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歷史——松江縣志>>道路橋樑
南宋绍熙《云间志》载:“县之有城,盖不多见。华亭邑于海壖,或者因戍守备御而有之。”明代,松江成为“东南一大都会”,“郡邑之盛,甲第入云,名园错综,交衢比屋,阛阓列廛,求尺寸之旷地而不可得。”(《阅世篇》)上海开埠后,经济、文化中心向上海转移。民国时期,本县屡遭战乱,特别在日军侵华时惨遭轰炸烧掠。
一、道路
(一)松江镇道路
抗日战争前,松江镇原主要街道系用石板、条石铺面,宽约4米,长约5公里,东起明星桥,西至跨塘桥,横贯县城,古称“十里华亭”。大街南北有街巷108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铁路通车后,自马路桥向南至车站修筑了长约700米、宽约4米的泥结碎石路,煤屑铺面。民国21年(1932年)10月,筑成松汇路。
民国28年1月起,因松江镇已成废墟,伪松江县署征工拓宽东门至祭江亭的大街,筑成12~15米宽(包括人行道)的泥结碎石路,长4910米,名“中山路”。其中东门至西门路段长2020米,于民国28年1~9月拓宽为15米;西门至马路桥路段长650米,于同年6~11月拓宽为12米;马路桥至秀野桥路段长1010米,于民国30年11月~31年4月拓宽为11~12米;秀野桥至祭江亭路段长1230米,于民国31年4~10月拓宽为11~12米。
1951年北内路拓宽至10米,成为县城北出干道。1960年松汇路拓宽至7米。1957~1964年,城镇主要道路先后改建为沥青路面(中山西路于1982年改建)。1960年,在镇外围辟建乐都路和玉树路两条工业区线。1977~1984年,新建方塔路、谷阳路、人民北路、茸城路、迎宾路;改建中山东路、中山中路东段、中山西路、人民南路、永丰路。1985年起,新辟松汇西路、中山二路和西林路(松汇西路于1986年12月建成通车,其余仍在施工中)。松江镇道路形成方格网布局:中山东路、中山中路、中山西路、松汇路、松汇西路、中山二路、乐都路横贯东西,环城路、方塔路、北内路、普照路、谷阳路、人民南路、人民北路、西林路、永丰路、玉树路沟通南北。1985年末,松江镇干道和支路共13条,总长12.877公里。
1、中山东路 位于镇东部的东西干道。东起环城路,西至通波塘中桥,长1520米,宽36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2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绿化带各宽3米。1964年始改建为沥青路面(平桥至东门段未改),1981~1983年拓建成现状。
2、中山中路 位于镇中部的东西干道。东起普照路口(通波塘中桥西堍),西至秀野桥东堍,长2160米。1957年铺设沥青路面,其中东段(普照路口至谷阳路,长500米)1979~1980年拓建成36米宽;西段(谷阳路至秀野桥东堍长1660米)宽11~12米,行车道宽9~10米。
3、中山西路 位于镇西部的东西干道。东起秀野桥,西至祭江亭,长1230米,宽11~12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9~10米。
4、方塔路 位于镇东部,南北向干道。南起松汇路,北至环城路,长1060米,宽24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1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米。1980~1982年新建。
5、北内路 位于镇中偏北,南北向支路。北起北门通波塘北桥东堍,南至通波塘中桥东堍,长700米,宽10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7~9米。1961年改建为沥青路面
6、普照路 位于镇中偏南,南北向支路。北起中山中路,南至松汇路,长420米,宽8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原是3米宽的石板街(称普照寺路),民国28年拓建成8米宽的泥结碎石路,1964年改建为沥青路面。
7、谷阳路 位于镇中部,南北向干道。北起乐都路,南至松汇路,长1170米,宽20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北段(中山中路以北)建于1976~1977年,南段(中山中路以南)建于1978~1979年。建成初,一度称解放路。
8、人民南路 位于镇中偏南,南北向干道。北起中山中路,南至火车站,长750米,宽20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1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原是4米宽的泥结碎石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杭铁路通车后,时称“西车站路”,俗呼“马路”。1951年拓宽至10.5米,名“人民路”。1961年改建成沥青路面。1977年11月~1978年3月拓建成现状。1984年新建人民北路后,改称人民南路。
