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上海影集(二)——十六鋪【49P】
西方人说,是他们把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大都市。此言差矣!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以后,上海十六铺已是中国乃至东亚的最大码头。换言之,十六铺在上海开埠前,已经是东方大埠。旧上海县把老城厢内外的街市商业地带规划为“头铺”。再往东,即大东门一带是“十五铺”。出东门,至黄浦,北起小东门大街,南到董家渡大街,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六铺”。十六铺的范围要比头铺大出十几倍。图为:十六铺地处东门城外,丹凤楼下千帆竞发。
清乾隆年间,上海恢复了航海运输,作为“南吴北县”、“江海通津”的胜景又重现于东门之外,丹凤楼下。图(左起):大沙船超过500吨;沙船平底、高樯;小沙船可行于江河。
乾隆年间,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清政府在小东门外东北面向黄浦的地方设立江海大关(在今新开河南路东首近浦滩处,当时该条路称海关大街),专司入口船舶管理、对外及征收关税等事。1846年,随着对外贸易的激增,上海道宫慕久在北门外东北一处称做“头坎”的地方(其位置在今苏州河乍浦路南端偏东面浦处)建造了一座海关,称“江海北关”,又称“新关”或“洋关”,专征外商进出口税收。而小东门外的原江海大关就称“南关”和“老关”。1860年,“老关”在太平军围攻上海时毁于战火。1857年,上海道在今汉口路外造了一座大门外立有两根高大旗杆古庙式关署,仍额“江海北关”。1891年,这座古庙式的关署呈现衰颓破败、摇摇欲倒象,于是由道台聂缉椝与海关的外籍税务司禀准大宪,拨款兴修,于1893年冬建成一座西式的海关署。到了1925年(民国十四年),关署已显狭窄,不敷应用,于是以二百万两的预算设计重建,当年十二月奠基,1927年(民国十六年)12月19日正式落成。这就是位于汉口路外滩,闻名中外矗立至今的那座上海海关大楼。
从广州来的“广船”,装的是大大小小的“西洋”货,有安南、暹罗的木材和珍奇动物,波斯的香料,西欧的钟表器物等;福建来的“闽船”装的是“南洋”货,如台湾、爪哇、马六甲的糖、燕窝,还装有海参、桐油、银元等;从宁波来的“宁船”装的是“东洋”货,主要是日本关西、九州的铜及铜器等;天津来的“卫船”装有山东、满洲、高丽出产的大豆、油饼、食油和杂粮等。东西南北货,源源不断运往十六铺。早期的鸦片贸易多由广、闽帮船民从事(如图)。
广、闽船比较高大,吃水较深,适宜于在东海、南海等深水海域航行。而上海地区的沙船,船底平坦,吃水浅,适宜于在黄海、渤海等滩涂沿海浅水海面航行。南船不能直接北上,需在上海中转换行沙船再北上。所以,当年的十六铺成为中国沿海运输的枢纽,成为贸易中心。上海地区沙船北上的历史,早在元代就开始了。故,沙船业的兴起,是后来上海港赖以发展成国际大港之基础。图为高樯林立的十六铺港口。
1843年,上海向西方列强开放通商,十六铺港虽经发展,但终被现代化的上海港所湮没。图:沙船边出现了西洋汽轮船。
当年的十六铺,“商民刁滑”,“市井繁剧”,号称“难治”。当宁波、南京、福建、广东等地,以及松江府各县的商人纷纷涌入上海之后,十六铺码头的社会环境变得复杂起来,尤其在开埠之后。
开埠后,各地商人除各有专营外,还有其他“营生”。如,潮州人卖鸦片,福州人引进花会赌博,苏州人搬来妓院。公开的烟、赌、娼外,还有地下青、洪帮会。图为大量船民来上海谋生。
据郭士立(英国传教士)记载,开埠前夕两位英国人曾躲在吴淞口芦苇丛中观察了整整一个星期,他们发现,“在七天之内,共有四百艘大小不同,载重自一百吨至四百吨的帆船经过吴淞驶往上海。”据此统计,若按平均载货量来算,仅春秋两季经吴淞口的海船载货就有250万吨以上。加上经吴淞江到达十六铺的长江及内河船,十六铺的运输量超过500万吨。可见,当年郭士立在《中国沿海三次航海日志》中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一说不是凭空捏造的,列强对如此良港早已垂涎三尺。
以港兴市,十六铺码头与街市联为一体。东门外,沿黄浦江,有“会馆”、“竹行”等众多码头,从城北一直到城南。码头的西面,至城墙下,按行业排列为一条条专业街市。如,内、外篾竹街,专营竹木器;豆市街,专做米豆杂粮;花衣街,做棉布、棉花生意。此外,还有洋行街,做的是广货、南货生意;咸瓜街,后来专营桐油、药材等。冲出“围城”的上海商业,在十六铺地区形成繁华景象。当时有“一城烟火半东南”之咏,更具“话商言商在东南十六铺“之势。图为小东门附近街市。
十六铺是万商云集、五方杂处的地方。各地商人都操持不同的生意。山东人做杂粮、茧生意;徽州人做竹、茶、墨、纸;江西人做瓷、布、药;无锡人做铁工、棉织、丝织;绍兴人做酒和钱庄;杭州人做绸缎;宁波人则做煤、鱼、药等;福建人做米、糖、木、漆器和烟土;广东人做烟、杂货、买办等。图为皮货商人。
大量的苏北人、宁波人在十六铺码头登岸,他们各自寻找机会,讨一份生活,从而立足上海滩。不少苏北籍船民无法进入城市生活,全家横舟江面。从片中小女孩的迷惘眼神可见底层市民生活之艰辛。
大量来自江浙一带船民蜂拥而入十六铺码头。男人们大多登岸去做劳工,如搬运等;女人们则以船为家,守在江边,操持家务。片中黄浦江边的“洗衣女”,全无古诗意境,只有心酸!
