开,南北向道路少,断头路多,路面狭窄,质量差,交通十分不便。
1949年后,市政管理部门在增建南北向道路和工业区、新村地区道路的同时,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拓宽延伸、打通断头路,并将原泥土、煤屑、弹石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交通有较大改善。自70年代末开始,为适应改革开放,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市政管理部门根据市的总体规划,对原有干道又进行大规模的拓宽改建,配套疏通,并新建不少住宅小区道路。至1990年底,全区共有命名道路121条,总长127.23公里,总面积212.80万平方米。此外,住宅区和工厂企业、村落间还有一些无路名道路,总面积84.7万平方米。命名道路主要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普陀工务所管理养护,其他道路分别由区市政管理所、区房产管理局及长征乡政府管理。
(一)干道
1990年,区境内有干道22条,其中主干道4条,次干道18条,合计总长54.83公里,总面积120.55万平方米,组成区内的干道网络。有3条干道与通往内陆道路相连接,其中2条是204和312国道起始段,是市区与江浙等省物资交流和客运的重要通道,还有11条干道与邻县、邻区的道路相连,客货运繁忙。
1、主干道简介
(1)中山北路
为上海市中山环路的一部分,跨虹口、闸北、普陀3区,自沪太路至中山桥路段在区境,过桥与长宁区中山西路相接,长5839.5米,路宽21~35米,部分地段宽106米。交通路以西路段原名中山路,民国17~19年(1928~1930年)由上海特别市政府辟筑,以绕开租界通过沪西外围地区,联系沪南和沪北交通,民国19年又延伸修筑交通路以东路段,民国34年定现名。原为7.5米宽的煤渣路面,1959年,为适应日趋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对该路进行拓宽,改建为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路面,可通行超高、超重、超长车辆,以疏解市中心车流量。1986年在沪宁铁路道口建成中山北路交通路立交桥。根据全市内环线建设总体安排,区内沿中山北路修筑的内环线一期高架道路,自沪太路至盘湾里,长5470米,1991年开始实施有关前期工作,1993年12月20日竣工通车。
(2)长寿路
为区境吴淞江南部东西向干道,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工部局辟筑,原名劳勃生路,民国32年改现名。西起普陀、长宁、静安3区结合部曹家渡五角场,东端在1953年建长寿路桥后通连闸北区天目西路,几经拓宽路面,拆除瓶颈,现长2805米,宽13~3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该路是区商业中心所在,为沪西联系沪东的主要道路。
(3)武宁路
为区境中部跨越吴淞江的南北干道,1954~1956年,在修建武宁路桥的同时,先辟长寿路至中山北路一段,1958年又伸筑到曹杨路,与随后辟筑的曹安路相接,成为郊县及江苏省进入市中心区的要道。经几次拓宽,现长2053米,宽18~3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该路中段是区内商业中心之一,东新路口建有人行立交桥。
(4)江宁路
为市区南北向主要干道之一,跨静安、普陀2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工部局辟筑,原名戈登路,民国32年改现名。南起南京西路,北至江宁路桥。其中安远路以北路段在区内,长900米,宽18~2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该路向南是通往市中心的要道,向北过江宁路桥经光复西路、光新路、志丹路可接通沪太路。
2、次干道选介
(1)沪太路
