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威海路歷史建築(下)【圖文】
     
威海路590弄,“海上第一名园”张园大门
上海开埠后,1872年至1878年英商格农先后向曹、徐等姓农户租得土地20余亩。1882年中国商人张叔和购得此园,命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正式对外开放于1885年,不收门票,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也是惟一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一家私家园林。1893年张叔和在园中建造了一幢高大洋房,中文名为“安垲第”。该楼分上下两层,单大厅就可容纳上千人宴客,楼之东北有望楼,为其时上海最高处,拾级登楼可览全上海之景。可惜这座楼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神秘消失。至1894年全园面积达61.52亩。1912年4月17日在张园举行欢迎了孙中山的活动,孙中山发表了重要的演说。还有照相馆、网球场、书场等游乐设施,上海张园是中国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海上第一名园”。
石库门建筑--张园
1903年张叔和将张园完全开放经营,其中设立魔术表演、游乐宫、中西式餐馆等,游人如织,一时甚至阻塞道路。由于张园的游乐中心性质,且处于上海公共租界,清政府权力不到,因此各种政治集会、演说也多在张园举行,如孙中山、黄兴、张元济、夏尘佑、郑孝胥、章炳麟、吴敬恒、蔡元培等。很多名人还在张园留影。张园约在1918年后随着新世界、大世界等新式游乐场的兴起,于1919年歇业,拍卖易主,拆除后在原址建起了一批石库门弄堂,仍叫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1号,早期大型娱乐场所--张园大客堂
在张园鼎盛时期中,许多外国事物均在此新鲜登场,如:电灯、照相、电影、热气球等,各种体育竞赛、赏花大会、展销大会、戏剧表演(包括中国最早的话剧表演),乃至市民婚丧嫁娶,无不选择张园举办,时有轰动全国的事件,比如霍元甲摆擂战外国力士等。
张园大客堂边门现社区活动室
张园大客堂被布置成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有身份有社会层次的主人家客厅,里面陈设的老家俱、旧式三角钢琴和旧摆设渲染出一股老上海殷实人家的居家氛围。里面经常会举办一些文艺沙龙活动。二楼是“张园书场”,在有故事的老房子里边品茗,边听民间传统艺人说书,有时光倒流之感。
张园大客堂全景
张园大客堂的前身是“私立光明小学”,曾在1942年到1945年间做过“树群义务夜中学”,学生经考试免费入学,老师不收一分钱的报酬,经费全部来自社会募捐。树群义务夜中学晚上不但上课,还开展革命活动,培养了大批中共地下党员。1945年底,光明小学负责人生怕“树群”的进步活动给自己惹麻烦,拒绝将校舍再借给他们,夜校只得搬去静安小学,可是1947年静安小学的负责人看到学生、老师频繁参加进步活动,也拒绝再将房屋借给他们。由于越来越多的进步学生去了解放区,学校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于是就停办了。
威海路张园41号介绍
威海路张园41号是“张家花园”体量最大的民宅,是一幢有着四层楼和前主后副格局的庞大的独立式民居。这幢楼房精致的窗户、铸铁的阳台、红色的百叶窗,显示着它的与众不同。
威海路张园41号
如今这里居住着多户人家并在原来的房屋上进行了搭建和改造。
威海路张园77号
这栋2层楼房有着类似美国国会大厦那样的中央圆屋顶。八开间的立面,楼下是中式木栏杆的宽阔外廊,二楼每个开间都是整面的窗户。现为一家房地产公司所用。
威海路张园40支弄春阳里
威海路张园48支弄祥云里
威海路张园64支弄
抬头可见“抱朴寄庐”四个篆刻大字,是由两幢三栋华洋建筑合璧的小弄堂组成。
威海路张园64支弄内景
威海路590弄69支弄4号,旧文人吴眉孙旧居
吴眉孙(1878~1961年)名清庠,别号双红豆斋主,江苏丹徒人。优贡生。参加南社、午社、冶春雅集、丽则吟杜。他藏书数万卷,颇多佳椠,加以眉批校释,一笔不苟,即寻常简札,亦绝端正。晚年寓居沪西张家花园,和冒鹤亭时相唱酬。
威海路590弄69支弄6号,旧文人邓秋枚旧居
邓秋枚(1877~1951年)名石,字秋枚,笔名野残、枚子、鸡鸣、鸡鸣风雨楼主等,广东顺德人。1901年在上海创立神州国光社。次年正月,开办《政艺通报》任主编,后停刊。1905年参与组织国学保存会,主编的《国粹学报》多刊载明末抗清志士的文章,传播反清革命思想。晚年寓居沪上张家花园。
威海路张园支弄内景
走进张园石库门区域可看到有近百年历史的双廂房开间、二层楼坡顶建筑的大石库门房屋,青砖紅瓦,黑漆大門的橫额。以前这里的住户都是老上海殷实的大户人家,主弄比一般里弄要宽阔得多,许多石库门房子不是联排式的而是一幢幢独立建造的。每幢房子都有精巧的阳台和木制的百叶窗。两幢房子之间还留有宽阔的夹弄,从而形成了主弄—支弄—小支弄的复杂格局。整修得不错,入口处有玻璃橱窗介绍张园的历史,房子旁还有牌子介绍。
