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埃夏一体论框架下的周人迁徙考
userphoto

2023.05.07 北京

关注

注:本文节选改编自《发现夏朝》第四篇第三章

一 埃夏一体论框架下的周人先祖的名字发现

在《发现夏朝》书中,不仅给出了周人先祖后稷对应的古埃及人物,而且还给出了“周人”之所以被称为“周人”的一段丢失历史的原因。即“周”这个名字是来源于古埃及第一王朝杞国王时期的一个城市市长的名字。而他极可能是周人先祖后稷的父亲或祖父亲。

(周字的最早原型)

而后稷对应的人物则是第一王朝彤(杞的儿子)国王时期农业大臣Hemaka,他的名字正是“弃”字的象形原型。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第一段记载了后稷的身份和出生:“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

(后稷弃的名字)

《周本纪》和《国语》都记载了周人先祖世代在夏朝做官,但是到不窟时候,夏朝政衰,不窟在夏朝丢官了,然后开始率领族人迁徙。

  • 《周本纪》分段三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 《国语·周语》中周人自己记载道:“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国语集解·周语上》,汪远孙曰:“弃与不窋,远孙既断其非父子矣,夏之衰亦不当是大康,盖谓孔甲时也。”在《发现夏朝》书中,又发现在孔甲对应的古埃及埃赫那顿时期,有一位叫“雅赫摩斯”的诸侯名字写法和类似“窟”字。

先周时期的历史就需要与中国考古相结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说中的后稷发明农业是其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已经证明是在古埃及;从不窋开始“窜于戎狄之间”到公刘定豳[bīn]是第二阶段,由于夏后氏政衰,周人不得已而窜于戎狄之间,经历了一段游牧生活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周人从古埃及迁徙到中国的阶段;从公刘定居豳,“乃贬戎狄之俗”,“复修后稷之业”,振兴农业,一直到古公亶父之时,周人迁居歧山之下的周原,再到文王都丰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境内的先周阶段。

二 周人迁徙的第一阶段:先周阶段到底在哪里

姬周的起源问题也就是第一阶段问题。即姬周第一阶段到底在什么地方开始的农耕文明?对于先周的起源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中国学者一般都是这么解释:夏被商推翻后,姬周从东向西迁徙,开始了“窜于戎狄之间”的游牧流浪生活,后来又返回到故里最终推翻商。实际上这种解释是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也不太符合逻辑。网上有篇作者名为姬水客的文章“姬周之起源与迁移考”,也给出一些先周考古信息,然而作者也仍然把周人迁徙圈于中国境内。

姬周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在渭水流域,汉班固在《百虎通·京师》中记载:“周家始封于何?后稷封于邰。”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到:“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是也。”齐思和先生在《西周地理考》中也说:“周民族之为渭水民族,自来无异说。”但是目前从中国考古信息上来说,渭水流域一带不存在早于公元前1200年的先周遗址。先周在关中最早的遗址碾子坡文化(古公亶父前期)只相当于殷墟二期文化(公元前1200年前后),而在古公亶父前期以前,渭水流域、歧邑一带还不见有姬周文化的影子,那么古公亶父以前的先周史也就不能从渭水流域寻找了。

以胡谦盈为代表的一种意见认为:姬周文化源于寺洼文化。他将寺洼文化的族属认同于戎狄族。然而,姬周族与戎狄族是属于不同的文化族群,“戎狄”恰巧是周人对周边族群的称呼。姬周族窜于戎狄之后,虽受到戎狄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融合于其中。事实上,姬周族是经常遭“戎狄攻之”。这说明姬周族是不可能来源于属于戎狄文化的寺洼文化的。同样的,考古也证明了姬周文化不可能来源于属于戎狄文化的寺洼文化,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李峰先生指出:“寺洼文化占比例最大的器类是马鞍形口双耳罐,这种罐根本不见于先周文化;寺洼居址中常见一种罐腹鼎,亦不见于先周文化。相反,先周居址的主要器类盆、深腹罐、尊、瓮等也不见于寺洼居址。总之,两者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实际上大量的古籍记载,早已说明周人先祖在夏朝为官,因为不窋失官而迁走。在《诗经》中多次提到了周和夏禹的关系,在周文献《诗经》和《尚书》中,周人常常自称为夏人。因此要证明周人第一阶段到底在哪里的问题,就要首先证明夏朝到底在那里。实际上中国许多古籍记载已经点明了“周人西来”,但是却被学者们“视而不见”,如:

  • 《孟子·离娄下》第一章:孟子曰: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

  • 《尚书笺》云:“夏,中国也。始自西夷,及于内陆。”

  • 《潜夫论.五德志》又把夏禹称为“戎禹”。

有很多人囿于思维和知识的局限,总是以为从埃及到中国“这么远”的距离怎么可能迁徙?实际上远古人类的迁徙远超今天人的想象,从埃及到中国也同样存在众多的迁徙证据。实际上周人关于“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正是周人自己关于先祖从夏朝开始迁徙出去的历史记载。只要把“夏”与古埃及划等号,那么就会明白关于姬周迁徙相关问题中国古籍都记载得很清楚。这个迁徙是从不窋开始的,是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末埃赫那顿时期。不窋正是埃赫塔顿北墓区3的墓主人雅赫摩斯。显然不窋作为负责农业的世系重臣在廑(斯蒙卡拉)或孔甲(埃赫那顿)把都城迁徙到西河(埃赫塔顿)之时,开始他也跟随迁居到西河。并在埃赫塔顿开始为自己建造墓地。但是随着埃赫那顿(孔甲)统治中后期禁止阿蒙神崇拜,并要求高官改名,一律把名字中其他神祗全部换成阿顿神名字,雅赫摩斯与埃赫那顿的矛盾冲突升级,因拒绝改名而被免去官职,雅赫摩斯(不窋)随决定率领族人向东方迁走。考虑到神秘的“朋特”可能与良渚存在的关系,以及其他大量早期古埃及人的全球航行探索获得的地理信息,以及存在先行一步的商人迁徙和少康之子封于越国,作为世袭高官的雅赫摩斯(不窋)在出走之时,应当有大量关于东方的信息和地理知识,周人的迁徙当是有目的地的迁徙。除了不窋失官这个原因之外,还不得不考虑埃赫那顿统治的第12-15年席卷埃及的瘟疫影响。显然失官加瘟疫都很可能迫使不窋要率族人迁出埃及。即不窋(雅赫摩斯)率族人出走年代当在孔甲(埃赫那顿)统治的中后期。埃赫那顿统治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353–前1336或者前1351–前1334年。从瘟疫爆发年代算,不窋出走年代当在公元前1341年-前1334年之间。不窋(雅赫摩斯)率族人迁走之后,他为自己挖掘的墓地应该没有被使用过,而留在了那里。不窋的年代可信,不窋奔戎狄之间,当为信史。不窋也是被认为是周先祖第一个有名可考的人物。