是市中心通往宝山区和江苏省的交通要道。民国10年由商办沪太长途汽车公司投资兴建,为上海首先行驶长途汽车的公路。原为煤屑路面,解放后经多次整修,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区境路段自彭浦新桥至灵石路,长2928米,宽12~40米,是与闸北区的界路。
(2)交通路
为市区通往西郊及外省市的干道,跨闸北、普陀2区。区内路段东起普善桥,沿沪宁铁路北侧向西接真南路,初筑于民国15年,民国23年经整修成为锡沪公路一部分。原为煤渣路面,后改为片弹街路面,现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85年进行拓宽,1988年越真北路立交桥延伸,现长5042米,宽12.2~24.2米。
(3)真北路
区境西部的南北交通要道,部分路段是与嘉定县的界路。民国21年一二八战争时,因十九路军抗日军运需要,于当年2月底辟筑,南起北新泾,北至杨家桥,土路基。民国24年曾计划拓宽改建,未能实现。解放后拓宽至11米,改建成煤屑路面。1964年南段改经新建的北新泾桥连接北翟路。1967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85年曹安路以北路面拓宽至40.5米,并在北段改道穿真北路立交桥后再伸筑至真南路。今全路长5820米,其中曹安路北拓宽及新辟路段长2523米。
(4)曹杨路
区内南北向的主要通道,南起吴淞江曹杨路桥,北至上海西站。初名曹真路,民国24年拓宽原曹家渡至真如镇的官道而成。民国27年侵华日军整修时改道北通真如车站,为煤屑、片弹街路面。曾几经更名,1950年改现名。解放后多次整修、改建、拓宽,现改为沥青混凝土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总长4638米,宽12~23米,南过曹杨路桥与长宁区江苏北路相接,北经桃浦公路、真北路可通嘉定县和江苏省等地。
(5)曹安路
跨普陀区及嘉定县,是联系上海市和江苏省的312国道的起始段。1960年辟建,东起曹杨路,西接通往江苏的苏沪公路。真北路以东的区境路段长1838米,宽19.1~22.7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曹安路 (6)真南路
跨普陀区及嘉定县,从杨家桥至南翔。民国21年因抗日军运需要而辟筑,原为便道,后加铺煤渣路面,民国24年改为锡沪公路。解放后历经整修拓宽,现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区内路段自交通路至原真南路一号桥,长1112米,宽19.5~33米。该路是市区通往嘉定县、江苏省等地的重要通道,为204国道起始段及沪嘉高速公路进入市中心区的连接段。
1990年普陀区干道一览表
单位:米、平方米
类别
路名
起迄地段
初辟年份
长度
宽度
车行道宽度
面积
路面结构
中山北路
沪太路~中山路三号桥
1928
5839.5
21~106
16~100
215789
水泥、沥青混凝土
长寿路
长寿路桥~长宁路
1900
2805
13~32
10~22
62477
沥青混凝土
武宁路
长寿路~曹安路
1954
2053
18~35
14~29
49026
沥青混凝土
江宁路
安远路~江宁路桥
190O
900
18~22
11.5~14
18532
沥青混凝土
沪太路
彭越浦~灵石路
1921
2928
12~40
9~30
56800
沥青混凝土
交通路
普善桥~真南路
1926
5042
12.2~24.2
8~16
103308
沥青混凝土
真北路
北翟路~真南路
1932
5820
11~40.5
7~30
137187
沥青混凝土
曹杨路
曹杨路桥~桃浦公路
1935
4638
12~23
10.5~18
85336
水泥、沥青混凝土
金沙江路
中山北路~西浜
1953
5374
13~30
8~20.1
96743
沥青混凝土、
沥青表面处理
岚皋路
中山北路~岚皋路立交桥
1958
1260
21.2~40
15~34
30481
沥青混凝土
曹安路
曹杨路~真北路
1960
1838
19.1~22.7
13.9~15.3
38279
沥青混凝土
西康路
安远路~西康路桥
1901
1044
11.5~17
6~10
15795
沥青混凝土
桃浦公路
曹杨路~真北路
1920
1076
13~26
9~21
19156
沥青混凝土
真南路
交通路~原真南路一号桥
1932
1112
19.5~33
14.5~26