威海路681号,百年老校民立中学
创办于1903年的民立中学为沪上著名的私立中学之一。1940年购置的威海路412号民立中学4号楼老校舍,伴随威海路周边的改造,民立中学于2004年9月1日迁人威海路681号新校址。殷夫在此开始他的诗歌创作和革命活动;奥运游泳冠军乐靖宜和“游泳王子”沈坚强曾在这里求学。中国科学院叶培大院士﹑香港实业家邵逸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原中纪委书记、中顾委委员李昌、著名作家周瘦鹃和郑逸梅、著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中科院院士吴建屏、原中国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魏启明、著名油画家陈丹青、东广节目主持人张培等都曾在民立工作或求学。
历任校长:
1903——1945年苏本铫、1945——1950年徐世钧、1950——1966年周之芹、1978年林杏仙、1978——1980年周成梁、1979——1982年韦正、1982——1987年汪国浩1987——1992年张孝梅、1992——1997年徐承博、1997——2001年李美珍、2002——2004年陈宇卿、2005——2007年洪增熊、2007——至今曹斌
威海路696号,曾是上海元件五厂的厂房和仓库后来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地标”之一,现装修之中。
威海路696号,装修之中的老厂房和仓库
原是上海元件五厂废弃的厂房和仓库的一部分。经过约80年的风雨尘埃,这幢英式风格的产业建筑曾吸引了艺术家们的关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聚集了将近30名艺术家,一度成为城市“当代艺术的地标”之一。2011年威海路696号纳入改造范围,艺术家们无奈地举行了一场告别演出之后,鸟兽般散去了城市其他角落。
威海路720--722号,中共上海临委书记王尧山旧居介绍
王尧山(1910—2005年)江苏溧阳人。1931年10月加入中共,曾任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党团成员、组织部长,上海“教联”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组织部长,中共华中局组织部科长,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1955年因冤案影响遭迫害,1959年被开除党籍,下放到淮海中学任副校长。“文革”中王尧山同志再遭迫害,被迫退休。1979年王尧山同志恢复党籍,后任中共上海市纪委书记,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中央纪委委员,2005年去世。
威海路720--722号,中共上海临委书记王尧山1936--1937年旧居
1936~1937年,根据中央指示在冯雪峰领导下,王尧山与林枫、沙文汉在威海路720~722号组成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王尧山担任书记,负责了解和整理上海各系统地下党的组织,为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做准备工作。
王尧山妻子赵先原上海妇联主任;王尧山的三哥林枫(原杭州市委书记、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王尧山的妹妹宋依梅,丈夫何占春(资深媒体人,长期为陈云同志提供评弹节目)。
威海路727号威海别墅
威海别墅建于1938年,该处原为一片荒地由中和银行购地兴建,占地6.14亩。混合结构,建筑面积为7800平米。小区环境也是非常不错,可以停车。北临南京西路,南靠淮海中路,交通地铁购物非常之便利。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独具老建筑的风格。
威海路870号,原爱国中学现民立中学分部
威海路870号是上海市爱国中学的前身是爱国女学,1901年蔡元培与章炳麟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决定自办女校,设于派克路(今黄河路)登贤里。胡厥文长期任学校校董。经费由英商哈同夫人罗迦陵(华人)捐助。1909年迁河南路鸿安里、海宁路天保里。1914年增设体育科。1927年改名私立爱国女子中学。1930年自建校舍于江湾尘园。1931年高中部增设师范科。1932年“一二·八”事变,校舍被毁,借法租界贝勒路志成小学上课,旋迁吕班路大陆坊。后在江湾尘园重建校舍迁回。1937年“八一三”抗战校舍再度被毁,借南阳路二大厦为校舍。1938年曾建立中共支部。1940年迁泥城桥附近福源里。章炳麟等来校兼课;黄兴、邹容、秋瑾、徐锡麟等曾以学校为革命联络点。光复会由蔡元培在校秘密组织。1940年蔡元培逝世,校图书馆称孑民图书馆以纪念。1956年改公立改爱国女子中学。1959年改爱国中学,男女兼收。1963年恢复为爱国女子中学。“文革”中改爱国中学。1980年卫星中学并入,迁现址。