南北货行业有海味、北货、桂圆檀香批发业和南货零售业。19世纪50年代末,海味业与糖业分离。19世纪90年代中期,新开河一带海味商号聚商成市。图为十六铺北端的新开河一带街景。
鸦片战争前,浦西境内沿已建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10余座砖石结构踏步式台阶码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江滩出现了为驳船、洋帆船(习称夹板船)装卸货物的木质结构浮码头。同治五年(1866年)又出现了木质结构固定码头。20世纪初叶,十六铺附近的大码头(今复兴东路轮渡口)等处江滩初次出现了供“洋船”(即轮船)专用的钢质浮码头、固定码头。民国4~7年(1915~1918年)间,南市公共码头改建,自大码头起,迤南经洞庭山码头、保泰码头、万聚码头、久大码头、新码头、生义码头、竹行码头、王家码头、万裕码头、公义码头,至永顺码头止,全部向江内放宽约7~10米,填高后砌成混凝土驳岸。图为王家码头。
1904年,南通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在租界找不到码头,就在十六铺创办大达轮步公司。这是中国首家民办轮船公司。航行上海至南通航线,因无客轮专用码头,经呈清廷批准建造大达码头。当年大达轮埠码头即四号码头。以后虞洽卿的宁绍轮船公司修建了一号码头,三北轮船公司修建了二、三号码头,达兴公司修建了五号码头,平安公司修建了六号码头,约记柴炭行修建了七号码头。在业务上大达公司最为发达,因此这七座码头统称大达码头。1931年后曾将码头作为公用码头收归市营。图为1930年大达码头。
1904年,南通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在租界找不到码头,就在十六铺创办大达轮步公司。图为1930年大达码头。
1908年7月,在张謇创办大达轮步公司之后,宁波商人虞洽卿紧随其后也在十六铺创办了宁绍轮船公司。两位实业家,都为家乡谋福利,极大方便了南通、宁波与上海的交通。图为1928年的宁波码头装运货场景。
从1947年十六铺大小48座码头的分类看出:招商局可停泊江轮的铁面铁壳结构码头11个;木材业的专用码头有怡丰木行码头、开泰木行码头、震昌锯木公司码头等;豆米业的专业码头有三泰码头、粮食部第四仓库码头等;再除开市公用局管理的清运垃圾及其他杂物等19座,便就是停泊水果船的水果业码头、装卸陶器的义大陶器行码头、运输鲜猪的猪行码头、运输柴草的稻草码头、运输棺木的同仁辅善堂码头等。片中是一散装码头,岸边停着几辆马车,像是清运租界垃圾的车辆。
片中的板车是当年在码头上常见的搬运车辆,搬运工人正在装货。装货也要讲窍门,一人站在板车上是为了起平衡作用。拉板车上桥是最费力的,尤其是上陡坡桥时,非前拉后推不可。
坐落在新开河以南的金永盛、金益盛、金利源、金方东等码头合并统称为金利源码头,又名招商局南栈。它由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始建于1862年,1877年归轮船招商局经营。1884年,招商局在金利源码头上新建1座油栈码头以装卸桶装煤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美国卫利韩公司管理,并更名为罗斯福码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日军接管,改名为江西码头,由中华轮船公司经营。建国后,招商局由市军管会航运处接管后改组为上海人民轮船公司,码头正式命名为十六铺码头。1977年,属上海(内河)客运总站。1980~1984年改客运码头,码头总延长605米,有钢质趸船连成一体的6个泊位,前沿水深5米,靠泊能力均为3000吨级。1991年,属客运服务总公司。
二十世纪初,惟一经营国际航线的中资公司是轮船招商局,码头就设在十六铺一带的法租界外滩。十六铺是中国轮船业的大本营,内河及长江客货运输,集中于此。图为停泊在十六铺的英国军舰。
