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__论文《北魏皇家元氏墓志书法散论》_齐放书法_新浪博客


 


         北魏皇家元氏墓志书法散论

 

齐 放

 

   五千年华夏文明,蕴育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国书法,上迄先秦两汉,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传至近现代,形成了庞大璀璨的艺术宝藏,墓志书法就是闪耀其中的明珠。它特色明显,渊流广泛,存量宏富,价值高昂,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魏碑里的墓志书法,特别是北魏皇家元氏墓志书法,更是难得之艺术瑰宝。

   魏碑,也称北碑、魏体等,主要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所遗存的碑刻书法。北朝碑刻统称北碑,因为北魏成就最高,有代表性,所以被称作魏碑。当然,这个概念还可以把北齐、北周、东西魏等北朝的石刻书法作品包括进来,甚至还能圈进东晋、宋齐梁陈碑刻上的某些字体,是这一历史时期书体之总称。魏碑分为摩崖刻石、造像题记、石经石阙、庙堂碑碣、砖刻塔铭、墓志等门类,其中元氏墓志题材充盈,书刻精美,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

   我国历史上盛行土葬。祖先崇拜,慎终追远、“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1,形成了牢固的道德观念。墓志则是生者给予亡灵最后的悼念、抚慰、论定和旌表。墓志形制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以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而元氏墓志处于皇家最高形制,极尽奢华,书法水平高超,成了魏碑墓志的极品。

   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政权,初称“代”,后称“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又南迁都城于古都洛阳,大规模推行激进彻底的鲜卑汉化政策。接受汉人同化,改汉姓、着汉服、讲汉话、习汉文、行汉制,胡汉文化逐步融合。率先改“拓跋氏”为“元氏”,作为北魏皇家姓氏,成了国姓。同时下诏,凡“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2,都是城市户口,“死葬河南,不得还北”2,专设陵区,规定“迁洛之人,自兹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2。

   太和廿三年四月,孝文驾崩,葬于洛阳邙山长陵,从此以长陵为基准,辐射四围,皇门望族、显贵勋亲纷纷效法,聚族窆穴,拱围附葬,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元魏皇陵聚葬区。由于禁碑,代之以墓志,于是,墓志随葬之风就沿袭汉代埋幽之习,“埋铭”3地下,一埋逾千载,致使大量书法珍品保全至今。

   元氏墓志作为帝胄权贵专利,数量庞大,刊刻考究,超越前代。墓志形制完备,下为志底,上为盝盖,盖镌名号,底刻志文,摞在一起称作“一合”。志文分成“志”与“铭”两部分,合称墓志铭。“文”在前,用散文记述墓主名讳、籍贯、职级、世系爵里、德行学艺、功业政绩,以及卒时葬地等等,浓缩成个人历史小档案。“铭”在后,韵文概括志意,褒其品行,扬其功德,伤其无奈,悼其垂永云云。“妄(佞)言伤正,华辞损实”4,极尽谀墓之词。元氏墓志蔚为壮观,妙品联篇,刀笔精准,构思机巧,技艺高超,完全处于创作最佳状态,处处飚显皇家气派,足以令人望志兴叹。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谈及魏碑,可能就是凌厉森严、剑拔弩张单一形象,象电脑里的魏体字。中规中矩,刻板精细,有严整程式,便以为那是典型正宗,甚至是唯一规范的魏碑,其实不然。魏碑是时代产物,是汉隶到唐楷间过渡阶段的书体,也可能就是唐楷的雏形或者先驱。它上下延续数百年,期间政局动荡,政权交替,社会嬗变,风尚兴废,时时事事处处影响书风变迁。书手们竞相发挥,人手一面,千姿百态,“和而不同”5,没多少规矩可循。康有为说过:“凡魏碑随取一家,皆是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渟蓄,蕴于其中。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6。魏碑字体风格多变,成长环境宽松,西北民族风剽悍强劲,融入中原文化,没有过多清规戒律,始终处于变换鼎新之中。尽管当下书家对碑版墓志了如指掌,大致的发展分期可以勘定,但是,到底哪种风格样式属于纯粹魏碑典型,恐怕谁也难以划分。

   如果以元氏墓志为例,主要依据风格变化、作品精致程度,元氏墓志的演进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开始,到宣武帝元恪正始五年(508)为界,属于早期。主流风格是“斜划紧结”,“方峻雄强”,刀凿痕明显,烟火气浓厚。意态凌厉,率直生动,粗放而不荒蛮,拙朴而少板滞,传递生机和天趣。中期从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508)到孝明帝元诩神龟三年(520)。开始化奇崛为妍美,变雄强为洒脱。方整劲健,俊朗雅致,主题格调产生了明显变化,出土数量也在增多。从孝明帝元诩正光元年(520)开始,到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终止,是为晚期。朔北风骨兼融江南气息,平正宽厚,端肃醇美,清劲而华茂,秀整而俏逸,有典雅古风,精良程度到了极致,人情味足矣。

