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歷史文化古跡——貴州遵義海龍屯(二)【圖文】
 
    唐末,播州为南诏所陷,僖宗干符三年((876),杨端应募入播。“杨端,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遂为其郡望族。后寓家京兆。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僖宗干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端)上疏请行,上慰而遣之……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寻纳款结盟而退。唐祚移于后梁,端感愤发疾,卒。子孙遂家于播”(明宋濂《杨氏家传》)。直至明万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发,于次年攻破海龙屯,平定播州。万历二十九年,播州“改土归流”,以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二府,一隶四川,一属贵州。从此,杨氏退出播州的历史舞台。

    自唐末至明末,从杨端到杨应龙,传27代30人,杨氏统领播州达725年,名为外臣,实为一独立政权。
随着时间推移,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加之末代土司杨应龙的种种不端,杨氏遂成为明朝廷翦伯灭对象,一场惨烈的旷日持久的血战在海龙屯上演。清魏源《圣武记》中称:“明代播州、蔺州、水西、麓川皆勤大军数十万,殚天下力而后产平之。”这四次大的战争,尤以“平播之役”最为典型。
 

    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总督李化龙率八路大军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就此展开。屯外,20馀万官军筑起长围,轮番攻占,昼夜不息;屯内,数万军民背水一战。据研究,一批俘虏的日本炮兵及日本火炮也参与了平播之役;而播军只有标枪、弩箭、滚木、檑石等武器;明军在武器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火器的使用也成为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保障。六月六日,明军攻破海龙屯,杨应龙自缢,杨氏对播州的统治随之灰飞烟灭。平播之役自二月二日出兵至六月六日结束,历时114天,双方共投入兵力达数十万之众,生擒播军1124人,斩首22687颗,虏获家属5539人,招降播民126211人,夺取马牛767头,明军大获全胜。
播州被“改土归流”,对中国西南政治版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快了明代国家化的历史进程。
 

    海龙屯是山地建筑的杰出典范,蕴藏着深邃的军事防御理念,它至今完整而真实地保存着明末废弃时的格局。
海龙屯因山取势,建于陡绝的险峰之上,《明史·李化龙传》称其“于诸险中为最”。它由外围的防御性工事如城墙、关隘、望台,以及城内的新、老王宫、“水牢”、“金银库”、军营、校场坝等组成,是集防御性工事和“宫殿”于一体的中世纪土司城堡。遗址南北侧临渊而立的5000米城墙保存完整,其内侧的16处望台遗址、环屯马道等尚有迹可循。东西两侧的飞虎、飞龙、朝天、飞凤、后关、西关、万安诸关隘尚存雄伟之势。城内建筑已毁于万历年间的战火,但基础尚在。其石质基础或裸露地表,或掩于土下,格局清晰。
 

    以海龙屯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纵深防御的特点。整个防御体系由16关2城3堡构成3条防线,每个独立的关以及城堡都控扼周围一定的空间,3条防线由外围到中心构成了层层耗歼,逐次阻敌,长达60馀公里的纵深防御阵地:一线由娄山关、三渡关、上渡关、老君关、乌江关、河渡关、黄滩关、崖门关、落蒙关等组成打击敌人的警戒阵地,迫使敌人提前展开攻击队形;二线由养马城、养鸡城、海云屯、龙爪屯等组成中间拦阻阵地,使敌人炮火难以直接抵达核心阵地;三线是由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太平关以及万安关、城墙等设施构成的海龙囤核心阵地,是主力决战阵地,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为规范屯内管理,杨应龙曾于万历年间勒石警示,《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碑遗留至今,铭文对上下海龙屯作了严格的规定,从中可知屯内管理机构(总管厅)、常驻人口(竟有住囤医生)及主要来往人员(运送口粮邦户、工匠)等,信息十分丰富,是今日探知屯内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
 

    海龙囤的第一道关隘,南面是铜柱关,北面是铁柱关,两关间连接着长400米的高大城墙,这里既是守囤的前沿阵地,也是当时物资的转运站、骡马栈和军营。
 

    天梯和飞虎关:在山的胸部有一道雄关横立,那是最著名的飞虎关。关下是巨大的三十六步石梯,又称“天梯”。整个天梯建在陡峭的山梁上,是上下必经的唯一通道。飞虎关是海龙囤的第二层险关。在天梯与飞虎关之间有一深壕,原有吊桥早已不存,为方便游人现架上了木梯,飞虎关的特色是,从城门宽大的通道到城楼,都是在一道绝壁上整体开凿出来的,成为根本无法逾越的天堑。
 

    飞龙关建在囤的肩部,扼守一道狭窄的山梁,“飞龙关”几个大字是杨应龙亲笔题写。关为三开间,顶上有三座大拱,两道月亮门,前后都有巨大的城门,是上山门户。飞龙关的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杀人沟”。此沟长1000米,深350米,将海龙囤与其它大山天然隔绝,是真正的百丈深渊,杨应龙杀的人和平播战争中被杀死的人,都丢进了这条沟里,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沟中发现确实散布着累累骸骨,令人毛骨悚然。
 

    朝天关是海龙囤上最壮观的一组石构建筑群,保存相关完好,石城墙高达14米,为进囤的咽喉要冲,与此相连的城墙另一端制高点,是规模很大的飞凤关遗址,从未被毁完的残壁石门可看出,这座阶梯式瓮城是封闭的独立城堡,应为屯前军事指挥中心。
    囤中部的杨氏“老王宫、“新王宫”建筑群遗址,是典型的中轴式建筑,共有三重踏道,五层平台,另外还有“后宫”建筑群遗址和可供几千人用水的古井。这里的石台、柱础、石梁、墙基加工精细。囤的中后部,还有“点将台”、校场坝、兵营遗址。
 

    囤上现有一个叫“海潮寺”的小庙宇,这是遵义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大批战死者的亡魂,以佛镇山,于1601年在平播战争烧毁的废墟上所建。
 

    囤后关防:海龙囤的后方还有范围较大、层层套叠的城墙、关隘、了望台、火药池等建筑,构成后防军事壁垒。在三级台地上,围筑了土城、月城、万安关。土城除城门用石砌外,绵延在山脊上的城墙是用泥土夯筑,明军最后也是从土城上打胜了关键的一仗。月城(现称西关)也是一座瓮城,镇守着深壑。万安关是囤后最重要的大城,城墙高8米,长150米,建在险陡沟谷边缘线上,面对高山峡谷,格外壮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介 | 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
海龙屯--藏于大山中的古代军事城堡
[黄石文坛]王春娟的散文《海龙屯之殇》
一条密道点燃海龙屯毁灭之焰,传了29世的播州杨氏土司灰飞烟灭
经历700年沧桑,至今仍保留漫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它是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环黔第七站​:行在遵义,从海龙屯到捞沙巷,再到遵义会议旧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