27265
沥青混凝土
兰溪路
曹杨路~北石路
1952
1990
15~20
9~15
36961
沥青混凝土
光新路
光复西路~交通路
1952
995
16~24
11~15.7
14411
沥青混凝土
志丹路
交通路~沪太路
1953
1603
16~30
9.2~24
34223
沥青混凝土
云岭东路
大渡河路~真北路
1954
1896
12.5~19.2
9~12
26508
沥青混凝土
延长西路
沪太路~双山路
1954
1958
16.2~24.2
9~14
4529O
沥青混凝土
宜川路
交通路~沪太路
1954
1628
17~21
12.1
27459
沥青混凝土
灵石路
岚皋路立交桥~沪太路
1988
1956
24.2
15
47100
沥青混凝土
石泉路
光新路~石泉路货场
1958
1005
15.7~23.5
10~11
17414
沥青混凝土
(二)一般道路
一般道路指地区间的命名道路,分布在集镇、棚户简屋、旧式里弄、公房新村等地区和工业区。
境内真如镇,自元、明时期起逐步形成寺前街、水塘街和北大街(今并入北石路)、南大街、糖坊街、穿心街、谈家栅街等街巷,多为条石、板石、碎石、泥土路面。吴淞江南,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极司非而后路(今万航渡后路)、东京路(今昌化路)、澳门路、宜昌路、西苏州路、槟榔路(今安远路)、胶州路、赫德路(今常德路)、西摩路(今陕西北路)、莫干山路、普陀路、马白路(今新会路)、宝成弄(今叶家宅路)等一般道路,多为片弹街路面和煤屑路面。吴淞江北,在20世纪20~40年代由上海市工务局等辟筑交通西路、车站路(今桃浦东路)、桃浦西路、西光复路(今光复西路)、中华新路、交暨路、新村路、三民路(今三原路)、王家宅路(今南北王家宅路)、潭子湾街(今潭子湾路)等,多为煤屑路面和碎石泥土路面。至解放前夕,共有一般道路近40条,除道路质量差外,有的道路既小又狭,且多断头路,机动车很难通行,交通不便。
1949年后,在统一的市政建设规划指导下,境内道路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道路的路幅、路面质量、通行能力等均有所提高。50年代在建设曹杨新村时,辟筑了梅陇南、北、支路(后改为梅岭南、北、支路)、棠浦路、枫桥路、桂巷路、梅川路、枣阳路、花溪路、杏山路、李村路、南石一路、南石二路、南石四路、桐柏路等。在建设甘泉新村时,辟筑了陇山路(今双山路)、子长路、甘泉路、宜君路、安塞路、黄陵路等;在建设宜川新村时,辟筑了华阴路、洛川路、泾惠路、骊山路等;在建设北新泾工业区时,辟筑了泸定路、大渡河路、冕宁路、同普路、云岭西路、中江路、丹巴路等。这一时期,为改善棚户简屋区交通,还辟筑了铁路街、东谈家渡路、西谈家渡路、潘家湾路及支路、顺义路、中潭路、瞿家廊路、朱家湾后浜路、沙洪浜路、武宁支路、东新路、旬阳路、岚皋西路、中宁路等,所辟一般道路除部分仍为弹街路面外,大部分为沥青混凝土路面。60年代除新辟筑白玉路、普雄路外,对原真如镇旧的道路拓宽改成可行机动车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早年建造的吴淞江南北一大批弹街路面和煤屑路面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道路建设停滞不前。1978~1990年,随着区内市政建设迅速发展,新辟筑的一般道路有农林路、汉阴路、石泉东路、怒江路、隆德路、宁强路、杨柳青路、华池路、白兰路、太山路、太山支路、管弄路、镇坪路、平利路、西乡路、铜川路等。并对所有解放前和解放初辟筑的低标准的道路进行拓宽、延伸、整修,全部改造为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接通断头路。有的道路增设了公共汽车线路和站点,有的道路作为货运车辆线路,使干道车辆受堵情况得到疏解。1990年全区共有一般道路99条,总长达72.4公里,面积为92.25万平方米,道路路幅最宽24米,个别支路最狭3~4米,平均达12米左右。这些道路与干道组成区内的道路交通网络。但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发展,客货运车流量猛增,一般道路也日益繁忙,有时也要出现车辆受堵情况。
(三)其他道路