三 周人迁徙的第二阶段:自窜于戎狄之间

先周第二阶段,即姬周家族从古埃及出走到定居黄河上游到底花了多长时间呢?《史记·周本纪》分段三记载:“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可以认为《周本纪》记载的不窋以下先周世系是很可靠的。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成了周族的首领。维基百科上则叙述“鞠放弃了祖先的农业,和戎、狄学习畜牧业,直到其子公刘才恢复。” 可以认为鞠时期仍在迁徙路途,与戎狄为伍,过边游牧边迁徙的生活。根据《国语》、《史记》、《诗经》等古籍记载描述周人先祖迁徙词语有“自窜于戎狄之间”、“乃贬戎狄之俗”、“复修后稷之业”等,古文字很精炼,这短短几句话就把姬周家族迁徙方式描述了出来。后稷之业就是农业,从“复修后稷之业”的“复”字描述来看,显然姬周族群原本就是一个农业族群!经过一段时间迁徙后,重新开始农业生活,而戎狄之俗就是骑马和游牧方式,“贬戎狄之俗”就是去掉戎狄的习惯。这也说明姬周在迁徙过程中是完全按照戎狄的游牧方式和生活习俗进行的。鞠的儿子公刘被认为是周族第一个称“公”的首领。《周本记》记载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这说明周人经过不窋和鞠时期一段游牧迁徙时间之后,到公刘时重新定居下来,开始农业耕种。公刘时期,在相对陌生地域定居下来,但周人经常受到戎狄侵扰,所居领地的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孟子肯定了他带领周族人勤劳致富的功绩,称他“公刘好货”。诗经《诗·大雅·公刘》有一篇专门歌颂周人先祖公刘功绩的诗歌。称其为“笃公刘”,赞扬他勤劳忠厚。洪亮吉引述《诗经》中“笃公刘,于豳斯馆”,认为公刘时已经迁豳。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继续以豳为都城。

 

(公元前1340年前后形势,周人从埃及迁徙到关中可能路线示意图)

公刘可能是可以被中国考古证实的最早周人先祖。北豳[bīn]大致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庆城县附近。豳地被认为是公刘率姬周族群经过迁徙后的最早定居地。到达豳后,该地仍处戎狄之间,但周人开始有计划的营建房屋,公刘在这里营建了宫室,这就是著名的公刘邑。该地地势优越,三水奔汇,四原辐辏。公刘率领周族人民大力发展农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不久就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公刘并派人沿漆水、沮水向南,渡渭水,采掘矿石,取得石块与金属,“取砺取锻”,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能力。这也说明周人定居下来之后就立即开始了寻找本地矿产进行金属冶炼的工作,周人原本就是拥有青铜文明技术的族群。周人建屋定居积累财富,取用日渐丰足,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周人开始制订历法并着手建立军队,亦积极发展农业,人口大增,以致四周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奠下基础,到庆节时已具有王朝前古国的规模。《诗经·豳风·七月》反映的就是宁县一带先周农事的民歌。

从不窋到公刘只隔了一代,即不窋—鞠—公刘。由此推之周人从不窋到公刘大约花了1-2代人的时间从埃及迁徙到甘肃,两代人时间大约在40年左右或更短,因此周人到达甘肃庆阳定居的时间最晚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如果按正常步行速度,从埃及到关中,约需半年即达。但由于姬周族群采取游牧迁徙方式,走走停停,自然路途迁徙时间就长了。上面提到庆阳有周先祖“不窋之陵”,不窋是率族人开始出埃及迁徙的领袖,他或高龄死于豳地,或死于路途,但遗体可能一直被族群带到豳地安葬。两代人的时间一般老人们还有不少健在,因此如何进行农业生产和金属冶炼以及大量文化传承当不会遗忘!

四 周人迁徙的第三阶段:迁徙岐山,复修后稷之业

从庆节到周文王,是先周的第三阶段,是周族在中国境内定居建国发展壮大的阶段。经过从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到高圉六代人时间,平均每代按20年算,那么120年过去了,到了约公元前1180年左右。高圉[yǔ]时期被记载受商王封。商王祖乙十五年,祖乙册命邠(bīn)侯高圉。高圉死后,被商王追命,褒称其德。高圉死后,由他的儿子亚圉继立。因为高圉也是能遵循后稷功业的人,周人报祭他们。周成王七年冬,立高圉庙。《国语·卷四·鲁语上》:“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又过亚圉、公叔祖类两代,到了古公亶[dǎn]父时期,即周太王,又作周大王。亶父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於亶父,周武王姬发追尊古公亶父为周太王。根据《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薰育和戎狄等游牧部落却常侵逼,想要夺取财物,亶父就给了他们。后又来攻,要取得周族的土地和人口。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古公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我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要为我而战,要杀死很多人的父子,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做。”于是亶父带着家人和亲随离开了豳,渡过漆水和沮水,经过梁山,到岐山之下安顿了下来。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携弱,复归古公到岐下。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於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分别居住,并设置五官,各司其责。人民安居乐业,都歌颂周太王的功德。孟子曾经赞扬太王专爱他的妃子太姜、不娶其它妻妾,故而“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亶父迁岐,是周人又一次迁徙,但这次迁徙确实只发生在中国境内,是从甘肃庆阳迁徙到渭水流域的宝鸡一带,距离也不长。 