十六铺是上海青帮的发源之地。祖籍余姚生于苏州的南市帮会头领黄金荣,凭其与地方官吏和法租界的关系,掌控了十六铺地区的“三十六股党”。图为洋商与帮会联合押运鸦片。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上海先后出现了十几所善堂善会,其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当为同仁辅元堂。清嘉庆五年(1800年),上海知县汤焘及邑绅朱文煜、徐思德等人集资购地,在上海城北设义冢,嘉庆九年发动商界捐款,购城内乔家栅房屋,建立了当时上海最大的善堂,名曰同仁堂。主要行赡老、恤寡、施衣、施棺、掩埋等善举,并设有义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邑人梅益奎等人募款设立赊棺栈,还开展施药等活动。辅元堂成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比同仁堂晚一些。为了避免与同仁堂所从事的业务相互重复,辅元堂主要开展医疗救助,为此专门在每年疾病流行较多的夏秋两季开设了施医局。咸丰五年(1855年),同仁堂与辅元堂合并,称同仁辅元堂,地址在今药局弄95号。合并后的同仁辅元堂成为晚清上海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慈善机构。辅元堂还在十六铺设立专运棺材的码头。
清末,海关放行权实际上掌控在洋人手中,大量鸦片以“洋药”名义堂而皇之流入中国。图为一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江海关税务司的“运载洋药凭单”(纳税后的取货单)。
帮会控制的是地下黑社会,而同乡、同业会馆则是维持行业(社会)秩序的权威机构。旧时代上海的同乡、同业公会,是处于政府和民间之间,充当中间管理职能的组织。老城厢内外的豫园、十六铺是同乡、同业会馆的发源地。十六铺地带,在董家渡附近有“会馆街”、“会馆后弄”。上海现存最早的会馆是商船会馆(图),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表明上海城市发展的最早动力,确实是本地的沙船业。
图为钱业公会会所。
图为银楼业同业公会关帝庙。
图为粤商汕头旅沪同乡会馆。
开埠前后,广东人经营“洋货”,后期洋商自设洋行,专营欧美商品,称为“西洋百货”。图为专营洋货的洋行。
英美烟草公司老刀牌香烟广告。片中用头戴礼帽,身着长衫,踮着脚,双手指着香烟和铭牌的国人做代言:“购买时务请察明确系刀牌香烟,其英字即刀牌,威尔司厂,英美烟草公司专售。”
图为一组洋货。自上而下:1、进口牙粉盒(盒盖上有英女王像);2、555香烟盒,至今还有许多中国烟民喜好这个牌子的香烟;3、英国伦敦制洋蜡烛;4、英国机制棉纱线团。
      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列强在黄浦江取得了各自的泊位,借口以武力保护租界和侨民安全。图为外国驱逐舰停泊黄浦江上。
图为俄国军舰停泊黄浦江上。
俄国巡洋舰“阿斯科”号停泊在黄浦江上。
“一·二八”战前占领黄浦江面的日本军舰。
停泊在黄浦江上大吨位英国巡洋舰(1930年)。
过去,码头最苦的就是扛大包的工人。看到这张老照片,仿佛耳边响起了那嘹亮的号子声:“哟嘞,哟嘞,扛大包,抬水棒……”图为十六铺码头工人正在装运粮食。
洋人的侵入,各种洋货随之而来,同时西方的消费、娱乐方式正日益改变国人的生活。图为西洋轮卸下的葡萄酒。
上海的大都市氛围,致使环球邮轮纷至沓来。图为1930年12月15日,日本邮轮“长崎丸”抵达上海。
英国邮轮在江面上发生事故
1885年,日本邮船公司在扬子江路(今黄浦路)开张,见图右侧江边带圆顶的建筑。此楼现已不存。图为黄浦江边停泊的外国邮轮。
三十年代来沪的德国邮轮。
1930年轮船招商局在英国制造的豪华邮轮“海气”号。
上海的大都市氛围,致使环球邮轮纷至沓来。图1、1872年招商局建造的“江裕轮”;2、1936年4月10日加拿大3万吨级豪华邮轮“福朗万民”号抵沪;3、外虹桥码头为江上邮轮服务的消防、补给船只。
十六铺是中国轮船业的大本营,内河及长江客货运输大多集中于此。这些轮船公司、码头,除了招商局是大公司外,其他都是中小型的。图为十六铺一带码头地图局部。
十六铺的同乡、同行会馆相当于西方的行会组织,是中国的“基尔特”。在上海,会馆公所董事们做的事情远比县官多,他们在同乡、同行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图为开埠前后上海主要会馆公所。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4)
北外滩见证了上海老码头的辉煌历史
老上海的痕迹(二,老城厢第一条新式马路——外马路)
申江“火轮船”的变迁
【老上海痕迹】谁说“十六铺”只有十六家店铺(作者:蔡康安)
除了“十六铺”,上海有其他铺号码头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