   北魏享国149年,是北朝中历时最长、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由于孝文帝以及继位者全面推行汉化“改制”政策,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兴盛,墓志文化尤其皇家元氏墓志书法得到了空前繁荣。马背民族的淳朴豪健、剽悍泼辣特质,被中原汉文化潜移默化,逐渐退去“乱头粗服”7、“不衫不履”8的毡裘气,冲淡了“具龙威虎震之规”9的色彩和标签,尽管难免某些方峻挺拔、雄强角出之戾气,却足以令人信服,感觉到书风在全方位递变。

   早期邙山书风,当与造像题记意态相仿,仍然单一。元魏人气盛,书法自然神采飞扬,锐不可挡固然情理之中。无拘无束的浪漫情怀,没遮没拦的激情抒发,充分倾泻书写之快感。只是,光有阳刚涌动,稚拙生辣,一旦感性意味凸显过头,理性成分自然销减许多。大部分墓志保留了几分“平城时期”的遗脉,仍然呈现高亢激越之旧象。方折露锋居多,锐笔斜势屡见。点作三角互列,横呈右斜上扬,长撇下擫,捺出波磔,竖笔纵悬,少见迟涩。转折处外方内圆,勾提时长钩大挑。体态散漫,长枪大戟,气格爽健,鲜活地表达了北方人的粗犷天性,典型作品首推太和廿年的《元桢墓志》。《元桢》字形横展,挺拔开张,体势欹侧,峭劲大方。率性间直抒胸臆,无所顾忌,引领早期魏碑式样。这种书体风靡当时主流社会,并且现今依然时兴,受到流行书风的眷爱与模仿。此外,太和廿二年的《元偃》、太和廿三年的《元简》、景明元年的《元定》、景明二年的《元羽》、正始二年的《元始和》、正始三年的《元思》、正始四年的《元绪》等等,都是早期元氏墓志代表作品。

   自从孝文汉化全面“改制”以后,自上而下开始推行崇尚南朝书风运动,秀妍朗健的魏晋二王书韵悄然间浸淫胡风,峻拔爽劲的北朝书体转向于华美雅正。弃古趋新,舍质求文,营造时尚熏染。旧体古法被新潮主流取代,风格趋于多样化,演变蔚为大观。魏碑书法“洛阳时期”便应运而生,元氏墓志中后期也随机来临。

   元氏墓志“洛阳时期”的观念转换,体现于多个层面。首先,规定墓志必须加盖,固定为正方形,有了新的款式。包装精美,优质高档,审美取向落实在典雅方正上。其次,已经成熟的魏楷得到官方认可和推广,被确定为标准字,好比颁发专利证书,几乎成了墓志专用书体,称作“洛阳体”,风格从早期古拙严峻转化为圆融流美。再者,按界格书写,规矩多了,不再一味欹侧随意“出格”,庄重严谨,书刻精致,对于逝者之崇祀和孝亲之表达,越发虔诚和隆重。

   中后期墓志“洛阳体”蔚然成风,南北朝之间渐次接轨,舒缓平正一路成了主流。书风从险峻凌厉向雍容典雅过渡,不乏细劲圆浑、疏朗平静、醇厚含蓄姿致呈现,奇伟与遒劲深藏于内而不浮显于外。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开始注重笔画的就让、结体的均衡、谋篇布局的谐和。方圆并用笔法体现质文观念转换,从“以质为主”10,由质趋文,到“文质并重”10,虽然中规中矩,却不致局促呆滞。畅达空灵的章法,赋予了顾盼提携之相,冲淡了松懈阻塞之局。真情实露,既反映生活之本真,更有自觉意识之传递。摄入隶章笔意,蕴涵古雅厚重,预留了想象和抒发的自在空间。

   优秀的中期元氏墓志有:永平元年的《元勰》、《元详》、永平五年的《元诠》、延昌二年的《元显儁》、延昌三年的《元珍》、熙平二年的《元怀》、神龟二年的《元晖》、《文昭皇太后》等等。其中《元诠》灵气古雅,超脱洒然,动态中留得静穆,笔简意赅。《元怀墓志》端庄疏朗,匀称瘦劲,宽博流美,秀润挺峭,渐脱北体犷悍,添加魏晋典雅,近似唐楷丰标,贴近南朝书风。

 晚期精品包括:正光元年的《元贿》、正光四年的《元倪》、《高猛》、《元引》、孝昌元年的《元怿》、《元瑛》、建义元年的《元略》、太昌元年的《元顼》、永安二年的《元恩》等等。《元倪墓志》点画流畅,行笔洒脱,妩媚婉约,古雅秀逸,由原始北碑过渡而来,是“邙山体”成熟的标志。

   魏晋以降,以二王为代表的儒家正宗书风笼罩书坛,帖学盛行,历代风靡,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早已深入人心。魏碑则一直冷寂边缘寥落寡闻,尤其墓志书法,恰似其被窆黄泉之下,置于尘封状态,绝少世人问津。对于魏碑之注目,先有颜之推“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11之贬斥,后有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之鼓吹,缘起自乾嘉金石考据,更借助于清末碑学之兴起。经过包世臣、刘熙载、梁启超等人大力提倡,邓石如、伊秉绶、钱泳、赵之谦、张裕钊、陶祖望、李瑞清等人身体力行临池见功,开时代之先,振馆阁之靡,给清季绵软无力、颓唐不振的书风注入了新鲜活力。   