除已命名的道路外,区内还有街坊支路和农村道路等,至1990年底,总面积达87.8万平方米。
1、公房区街坊支路
1949年后在新村住宅建设的同时,除辟筑城市道路外,还修筑公房区街坊支路。据统计,1980年区内公房区总弄有240条,支弄320条,面积10余万平方米。随后,区内新村建设又有很大发展,街坊支路也相应增加,至1990年全区公房区街坊支路达35.5万平方米,区房产管理局对所有街坊支路加强了管理,有计划地进行整修,现多改为混凝土路面。1981~1990年10年中,共改建路面21.7万余平方米。
2、私房区的街坊支路
1949年前区境棚户简屋地区,没有象样的道路,不少是泥土小路。解放后为改善劳动人民聚居地区的环境条件,逐步辟建街坊支路,使救护车、消防车能够通行。近10年来分期分批进行了整修。1988年成立市政管理所,进一步加强了私房区小型市政建设的管理。至1990年底私房区街坊道路总长115429米,面积32.5万平方米。
3、无名道路
区内还有15条比较主要的无名道路,其功能作用高于公房区和私房区的街坊支路,可通行机动车,但由于诸多原因还未命名,总长度3887米,宽2.5~7米,面积23443平方米。
4、农村道路
1984年后划入区境的10余平方公里土地中有乡村道路17.5万平方米,原为泥路,现已逐步改建为水泥路可供拖拉机行驶,也可通行汽车。
二、桥梁
(一)吴淞江桥梁
境内吴淞江长14.05公里,为流经市区总长的2/3,但直至20世纪初,江上尚无桥梁,过江唯赖船渡。第一座过江桥梁,是民国4年(1915年)所建的沪杭铁路二号桥。自20年代末起,又陆续兴建一批木质桥梁,至解放前夕,有造币厂桥、宝成桥、曹家渡桥和曹家渡西桥、学堂桥、中山路三号桥、真北路一号桥等7座,均为桥身矮、桥墩多、承载力较小的桥梁。
1949年初,除维修加固原有木桥外,又逐步撤渡建造新桥,后来,又将原有木质桥都改建成桥身高、跨度大、承载力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至1990年底,有各类跨江桥梁12座,占市区吴淞江上桥梁数一半以上,为全市解放后在吴淞江上建桥最多的区。
1、长寿路桥
位于长寿路东端,是上海解放后在吴淞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混凝土桥,1951年5月28日奠基开工,1953年9月28日建成通车。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梁,斗拱式栏杆,5孔,其中河道为3孔,边孔跨西苏州路成立交状。桥长101.4米,宽20.1米,其中车行道宽14.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8米,载重20吨。同时辟建天目西路接通上海火车站,为联系市内东西向交通的重要桥梁。
2、昌化路桥
位于昌化路北端,1951年筹建,为7孔人行木桥。长40米,宽3.8米。1974年9月改建车行桥,为空心桥台、钢筋混凝土桩基、一跨下承式肋拱桥。桥长48.98米,宽11.6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载重15吨。
3、江宁路桥
位于江宁路北端,民国17年由北岸造币厂呈文要求建造,经市长张定璠批准,于民国18年8月建成木质桥梁,定名造币厂桥。民国38年初,因原桥损坏严重,在西侧20米处重建木结构车行桥,长50.62米,宽5.49米,载重8吨,更名为江宁路桥。1968年6月1日旧桥拆除,改建大型永久性桥梁,1969年4月建成通车,为重力式钻孔桩基、钢筋混凝土T型梁,跨江为3孔跨径组合,连同接坡全长316.9米,车行道宽14米,人行道桥北侧为2.5米,桥南侧为1.5米,载重20吨。吴淞江两侧均有沿江立交,是区境东部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桥粱。
4、西康路桥
位于西康路北端,原为西康渡(旧小沙渡),1981年撤渡建桥。该桥为重力式桩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人行桥,长48米,宽4.4米,自行车可推行。
5、叶家宅路桥