9、人民北路 位于镇中偏北,南北向干道。南起中山中路,北至乐都路,长772米,宽24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1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米。1983年12月施工,1984年9月底建成通车。路基是原里仁弄及其东侧民房。
10、永丰路 位于镇西北部,工业区内南北向货运道路。南起中山西路,北至乐都路,长785米,宽16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10米。1984年由泥结碎石路改建成沥青路面。原称焦化路。
11、松汇路 位于镇东南部,东西向干道。西起人民南路,东至县府路口,长1700米,宽10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7米,民国21年始建时,为5米宽的泥结三合土路面,解放后,1960年拓宽至7米,1964年改建为现状。松汇路自县府路以东属北松公路。
12、茸城路 位于镇东部,中山东路的支路。南起迎宾路,北至中山东路,长273米,宽14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1984年新建。
13、迎宾路 位于镇东部,方塔路的支路。东起东城壕,西至方塔路,长337米,宽14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1983年新建。
除以上13条道路外,尚有东外街、县府路、邱家湾、北门街、建新路、景德路、竹竿汇、长桥街、阔街、庙前路、荷叶埭、太平路、新桥街、秀水新路、斜桥路、西新桥路、缸甏行、朱家廊、工农路等宽4米左右的弹石路、碎石路、水泥路,共约8000米。
民国3年,县城始有电力路灯,当时大街上每隔1根电杆装1盏40瓦白炽灯,灯架长1米;小街上每隔2根电杆装1盏25瓦白炽灯,灯架长1米。直到1964年,除灯盏数略有增减外,无重大变化。1964年,大街灯架调长至4米,灯泡换成100瓦;小街灯泡换成60瓦。60年代末起,大街路灯逐步换成萤光灯。中山路西门至跨塘桥段路灯加装每根电杆1盏灯,小街改为每隔1根电杆装1盏灯。
1979年9月,中山路谷阳路至通波塘桥段安装新型菱型灯,路两侧均是每根电杆1盏灯(路北侧采用地下电缆线,单独立路灯杆)。1981年9月,平桥到东门段完成安装新型菱型灯和路两侧装路灯工程。1982年7月,通波塘桥至平桥也完成上述工程。
1983年8月,中山路谷阳路口安装高塔灯1座,灯泡为钠灯。1984年1月,中山路方塔路口安装高塔灯1座,灯泡为钠灯。
1981年,路灯总数为866盏,其中萤光灯292盏,普通灯574盏。1983年,路灯总数为1040盏,其中萤光灯366盏,普通灯652盏,钠灯22盏。1985年,路灯总数为1214盏,其中萤光灯525盏,普通灯646盏,钠灯43盏。有光控开关17只,时控开关3只,干式接触器34只。
(二)泗泾镇道路
泗泾大街横贯镇中,长条石板铺面,东起张泾河西岸,西至西市桥北堍,长650米,宽2.5~4米。民国26年日军入侵,大街中、东段被日机炸毁。民国29年,伪泗泾区公所令当地商民集资翻修大街,放宽街面。东段自张泾河至道院弄(现文化弄),长310米,拓宽至7.5米;西段自道院弄至西市桥,长340米,拓宽至6.3米。街面中间铺长条石板,两边侧砌砖块。1957年,维修泗泾大街,修补侧砌砖块街面701平方米。1970年,泗泾大街改建成沥青路面。东起沪松公路,西至西市桥北堍,长850米,沥青路面行车道宽6.3~7.5米,两侧水泥方块人行道各宽1.5~2米。
1980年,改建西安街,东起西市桥北堍,西至小洞泾桥,长530米,原3米宽的砖泥街改为混凝土路面,行车道宽6米,两侧水泥方块人行道各宽1.5~2米,同时更名为开江西路。原泗泾大街文化弄以东,更名为开江东路,文化弄以西为开江中路。1981年,改建开江中路(文化弄至西市桥,长340米),原沥青路面改成混凝土路面。1982~1983年,改建开江东路(沪松公路至文化弄长510米),原沥青路面改成混凝土路面。
1982年,建成江川南路,是镇西部南北向干道。北起西市桥,南至沪松公路,长153米,混凝土路面,行车道宽8米,两侧水泥方块人行道各宽2米。
1985年新建江川潞,南起西市桥,北至拖拉机路(规划建古浪路),长460米,混凝土路面行车道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是镇西部南北向的干道,1985年末已完成330米管线及路面工程,1986年仍在施工。
全镇现有通车道路5条,长1993米(包括1985年已大部建成的江川路);未经拓宽的主要街巷有6条,长2546米。
此外,全镇有巷弄32条,总长2567米。其中宽4米以上有8条,长429米;其余24条,长2138米,宽度为1.2~3.5米。