   最突出的鼓吹家莫过于康有为了,南海先生摇旗呐喊,极力扬碑抑帖,甚而谴击帖学。不论间或个人偏执趣味存在与否,或许标新立异,毕竟出于应诊时弊病笃之亟需,振聋发聩,顺迎了时代大潮。康氏每每发出过激言辞,“尊碑、备魏、取隋、卑唐”6,不乏偏颇之举。更有“北碑十美”定论闻世:“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6”,或嫌有意夸张,但毕竟夸到了点子上,作出了靠谱之评价。

   然而,有清一代碑学倡导者,其魏碑理论体系仅仅着眼于摩崖、造像和碑碣,碑刻只限于《始平公》、《张黑女》、《张猛龙》、《董美人》、《孙秋生》等名作,并未包括元氏墓志。皆因后者康氏之际尚未大量出土,被排除于视野之外。可以想象,假设,当百余方中后期皇家元氏墓志一并现世摆放眼前的话,南海先生又该作何感慨?作何评价?恐怕远非“十美”所能概括得了吧?

   元氏墓志处于魏晋与隋唐间隙,其俊逸雅正一路确实吸收和传承了钟王意韵。“体之以本,彪之以文”12、“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12,此间借用萧统《文选》名句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是南北朝书风融合之产物,展现了崭新的、别具一格的楷书风貌,对衔接演化钟王与唐楷,起到了承上启下之作用,从欧褚颜柳楷法之中,当可窥见魏碑之某种渊源。这些信息,康有为等当然无缘享用了,难怪其只见恣肆,未见雅正;只见雄强,未见精整;只见朔气弥漫四野,未见南风已然北渐。所以,历史之逼仄总是不可避免的。

   皇家元氏墓志毕竟不同于摩崖刻石和造像题记,墓志承载悼亡与追表双重功用,并非完全自我心志之抒发与情感之倾泻。平置斗室伏案书丹,还原墨稿精心刻制,还要使皇家风范洋溢其间,此等创作意图与书刻环境,比之面壁当空、信手写来刻去当然有别,相距太远了。后者属于擘窠大字,仰观远眺,要的定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加之自然风化,更加古朴苍野,金石气弥足。前者是核桃楷,需要近前细细端详,则要求庄重深沉、精致流畅,何况保存完好,纤毫毕现,当然妍美有加。于是,官家气质与民间风情正好形成鲜明比照,文野之别,自然就产生了典雅秀逸与憨朴生辣、翕张自如与开合任性。

   诚然,任何艺术都不是十全十美,元氏墓志也有缺憾,远非尽善尽美无懈可击。譬如有的拘谨,有的尖薄,有的安排,有的匠气,妍媸互见。作为碑刻,肯定与墨迹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所有此类书作难以克服之弊端。临习墓志时,应认真选择碑帖种类,一般从《元怀》、《元倪》等入手为佳,因为比较“中庸”,适合于初学。况且字口清晰如新,有助于“透过刀锋看笔锋”。还有,魏碑由隶书演化而来,欲事半功倍,须要借助隶意,而非唐楷习惯,最好有汉隶基础。

   元氏墓志书刻前后莫过于四十年,在如此短暂历史瞬间创造了如此瞩目之成就,真所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13,造就了墓志书法辉煌巅峰,无疑是北魏王朝一大盛举,值得大加赞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由于朝廷过度重文轻质,崇文鄙武,虚浮流行,管理涣散,造成文武分途,无力掌控,导致“文武之争”,激化成“六镇之乱”,强烈的社会震荡,伴随魏碑绚烂辉煌,反使自身土崩瓦解,行进到皇朝尽头。皇朝幽灵风流倜傥,游荡夜空,可怜巴巴,唯有企愿绚烂的魏碑书法登场亮相、献艺表演,施展生花妙笔,为自己大书特书《北魏皇家元氏墓志》,以追悼和颂扬早已消逝殆尽的丰功伟业了。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光武帝记》

       2  北齐 魏收《魏书》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名文之始》

       4  北魏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唐 孙过庭《书谱》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明王彦泓《个人》诗

        唐 杜光庭《虬髯客传》

        清 包世臣《艺舟双楫》

       10 《论语·颜渊》

       11  南北朝 颜之推《颜氏家训》

       12  萧统《文选》

       13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北魏皇家墓志书法平正活泼,各具特色,足可师法
一幅超越“楷书四大家”的字,刚一出土,就风靡了整个书法界
“北碑南相”一一赏读《元诠墓志铭》之体会
河南一农村挖出皇家墓志铭,这字让人眼前一亮,胜过欧颜柳赵!
北魏元氏墓志与羲之书法的渊源关系
中国书法简史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