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在“死亡之谷”的塔吉克人
风雪中的塔吉克牧人。王烈 摄影
中国日报网12月23日电(田阿萌)红其拉甫,祖国版图上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而又古老、神秘、令世人向往的地方。一直被视为“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的神秘禁区。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驱车向南行驶约140公里,便是我国最著名、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口岸。它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更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
这里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8%,紫外线辐射超出平原的50%以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也有人称为“死亡之谷”。
2008年3月20日,红其拉甫牧民正在进行的赛牦牛的情景。(王烈 摄影)
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属于“色勒库尔”塔吉克(汉语:帕米尔塔吉克),塔吉克是他们本民族的自称,意为“皇冠”。是我们中国56个民族里唯一的白种人,属于纯正的欧罗巴人种。他们的日常用语为“色勒库尔”方言,但无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语,现在也有好多人说汉语。
在红其拉甫以及附近的高原地带,尤其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草场上,马就跑不动了,这时,只能选择最适应高原地带生活并素有“高原之舟”美名的牦牛来进行刁羊,这是最具有塔吉克民族特色的民俗事项。通常在操办喜庆或逢年过节时举行。比赛方法与赛马相似,但距离较短,最长的也不超过3千米,以先到终点者为胜。大规模赛牦牛的获胜者将获得奖品,一般颁发的奖品有马、牦牛、牛、羊、钟表、布料等。获奖名次的多寡要根据参加比赛的牦牛数量来决定,而奖品多少也依此确定。
刁羊传情更是塔吉克青年男女传情示爱的一种方式,刁羊场上,小伙子将所刁之羊压入胯下,在围观者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绕场一周,然后将自己的胜利品,扬手丢在一位围观者中的姑娘面前,以这种方式向女孩求爱。
2008年7月15日,夏日里的红其拉甫牧场。(王烈 摄影)
相传在唐僧西天取经之前,曾有一个由多达万人的商贾和几千峰骆驼组成的驼队在途经此地时遭遇暴风雪,人畜全部死亡,当时朅盘陀国的一位大罗汉受派遣来救助,将所有遗物收拢一处,在这里建立馆舍,给过往商客供给膳食、药品及其他所需之物。从此以后,商旅每一次遇到危难,都能得到救助。如今,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就是最好的见证,因此这里也被当地人称之为“血染的通道”。
晨曦中的红其拉甫,冰峰雪岭下牧群点点,朝霞、雪山、雾带,简直就是天然的油画画廊,美得令人如痴如醉。
2008年7月29日,红其拉甫冰川的一角。(王烈 摄影)
在红其拉甫北边约50公里处,陡峭的山坡上,有一个“汉日天种美丽神话”公主堡的遗址。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汉族公主远嫁波斯。当送亲的队伍来到克孜库尔干山下,突遇匪乱,为保护公主安全,就近把公主安顿在陡峭的山岗上面,四周严密把守,每天的饮食专门用一根绳子吊上去。不久,匪乱平息,随从恭请公主启程,不料公主居然已怀有身孕!原来,公主在山顶的时候,每天有一个骑着金马的王子,从太阳里飞出,来到山上和公主约会。公主腹中的孩子就是“汉日天种”,也叫“太阳之子”。忠心的随从就地安营扎寨,用石头在山顶上建起宫殿(日后称作“公主堡”),并将其拥立为王。随从们则在山岗附近开荒种粮。十个月后,公主生下一个英俊的男孩,成为朅盘陀国人的祖先,即:塔吉克人的祖先。
2009年3月28日,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妇女米孜古丽在精心喂羊。羊是塔吉克人生活中的主要经济来源。(王烈 摄影)
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家庭成员多数分开生活,一部分在红其拉甫雪山深处的草场放牧,另一部分在距离红其拉甫北140多公里的提孜那甫乡播种一些耐寒作物。男子主要负责放牧、种地,妇女主要负责家庭生活起居。
2009年4月25日,生活在红其拉甫塔吉克妇女们在冰河里提水。(王烈 摄影)
塔吉克人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服装,这与红其拉甫高寒的气候条件有关。妇女的服装较为讲究,尤其是年轻妇女。女子穿连衣裙,已婚妇女系后身围裙,戴圆顶绣花帽,花帽上系有银链和银泡作为装饰。外出时,帽外加披方形大头巾,多为白色,新嫁娘用红色,小姑娘也有用黄色的。
风雪中行进的塔吉克牧民。(王烈 摄影)
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因自然条件限制,主要以牦牛、骆驼、马、驴为最重要交通工具。其牦牛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牧场上畜群搬迁转场时是离不开牦牛的,牦牛是登高能手,能驮重物,走得又稳,加之牦牛最为适应高原上的气候,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地带,它在交通运输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2年6月15日,红其拉甫塔吉克牧民的小牦牛,牦牛是塔吉克人的主要经济和生活来源。(王烈 摄影)