(古公亶父从庆阳迁徙到周原)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後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周文王的祖父。他是一位远见卓识,英明果敢的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缔造者之先驱。使周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历史上的著名贤王。他做出了把周人迁徙到岐山周原的重要一步,从不窋迁出埃及之后每代平均20年推算,亶父这个迁徙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140年前后,这就完全符合渭水流域一带不存在早于前1200年的先周遗址考古事实。《诗经·绵》有关于古公亶父从豳地迁徙到周原的类似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水河。东西长约7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岐山山脉绵亘东西,以西北诸峰为最高,山麓的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周原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岐山系天然屏障。经占卜后大吉,就决定在此定居。周原随成为周室发祥之地,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公亶父为什么要从豳迁往岐呢?据《史记·周本纪》、《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都说是因为戎狄所迫,在《后汉书·西羌传》中也载有:“戎犬寇边,周古公亶父逾梁山而避于岐下”。但是周人或应该也有追求更加肥沃的土地的原因。在《诗经》中有描写周原肥沃的诗句。除此之外,周人或许还有更进一步远大图谋,就是图谋王业。从周族迁徙到关中平原后,商王朝对周的忌惮开始强了起来。

苏三把周人的迁徙与犹太人也挂起钩来。她认为夏朝乃《圣经》亚伯拉罕的后妃夏甲(Hagar)所建,夏甲的身份符合“夏后”朝的概念;“周”就是“Jew”(犹太人),其建立者之一为以色列12支系之一的“但家族”,与古公亶父存在关系。苏三根据《圣经》来猜想夏商周来源并非科学做法,缺乏科学证据和历史考证。周人先祖后稷已经在第一王朝被发现,证明周人为古埃及人,也证明周人集团属于古埃及炎黄华夏体系,并非犹太人,这与中国历史记载和古埃及考古证据链条吻合。从时间上看,周人离开埃及迁徙大约在公元前1340年前后,古公亶父是先周中期的一个在中国本土出生人物,大约在公元前1140年前后在甘肃-陕西一带迁徙。而以色列建国在公元前1050年,古公亶父迁徙到渭河流域时间远早于以色列国灭国(大约公元前七世纪)后的“但部落”消失时间。故古公亶父与所谓犹太“但部落”是扯不上关系的。

 周人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官职庶务,发展农业生产,使周逐步强盛起来。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纷纷皆来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定国号为“周”。《诗经·鲁颂·閟[bì]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古公亶父去世后他的小儿子季历继位,季历伐戎有功,商的君主文丁忌惮,先嘉其功封其为西伯侯,而后监禁之,把他饿死。王季在位时对诸戎鬼方等进行征伐,为后来武王的东进也扫清了障碍。周国一系列的胜利,虽然为商王朝清除了戎狄威胁,但是,周本身领土和实力的扩大也同样使商王感到了不安,所以才有了商文丁杀王季。季历死,子姬昌继位,继承父亲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姬昌之姬姓传是继承黄帝的姓,其原型是瓦吉特蛇神或奈赫贝特秃鹫神保护的荷鲁斯之眼,但是这个“姬”古埃及原型主要出现于第十八王朝时期,在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还未有发现,黄帝是否姓姬是可以打上问号的。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约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姬昌曾解决虞、芮两国的争端,出兵进攻犬戎、密须、黎、邗,又击灭崇,修建都城丰邑(今陕西省户县),并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等流域,作灭商准备,传说其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旧传《周易》为周文王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文王临死时嘱其次子姬发早图灭商。发继位后,秉承父志。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见时机己到,发兵行都朝歌,讨伐纣王。两军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为文王。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曾经派人寻找古代先贤后裔到中原定居,并加以分封,推测在这个时间段,又有一批古埃及华夏族人迁徙到中国。

