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致敬!记者!

致敬!记者!

2018-11-08 09:48

——写在第十九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和合承德网记者 袁雪梅

11月8日,记者节。

如果没有人提醒,似乎都忘了有这么一个节日,相较于护士节、教师节这两个行业节日,记者节的认知度似乎是最低的。

没有人因为这一天是自己的节日而休息甚至怠慢,街头的采访、版面的设计、照排车间里的排版,都在按部就班,甚至没有听到彼此的祝福。这一天,再普通不过。做好新闻,也许是我们唯一庆祝的方式。

记者,每天都在记录别人,唯独,忘了自己,在这样一个自己的节日里。

记者 记着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从此,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至今,已经第19个年头。

在新闻里、在报纸上,在人们的口中,我们看到过太多次护士节、教师节的报道,而鲜花似乎也会在那一天成为热销的产品。然而,一直在给这些节日以热情报道的记者,在节日里似乎显得有些冷清。

诚然,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冷清,包括我们自己。

何为记者?曾有很多次别人这么问。在圈外人眼中,我们是无冕之王,风光、刺激、神秘。在家人眼中,我们常常日夜颠倒,奔波忙碌,一次又一次缺席家人的生日或者家长会。在朋友眼中,我们总是很忙,聚会总是最晚到的那一个,别人迟到的借口是堵车,而我们的借口是刚写完稿子。

其实,我们和所有人一样,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也是观察者、记录者,更是参与者、追逐者。只不过,我们背负着向真相掘进的使命,做起百姓了解世界的“眼睛”,政府与民众连接的“纽带”,拿起笔杆、敲击键盘、按下快门,每一次都成了历史的追光,时代的注脚,前行的基石。

网上曾有一个很火的帖子,问你见过这个城市3点钟的模样吗?我们见过,我们见过这个城市的1、2、3、4、5、6点……陪环卫工2点上街清扫垃圾;陪出早点的人4点和面、磨豆浆;陪交警在早高峰的雨里一起执勤;陪建筑工人一起在正午的阳光下暴晒……记者只是一个行业,却体验了所有行业的艰辛。因为只有深入田间、地头、工地,我们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新闻。

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前写稿子,我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颈椎病,有人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从头顶掉下一车钢筋砸在颈椎上,颈椎没事,钢筋碎了一地……

我们还有着轻重不一的强迫症:24小时不关机,手机不离手,关注上百条公众号和新闻账号,时不时地抓起手机翻阅,唯恐错过任何一条新闻线索。无论走到哪儿,哪怕是大街上的广告牌,都会不自觉地去检查有没有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合规。聊天时,我们愿意刨根问底,喜欢问问人家参加某个事某个活动哪怕只看了一部电视剧的想法和感受,这是我们的职业病。

我们会写作,会编辑,会摄影,新的竞争让传统媒体的日子每天如打仗,迫使我们年纪一把还要练新传媒全武行。

记者,记着。

我们记着初心,记着担当,记着坚守,记着作为。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穿越岁月沧桑,道路在脚下延伸;历经风雨考验,命运在手中掌握。站在前辈的肩上向远处眺望,我们信念如铁,目光如炬。

1945年9月,抗日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9月23日,《承德日报》的前身——中共冀热辽委员会热河分委机关报——《中苏新报》在热河省会承德诞生了。

这是一张在马背上写稿,在游击战中出版的报纸。73年来,它几易其名,数迁社址。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主办单位的变更,先后更名为《大众日报》《冀热辽日报》《群众日报》。也正是这张报纸,在创刊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游击于热河、辽宁的林西、赤峰、敖汉、建昌、宁城等地,史称“游击办报”。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新闻前辈们克服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手抄油印、在磨盘上、在窗台上、在马鞍上、在油灯下完成了采写、编辑和出版任务。在敌机的轰炸扫射中,他们保护着铅字和印刷机,辗转在行军的路途上;在寒风呼啸的草原上,他们捡牛粪取暖,用手摇马达收发电稿,用手摇印刷机出版报纸;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游击途中,延安的声音、前线胜利的消息准时地由这张报纸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鼓舞着广大军民的革命斗志。而且,当时的新闻记者既要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又要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更重要的是要及时传播延安的声音,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为了及时出版报纸,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一张报纸,在解放战争炮火硝烟中磨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长,在改革开放中发展。