民国20年由北岸崇信纱厂等捐资建造,因位于宝成弄(今叶家宅路)北端,故习称宝成桥,为木结构5孔人行桥,长41.8米,主要供工人上下班用。民国26年被日军炸毁,民国28年修复。1971年在拓宽叶家宅路同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双曲拱梁人行桥,并改现名。长45米,宽5.1米,自行车可推行。
6、武宁路桥
1949年后新建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1954年5月1日开工,1956年6月30日建成通车。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单悬臂3孔桥梁,中孔一跨过江,边孔跨光复西路成立交形,桥长85.5米,初建时桥宽14米,1966年采用双曲拱梁将桥面拓宽至19米,两侧人行道各2.75米,载重15吨。此桥建成同时辟通武宁路,沟通了吴淞江南北交通,也是外省和郊县进入市中心的重要通道。
武宁路桥 7、曹杨路桥
位于原曹家渡口,民国17年由杨杏堤等人发起,吴淞江北各厂集资,上海特别市工务局督造,民国18年6月建成,称曹家渡桥,俗名三官堂桥,是区境内吴淞江上最早建成的车行桥,木结构,5孔,桥长42.7米,宽6.81米,民国26年被日军炸毁,随后修复。民国38年3月又增建西桥,长38.73米,宽7.93米,亦为5孔木桥。后2桥均因损坏严重,于60~70年代先后拆除,架设临时钢桥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于1980年5月建成通车,定为现名。该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主孔跨径46米,1孔跨越河道,边孔路跨沿河道路,成立交形。连同接坡全桥总长323.8米,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载重20吨,是连接市区西部曹杨路、江苏路的南北交通要道。
8、校园桥
原称学堂桥,民国23年建,为圣约翰大学自用人行木桥。1967年木桥因损坏拆除,改设船渡。1980年10月由华东政法学院在原桥西北200米处重建,改为现名,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曲拱人行桥,长44米,宽4.3米。
9、沪杭铁路二号桥
建于民国4年,翌年沪杭铁路通车时使用。民国38年国民党军溃退时炸毁,1950年重建。该桥为上承桁梁钢桥,长48.1米,载重50吨。东侧有人行通道,桥北堍跨光复西路成立交状。
10、中山路三号桥
习称中山桥,民国19年辟筑中山路时建造,为木结构车行桥,长49米。民国26年被日军炸毁,嗣后在原地修复,另架1座人行桥,解放战争时又被国民党军炸毁,解放后修复。1960年9月在中山环路拓宽改建时拆除旧桥,在原桥西侧建成大型永久性桥梁,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悬臂T型梁,3孔,中孔为主航道,边孔均跨越河道及沿河道路成立交状。桥长87.54米,车行道宽22.1米,人行道各宽3米,载重20吨,1985年整修和加固,为中山环路上的重要桥梁。
11、古北路桥
近陈家渡,1985年建,为钢筋混凝土桩基、钢架结构梁单跨人行桥,长53.16米,宽5米,自行车可推行。
12、北新泾桥
原名真北路一号桥,民国21年在辟筑真北路后建造,为木结构桥。1964年底旧桥拆除,移址另建新桥,改为现名。桥长80.4米,宽10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梁,载重18吨。是市区西部联系吴淞江南北的重要桥梁。
(二)吴淞江支河桥梁
20世纪前,区境为农村水乡,吴淞江两岸支河上桥梁众多。仅据《真如里志》、《彭浦乡志》所载,在吴淞江北部支河上,有板桥、砖桥、石桥百余座。经过改建现成为车行桥的有桃树浦桥(香花桥)、中石桥、潘家湾桥(天助桥)等。自20世纪初起,由于市区扩展,一方面有些支河被填没,桥梁随之消失,吴淞江南部已无桥梁影踪;另一方面随着道路的辟筑,新的车行桥建造起来。至解放前夕,境内吴淞江支河上共建车行桥梁近20座。除少数属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外,多为临时性木桥,承载能力低、易损坏。