威海路730号,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
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是—所一流的公立示范幼儿园,创办于1950年,前身是颇具盛名的华东保育院和市立托儿所。
威海路771号,陈炳谦旧居介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内。原址有两幢楼,一幢是被拆除的西式城堡,还有一幢中西式建筑至今还保留着。
威海路771号,陈炳谦旧居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陈炳谦,珠海前山梅溪人。1860年初出生于澳门。陈炳谦早年随兄到上海打拼,从丝茶进出口贸易做起,到五大洋商洋行之一的“祥茂洋行”(其他四家为沙逊、旗昌、怡和、太古)任华籍高级买办。经30多年打拼,陈炳谦成功迈进沪上巨富行列,历任广东旅沪同乡组织——广肇公所的董事、粤侨商业联合会会长,后来又担任闸北商会会长。1938年7月在澳门去世,终年78岁。宋子文、吴铁成、杜月笙、冯炳南等是治丧委成员,宋子文题“典型犹在”,杜月笙题“蓬岛归真”,李宗仁将军题“潜德幽光”。
威海路771号,陈炳谦旧居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陈炳谦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任“祥茂”洋行的华籍高级买办,在华经营综合性贸易。上海滩有块祥茂肥皂,是他洋行经营的业务之一。
威海路910弄林村
威海路910弄的林邨,纵横布局规整,属于新式里弄,联排建筑。 “林邨”最大的谈资是姚篷子,他在文革前是上师院中文系的代课教师,文学家、翻译家、诗人。其父是清末举人,儿子是“四人帮”之一,姚文元。
姚蓬子是典型的“摇头风扇”:从1931年加入左联,当上党组宣传部长,到被捕后在《中央日报》上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抗战期间在重庆和老舍、赵铭彝等创刊《文坛小报》;1955年又因卷入潘汉年、杨帆反党小集团案而被捕。一直到1969年去世前几年,才短暂的“父凭子贵”了一把。
威海路910弄的林邨,弄堂走到底,有一个极具特色的烟囱,做得很有艺术性,非常少见,它是旁边展览中心的食堂烟囱。
叶永烈在《姚文元传》中,曾记录了发生在林邨的一段往事:
  文革中的农历正月初一,一辆乌亮的小轿车停在林村弄堂口。从车上下来的“首长”,一身崭新的军装。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在邻居们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走向老家。哦,儿子姚文元来向老子姚蓬子拜年来了! 向来邋遢的姚蓬子,一身笔挺呢中山装,胸前自然不忘戴那闪闪发亮的金像章,在家门口恭候儿子一家的光临。姚蓬子哈哈大笑着。虽然儿子进屋之后,随即关上了大门,那笑声还透过门缝,在外面回荡着。另外姚文元在文革中多次骑着自行车在夜间来到林邨,求教于父亲姚蓬子。姚蓬子正闲得无聊,自然尽力为儿子翻查海瑞资料――虽然开初姚蓬子曾数落过儿子“海瑞有啥批头”,但听儿子透露了此事的“来头”之后,姚蓬子立即“急转弯”了。
威海路910弄林邨20号,原上海儿童图书馆现民居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1941年7月,应永玉发起,中华慈幼会等支持而创办上海儿童图书馆,馆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大华书场。1943年迁威海卫路(今威海路)910弄20号3层双开间楼房1幢,为上海儿童图书馆总馆。1952年10月市文化局接办,改名上海市儿童图书馆。1953年2月迁北京西路1647号,改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1958年4月迁南京西路962号。1959年一度下放新成区。1960年11月并入上海图书馆。1968年10月~1970年7月停止开放。1987年1月恢复独立建制。馆名为宋庆龄于1980年6月题。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威海路第三小学创办人
荡荡马路 ‖ 158岁的新闸路,藏着上海人记忆深处的惦念!
大隐于市!又一栋上海滩传奇老洋房,今天起免费对外开放!
百年沧桑
上海旧影录:私立民立中学校
虹桥路1168弄美华邨9号陈纳德旧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