(三)农村道路
1956年前,本县农村道路都是泥路。1956年春,本县筑成第一条泥结碎石路面的拖拉机道路,自南门外至联民合作社,长1.3公里。60年代初,耕田拖拉机有所增加,各公社在兴办水利时统筹修筑少量泥土机耕道路。至1965年,本县仅有泥结碎石路面机耕道路3条,长3.9公里。大部分拖拉机易地耕田需用船只驳运。
1966年起,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格子化过程中,本县修筑了较多的泥土机耕路。1967年起,逐步将泥土路面改建为泥结碎石路面。至1978年,全县共有泥结碎石机耕道路38条,长85.85公里。
1978年后,从事运输的拖拉机增多,泥结碎石路面机耕路建设发展迅速。1979~1988年全县共修筑泥结碎石路面机耕路236条,长348.98公里。
1956~1988年本县共修筑泥结碎石路面机耕道路277条,全长434.73公里,其中普及率较高的有新桥乡(33条,52.31公里)、九亭乡(16条,29.23公里)、佘山镇(20条,29.l公里)、天马乡(11条,28.88公里)、昆冈乡(22条,26.1公里)等。
各乡机耕路的维修保养工作由各乡政府委托下属有关部门负责,经费由各乡自筹。道路维修人员大多为专职人员,基本上每公里配备1名。平时从事清扫、修补等维修工作。
二、桥梁
(一)松江镇桥梁
50年代前,松江镇河道纵横,桥梁密布。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华亭县志·城河图》所载的城内有名称的桥梁计77座,无名桥梁9座,多为有级石桥。民国15~18年(1926~1929年)间,陆续拆建城厢主要通道上石级桥梁,改为平面,以便通行车辆。民国33年《松江城厢明细图》所载的城内桥梁计62座。1949年后,松江镇河道大多被填平,桥梁被拆除。通波塘、人民河、沈泾塘等主要河道上新建或改建了“永久型”桥梁。
通波塘中桥 位于中山东路西端,跨通波塘。1958年冬,开挖通波塘延伸段,在中山路跨越通波塘处建造了木结构车行桥(单车道)。1969年初拆除老木桥,在原桥址改建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三跨桥。跨径组合12.6+18.6+12.6(米),桥宽14米(其中行车道10米)。1983年,为配合中山路拓宽工程,在桥南侧并列建桥1座。上部构造形式、跨径组合与原桥相同,新老两桥组合成一座宽30米的双体桥,毗连处设沉降缝,隐蔽在桥中线的绿化分车带(宽22米)中。两侧行车道各宽10米,人行道各宽3.9米。上部结构是预应力丁字梁与现浇微弯板组合梁,下部是钢筋混凝土桩基,圆桩式墩,桥台为柔性桩台。载荷吨级为汽20、挂100。建成于1983年10月。
通波塘南桥 位于松汇路上,跨通波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跨径组合12.6+18.6+12.6米,宽8.5米,其中行车道宽6.5米。载荷吨级为老标准汽13、挂60。1968年在原桥位拆除老木桥重建。
人民桥 位于火车站北侧,跨人民河,是火车站通至松江镇的交通咽喉。宽8.9米,其中行车道宽7米。钢筋混凝土双悬臂丁字梁桥,跨径24.05米,浆砌块石耳墙,毛石浅基础。建于1952年。1983年3月12日零时30分,桥南东侧耳墙倒塌,压死船民2人。1983年10月~1984年6月加固修建。载荷吨级为汽18、挂80。
秀野桥 位于中山西路东端,跨沈泾塘。跨径29.2米,桥宽10米,其中行车道宽7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丁字梁,梁底标高6.3米;下部结构为重型桥台。载荷吨级为汽18、挂80。原系石桥,1952年改建。
西门吊桥 跨中山中路西门口护城河。原系石桥,1952年改建。石座水泥桥宽10米,其中沥青路面行车道宽8米,两侧混凝土人行道各宽1米,跨径6.3米。载荷吨级为汽18、挂80。
新西门桥 位于松汇路上,跨新西门口护城河。水泥桥长8.5米,宽8.5米,其中行车道宽7米。民国18年穿城筑松江路时始建,民国33年改建。
钱泾桥 位于中山西路,跨钱泾港。原系石桥,民国37年改建。石座水泥桥长4.7米,宽8米,其中行车道宽7米。
花园浜桥 位于中山西路,跨花园浜。原系石桥,民国37年改建。石座水泥桥长3.5米,宽8米,其中行车道宽7米。
秀塘桥 位于秀野桥西南,跨老市河。原是大型石拱桥(与跨塘桥相似),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拱顶出现险情,1962年改建。水泥桥跨径30米,宽5米。
秀南桥 位于秀塘桥西南,跨黄祥港入口处,与秀野桥相望,秀南、秀塘、秀野合称松江“三秀桥”。原先是石桥,现存的石座水泥桥于民国35年(1946年)修建。桥长8米,宽3.5米。
年丰人寿桥 位于中山西路永丰小学对面,跨老市河。石座水泥桥长20米,宽3.5米。民国19年邑人雷瑨为庆母八十寿辰而建,现仍保持原状。