1949年后,道路不断增辟,车行桥梁也不断增建。解放前所建木质车行桥也都进行了改建。另外,有些桥梁则因河床淤积先后被废弃,或拆除改作涵洞。至90年代初,区内吴淞江支河桥梁有六七十座,其中命名道路跨河流的车行桥梁40座,都为钢筋混凝土桥梁。其宽度大体与路宽相一致,承载能力最小为10吨,最大为20吨,对沟通全区的道路交通有重要作用。
(三)立交桥
境内道路纵横,沪宁铁路、沪杭铁路、真西铁路支线穿越区境,铁路和道路平交道口达18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货运大量增加,道口受堵严重。1984年后区境内陆续兴建各种立交工程,至1990年建有大型车行立交桥3座,另有人行立交桥4座和人行地道3条。立交桥的建成,使铁路道口严重受堵现象得到缓解,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有了保障。
1、车行立交桥
(1)真北路立交桥
位于真北路与沪宁、沪杭外环线铁路交会处。主体工程为铁路4孔箱涵下立交,2孔为快车道,每孔宽8米,2孔为慢车道,每孔宽5米,均长38.4米,分别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慢车道外侧设各宽2米的人行道。配套工程包括铁路南侧人行桥1座,铁路北侧连接真南路的交通路公路桥1座。1985年2月动工建造,1986年1月建成通车。这一立交综合体的建成,使通往桃浦工业区和嘉定县及江苏省的车辆得以畅通无阻。
(2)中山北路立交桥
跨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外环线和交通路、中潭路的立体交通枢纽,主体工程由3座东西向的桥体组成。居中为中山环路高架公路桥,1993年12月建成通车。两侧为单向行驶的车行立交桥,各由3跨46.6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简支梁组成,均长139.8米,宽14.5米,引桥均长402米,宽12米。主桥部分外侧设4座梯道和宽3米的人行道,供行人翻越铁路上下。1986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该桥建成,使中山北路铁路道口和交通路车辆严重受堵现象得到缓解。
(3)岚皋路立交桥
跨沪宁、沪杭外环线铁路和交通路的车行立交桥,1987年2月开工,当年年底建成通车。主桥为3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型梁,每跨30米,引桥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板梁,21跨每跨20米,全长508.76米,车行道宽21米。主桥两侧设有南北4座梯道和宽2米的人行道,供行人翻越铁路上下。此桥建成后,中山北路经岚皋路可北连新辟通的灵石路,对减少光新路车流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人行立交桥
(1)武宁路铁路道口人行立交桥
1984年9月建造,在武宁路东侧跨沪杭铁路,为钢结构,主桥面长5.2米,宽2.8米,高6.2米。
(2)曹杨路铁路道口人行立交桥
1984年9月建造,在曹杨路西侧跨沪杭铁路,为钢结构,主桥面长9.3米,宽4.2米,高6.2米。
(3)光新路铁路道口人行立交桥
1986年12月动工,1987年1月竣工。在光新路道口东西两侧各建贝雷钢架拼装人行桥1座,东桥跨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外环线和交通路,主桥长57米,宽5.1米;西桥跨铁路,主桥长33米,宽5.1米,净高均为6.85米。
(4)武宁路东新路人行立交桥
1984年9月建造,钢结构,主桥平面呈Y型,分别跨越武宁路及东新路口,总长99.65米,宽3.5米,桥高5.2米。
武宁路东新路人行立交桥
3、铁路人行地道
(1)光新路铁路人行地道
1984年兴建,穿越沪杭铁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27米,宽3.5米,高2.6米。
(2)潘家湾铁路人行地道
原为潘家湾路沪宁、沪杭铁路道口,1989年配合建设铁路上海站,封闭道口改建为人行地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90.9米,宽7米,高2.4米。