73年的风雨历程,记载了一份曾有多重身份的报纸的变迁和深深的历史足迹。

1994年1月,《承德日报》的第一张子报《热河晚报》出生了,1998年10月,易名为《承德晚报》。这样一张都市生活类报纸,成立虽晚,却快速地深入了承德百姓的心中,成为他们了解这个城市大事小情的途径。

承德,城市不大,但是这个城市中的记者却用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承德故事。在突发事件现场,我们不惧危险冲在前线,只为了解第一手资料;当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我们深入调查,只为寻求真相;在偏远贫困地区,我们不畏艰难,只为报道基层最真实的一面……

我们不曾走过新闻前辈们的路,但是我们不忘初心,同他们一样对这个职业和文字充满了敬畏,用一篇又一篇的新闻报道抒写着新闻行业的工匠精神。

每一步,都落地有声。

近些年,《承德日报》《承德晚报》两张报纸在新闻历史上不断写下他们的注脚。

《承德日报》刊发的《干事不添“事”饭“冷”民心热8年岔沟乡干部下村自带“小饭盒”》《绿水青山就是“金饭碗”》《丰宁1544户林农喜当卖“碳”翁》《戴上生态审计“紧箍咒”端好绿水青山“金饭碗”承德领导干部离任审“钱”还审“绿”》……一篇篇消息不仅记录了时代的步伐,更在社会上、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

《承德晚报》以小见大,不断挖掘故事,并四次在中国新闻奖上刻下他们的名字:《“华美金凤鸟”欣逢盛世我出山》《世间大爱写就人性回归》《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潮河情·滦水行”京津冀三地媒体大型联合采访》。

一篇篇佳作,阐释了公平与正义,良知与希望,是我们坚持的理想,更是百姓流淌在心底的清泉。

心有所持 坚定前行

我们不是什么无冕之王,但是我们之中,却有着一个又一个的“英雄”。

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真相、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范长江,行进6000多里,历时10个月,撰写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已成新闻报道、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之作。他曾说:“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

主编《生活》周刊、创办三联书店,影响了国人的阅读品味的邹韬奋,以毕生精力做“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作为编辑,我只是为读者服务,一生乐此不疲。”

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约瑟夫·普利策,逝后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百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

一代又一代的新闻记者用他们的事迹感染着后辈,让越来越多的记者在新闻的路上不断前行、奔跑,跌倒了爬起来再次奔跑。

73年来,有太多的酸甜苦辣,不深入其中,用文字永远无法表达清楚。

也许你会问,你们怕过吗?想放弃过吗?我们从来没有!我们感恩这份职业,感恩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事业、感动、澎湃。面对纷繁芜杂的多元信息大潮,作为传统纸媒,压力似乎更大了,与其对应的,责任也似乎更重了。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欣然顺应新媒体崛起的挑战和媒介融合的大势,我们会更敏感地追逐市场的潮起潮落,会更加勤勉地跟随读者的热点转换。

新闻的道路从来没有尽头,我们从来都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坚持,坚持让自己的情怀有所寄托,坚持让自己的梦想可以落地,即使路再难走,我们依旧会说“社会需要我,因为我是全国75万名记者中的一员!”

理想不应该被轻视,真相更应该有人去守望。

“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名记者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这是央视记者白岩松的一段话,与所有的新闻记者共勉。

望天下记者都有一颗天下的心!

愿全天下的记者们,节日快乐!

《承德晚报》自1994年创刊以来,记者们不辞辛苦,深入一线,以小见大,挖掘出许许多多感人至深、贴地气、带露珠儿的好新闻,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历年均获中国晚报赵超构新闻一等奖以及河北新闻奖一等奖,《承德晚报》已经成为家乡人喜闻乐见的报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媒体从业20年后,我变了么?
避暑山庄现奇观:常年不冻的热河泉两次结冰
“记者”以前叫什么
新闻记者追梦远丨江河、方建华、蔡诗华原创组诗
报纸艰难转型期,第一本大报总编辑手记《我怎样当总编辑》出版
连续报道操作规范浅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