蒋泾桥 位于秀野桥东南,跨蒋泾河口。1958年由原先的木桥改建为水泥桥,宽3米,长25米。
跨塘桥 位于中山西路西端,跨古浦塘。3孔石拱桥高约8米,宽3米,长30米,青条石砌成,有桥级。桥身东侧原刻有“云间第一桥”5字,是本县现存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1949年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重修。
大仓桥 位于玉树路东侧,跨老市河。5孔石拱桥长50余米,高约8米,宽5米,有桥级,是本县现存最大的石拱桥。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因当时大桥南岸建有大型粮仓(水次西仓),故名。又称永丰桥。1949年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全镇除上述14座桥梁外,尚有宽度3米以下的小石桥和水泥桥13座:东外街的张塔桥、寿星桥、黑桥;镇北部的北门街桥;镇西部的工农路桥、横街南段的横泾浜桥;镇南部的老南门桥、大涨泾桥、造纸厂南侧的3座水泥便桥、火车站西北部的2座水泥便桥。南内路中段的望仙桥,于1979年圈入方塔园内。
松江镇外围乐都路上的通波塘北桥(阳华桥)、菜花泾桥、龙兴港桥、沈泾塘桥、钱泾港桥、玉树路上的市河桥、环城路上的东门桥、北松公路上的新东门桥和松金公路上的利农桥属公路桥梁。
(二)泗泾镇桥梁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泗泾镇上建起3座相似的大型3孔石拱桥,跨泗泾塘,把镇的南北两半部连成一体。其中的东市桥(原名普渡桥,又称东渡桥)于1956年辟筑沪松公路泗宝路段时拆除,改建成公路桥。
1958年修筑北张泾街时,拆除香花桥及其以北的2座石板小桥。同年,填平关刀河时,拆除石板小桥2座。1965年疏浚张泾河时,拆除杨家桥。至1985年,全镇有桥梁(不包括公路桥梁)计5座:
西市桥 原名武安桥,又称西渡桥。位于镇西部,跨泗泾塘。3孔拱桁架水泥桥,长65米,宽8.5米。荷载吨级为汽18、挂80。1973年6月~1974年6月由原3孔石拱桥拆除后改建。改建后又称工农桥、工农兵桥。
中市桥 原名福连桥,又称中渡桥。位于镇中部,跨泗泾塘。3孔石拱桥宽3.7米,梁底标高7.1米,长30.48米,有石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1986年再次大修。
张泾桥 位于镇东部开江东路,跨张泾河。钢筋混凝土桥梁宽8.6米,长15.7米,荷载吨级为汽18、挂80。1970年由原先的石桥改建。
小洞泾桥 位于镇西部,跨洞泾港。钢筋混凝土桥梁宽5米,长55米,1972年由原石桥改建。
北新桥 位于镇东部,跨张泾河。钢筋混凝土桥宽4米,长9米,桥两端建有混凝土踏步。1984年新建。
(三)农村桥梁
1949年前,农村架桥一般因地制宜,大多傍村或在主要通道修建。结构有石拱、石板、跳板、木桩、竹桩等;竹、木桥阔度大多不满1米,且无扶手。农村桥梁大部分为乡民筹集自建;有些系当地乡绅倡导捐施兴修;亦有由学堂、宗祠、寺庙等募捐集资修建。因此,本县解放前建成的农村桥梁很多以姓氏、庵庙命名。
1957年农村木桥
1978年农村四叉桥
 
建国初期,据不完全统计,本县有各类大小农桥约4000座。50年代起,本县农桥建设逐步纳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统一规划。因资金限制,50年代新建或翻建的农桥数量有限。60年代起,县、公社、大队三级分别投资,因地制宜、分期分批翻建、改建、选位新建了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70年代,本县农桥建设发展迅速。但某些地区发展规划缺乏稳定性,频繁地填河开河,致使少数新建农桥使用不久就被废弃,还有个别农桥甚至没有发挥作用。
本县在建国后新建的农桥基本上分为车行(机耕)桥和人行桥两种,多数为拱架平面桥,部分为砖砌结构。车行桥一般宽3.5米以上,供通行中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人行桥一般宽2米。桥身跨度最长的超过百米。
1985年,全县共有各式农桥3630座。其中,结合开挖市、县级河道新建车行桥169座,人行桥64座;乡、村级河道车行桥1550座,人行桥1486座。在上述车行桥中,有四叉桥、三叉桥18座,斜拉缆桥1座。
1985年松江县农村桥梁情况统计表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莞滨江西路沥青铺设工作正式启动
见微知著,惠阳半岛桥的小微惠民工程也显得高大上了!
[湖北]一级公路路基路面设计图192张(含排水边坡防护)
中大网校
全长231公里,明年完工!杭州这8个地方,将串起一条色彩缤纷的“生态长廊”
桥梁工程基础(桥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