(3)潭子湾铁路人行地道
原为潭子湾路沪宁、沪杭铁路道口,1990年9月封闭道口动工建造,1991年3月竣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30米,宽6米,高2.56米。
1990年跨吴淞江支河车行桥梁一览表
桥梁名称
所跨河流
初建年份
改建年份
桥梁结构
桥长(米)
桥宽(米)
载重(吨)
光复西路东桥
通吴淞江港汊
20年代
80年代
钢筋混凝土
15.8
18
10
光复西路西桥
通吴淞江港汊
1932年
80年代
钢筋混凝土
6.3
11
10
真南路桃浦桥
桃浦
1960年
钢筋混凝土
14.7
10.76
18
交通路杨家桥
桃浦
1926年
1988年
钢筋混凝土
28
22
20
桃浦公路南阳宅桥
桃浦
1923年
1986年
钢筋混凝土
20.5
31
20
北石路中石桥
桃浦
不详
1989年
钢筋混凝土
13.5
12.5
15
曹安路一号桥
桃浦
1960年
钢筋混凝土
23.94
17
20
杨柳青路桥
桃浦
1990年
钢筋混凝土
36.6
20
15
潘家湾桥
彭越浦
清代
1969年
钢筋混凝土
20.26
6.5
13
交通路普善桥
彭越浦
1918年
1928年
钢筋混凝土
13.3
12.5
15
中华新路平江桥
彭越浦
1924年
钢筋混凝土
19.1
12.4
10
沪太路桥
彭越浦
1920年
1988年
钢筋混凝土
24.44
30
20
王家宅桥
真如港
1946年
1979年
钢筋混凝土
12.1
4.4
10
中山北路四号桥
真如港
1930年
1960年
钢筋混凝土
17.1
28.7
18
光新路桥
真如港
1952年
1984年
钢筋混凝土
9.5
14.8
15
中宁路桥
真如港
1959年
钢筋混凝土
12
8.6
13
交通路三号桥
大场浦
1926年
1982年
钢筋混凝土
6.65
20
20
杏山路南桥
环浜
1948年
1979年
钢筋混凝土
9.5
9
10
杏山路北桥
环浜
1948年
1979年
钢筋混凝土
12
9.05
10
兰溪路东桥
环浜
1953年
1984年
钢筋混凝土
9
17
10
兰溪路西桥
环浜
1953年
1984年
钢筋混凝土
9.5
17.63
10
花溪路桥
环浜
1953年
1980年
钢筋混凝土
12
9
10
红桥
环浜
1953年
1975年
钢筋混凝土
11.32
6.5
10
枫桥
环浜
1953年
1975年
钢筋混凝土
8.8
9.8
13
桐柏路桥
环浜
1953年
1980年
钢筋混凝土
12
9
10
云岭东路桥
木渎港
1954年
钢筋混凝土
12.9
9.1
13
金沙江路一号桥
本渎港
1958年
钢筋混凝土
23.9
8.6
13
真北路三号桥
达长浜
1932年
1969年
钢筋混凝土
9
6.35
20
云岭西路桥
达长浜
1955年
1968年
钢筋混凝土
7.24
8.5
13
怒江路桥
西虬江
1988年
钢筋混凝土
42
16
20
真北路四号桥
西虬江
1932年
1969年
钢筋混凝土
15
6.5
20
金沙江路二号桥
蔡家浜
1958年
1966年
钢筋混凝土
12
8.1
18
金沙江路三号桥
陆家浜
1958年
1966年
钢筋混凝土
5.5
8.1
15
真北路五号桥
金鸡港
1932年
1969年
钢筋混凝土
8.6
6.5
20
真北路八号桥
北新浜
1932年
1968年
钢筋混凝土
8.6
6.5
20
真北路七号桥
新开河
1932年
1971年
钢筋混凝土
24.4
7.15
20
真北路新开河桥
新开河
1987年
钢筋混凝土
32
36
20
铜川路桥
新开河
1990年
钢筋混凝土
19.40
24
20
香花桥
梨园浜
不详
1988年
钢筋混凝土
7.1
4.6
8
复兴桥
梨园浜
1938年
1989年
钢筋混凝土
13
15
20
说明:表内收录连接命名道路的车行桥。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市区)苏州河(吴淞江)上的桥梁
苏州河上二十八座桥
上海一苏州河(上)
(5)上海苏州河(吴淞江)上的桥(二)
去处‖今天盘一盘苏州河上的30座桥
世上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