周朝历经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周人继承的是古埃及阿蒙神儒家思想文化。周人在中原大地传播、教化并发展传承自古埃及的华夏文明800年,把古埃及尤其是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最新发展的文字(金文)、历史、灵魂与生死文化信仰、政治制度、家庭伦理、儒家思想和礼仪文化、医学(中医)、农业技术、金属技术、建筑、音乐、绘画、诗歌、服饰、节日民俗等文明方方面面传播到东方大地,奠定华夏中国文明之基础,也奠定东方文明之基础。周人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虽然在周人之前,可能已经有齐、商、越等众多华夏族先祖已经更早从埃及到达中国开国立业,但周人对东方文明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无疑是孔甲(埃赫那顿)乱夏事件导致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常见Q&A:

1. 周人是游牧戎狄吗?

答:不是。周族群原是世代从世农业耕作的,并不是游牧戎狄。只是因为他们离开夏朝(古埃及)之后,曾经以游牧的方式迁徙,并且与戎狄族群混杂过。如果不结合历史记载和考古,就容易把周人与戎狄混淆。

2. 周人的Y单倍群类型是什么?

答:与周王族有关的王陵和遗骨已经出多了很多,但是古DNA迟迟不见报告。相反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奇葩诡异现象。现象一,在考古文化上与晋国王室密切相关的山西绛县横水北遗址,被一些人污蔑为“戎狄”;现象二,晋东南盆地长期被赤狄所占据,这在历史和考古上长期以来无争议,然最近忽然被某些人认定为属于周人。其背后“争议”的焦点核心其实是看Y单倍群下菜,因为横水北遗址所谓的“倗国”,已经明确了几代“倗伯”的Y单倍群均是Q-M120,而位于晋东南盆地的“西南呈”还是“西关墓地”,均没有明确证据指向周人,但两个未明确属性的“中小诸侯”墓被他们炒作成是周人,只因为单倍群是N系。

更多参考

  1. 【鹰蛇之夏百问】4 - 夏朝的证明方法论,有迁徙证据吗?

  2. 埃夏一体论框架下的商多次迁徙考

  3. 夏商周时代青铜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4. 山西绛县横水北西周遗址古DNA研究2022年最新情况

  5. 兵策儒剑 | 中国人从何而来?华夏族从何而来?中国国家如何形成?

  6. 焊接华夏5000年文明(2):从尼罗河到长江黄河

  7. 秦人是商人后裔吗?《发现夏朝》如何解读秦人来源

  8. 关于晋东南长子县“西南呈”的古DNA论文

  9. 重大发现 | 横水西周墓地M2055发现楚公逆短剑,打脸学术界年代判断!

  10. 兵策儒剑 | 山西黎城西关墓地古DNA与姬周王族Y单倍群之争议

  11. Y纳粹主义教父李辉在陕师大的民科演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文明迁徙视角下对炎黄简明谱系与姬周族早期谱系初探
不窋城:周先祖在黄土高原兴起之地
商朝与羌人的关系,甲骨文揭开了残忍的一幕,难怪姜子牙投靠周人
周族的兴起:一部农业与畜牧文明“相爱相杀”的伟大史诗
阐释 | 北白鹅墓地出土虎纹铜罐——实物见证古代华夏族群与戎狄族群的互动交融
华夏初始的基干族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