由于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依教派,他们在饮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没有经过宰杀而死亡的动物,禁食猪、马、驴、熊、狼、狐、狗、猫、兔和旱獭等动物的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
他们对粮食和食盐特别珍惜,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认为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他们对牲畜特别爱惜,禁止用脚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骑马穿过羊群或接近羊圈,并忌讳羊在产羔时去观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不偿还别人的债务,也不去讨债。
如果骑马到塔吉克人家做客,不能在门口下马,更忌讳快马到门口下马,这意味着报丧或有其它什么不吉利的消息。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
2013年6月21日,红其拉甫的塔吉克妇女正在挤牛奶。牛羊奶是塔吉克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王烈 摄影)
纯朴善良的塔吉克人,十分热情好客。好客的塔吉克人一定会用牛粪把火炉烧得热热的,并煮上一壶香喷喷的奶茶,拿出刚刚打好的馕以及自家制作的牦牛酥油。
2014年3月28日,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举行“肖贡尔巴哈节”骑马刁羊大赛。(王烈 摄影)
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有许多和自己的形态环境、物质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密切相关的传统体育竞技。主要是以骑牦牛刁羊、赛耗牛、骑马刁羊、赛马、跑马射击、马球、跑马拾银元等为主的体育竞技,除此之外还有以石击靶、翻斤头、摔跤、抢甩子、踢键子、赛跑、跳远、跳高、折骨、单腿跳、打秋千等体育活动项目。
2014年11月22日,4岁的古拉夏米和妈妈米娜、婶子迪丽阿让木、妹妹古丽在羊圈前等待爸爸阿日曼尔放牧归来。(王烈 摄影)
红其拉甫的冰峰雪岭之中,因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塔吉克人的住房也十分简陋,门小、屋矮,房顶用树枝搭起,拌有青稞秸及野草的泥土,室内立木柱,房屋墙基用石块,墙身用草皮堆垛。草皮是从草场上挖来的连草带土的土块,不像我们常见的土坯那样规则。
这样的房子叫“蓝盖力”。据说“蓝盖力”房屋是塔吉克族大诗人和伊斯玛仪派哲学家纳塞尔霍斯鲁设计的,房屋正方形平顶,四周略低,以利流水,也可以当晒台。中央放有炉灶,正上方开有天窗,用来采光和通气。墙身厚实保暖。
2014年11月24日,4岁的古拉夏米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有很多的玩具,牧羊犬就成了她最好的伙伴。(王烈 摄影)
2014年11月24日,4岁的塔吉克女孩古拉夏米表情可爱、活泼。(王烈 拍摄)
2014年11月26日,4岁的古拉夏米到雪山脚下与放牧的爸爸阿日曼尔挥手告别。(王烈 摄影)
2014年11月24日,塔吉克牧民加尼丁的弟弟从140多公里的家里来到了牧场,兄弟俩人以塔吉克的吻手礼表达思念之情。(王烈 摄影)
塔吉克人十分重视礼节,以“吻”作为见面礼。亲吻是塔吉克人的日常礼仪,也是塔吉克人最朴实的生活场景。男人和男人之间、男女之间都吻,吻的方式方法各不一样。
同辈的男人见了面要相互握手并亲吻握着的手背,关系密切的要热烈拥抱;在路上遇到不相识的人要将双手拇指并在一起道一声“更艾力麦古卓”(支持、帮助之意);长幼相见,晚辈要急走几步迎上前去,吻长辈的手,长辈则吻晚辈的额头;妇女见面时,平辈互相吻面颊,晚辈吻长辈的手心,长辈吻晚辈的额和眼;男女见面一般握手问好,青年妇女见到男性长者也应吻其手心。男子行礼时右手置胸前鞠躬,女子则双手扪胸躬身。子女与父母相见,要吻父母手心,以示敬重。家庭中最热情的礼节是拥抱。在塔吉克人的生活中,接吻跟喝水一样重要,一样频繁。
2014年11月26日,红其拉甫的塔吉克吻礼。(王烈 摄影)
2014年11月26日,塔吉克妇女古丽巴尔和迪力阿让木用塔吉克传统的方式打馕。(王烈 摄影)
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饮食的主要以馕、奶制品、肉为主。馕是他们的主食。早、中、晚三餐都离不开馕。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除了面粉以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的原料。做馕的技术在塔吉克人中几乎是普及的,无论男女都会做馕,特别是招待客人时,他们会拿出各种各样的馕来招待你。
2014年11月26日,塔吉克姑娘努库拉用刀子刮从馕坑打好的馕上沾的泥土。(王烈 摄影)
2014年11月26日,塔吉克牧民比稀马克清理羊圈的身影。(王烈 摄影)
虽然生活在红其拉甫的塔吉克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但当地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各户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
他们的重要节日有宵贡巴哈尔节(春节)、祖吾尔节(引水节)、哈莫孜瓦斯特节(播种节)、皮里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塔吉克人的传统节日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宵贡巴哈尔节(春节),时间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历3月21日。家家大搞卫生清洁工作。一清早,由小孩牵一黄牛到屋内绕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撒面粉,喂少许饼后牵出。接着,全家鱼贯而入。然后互相幸访祝贺。妇女们要给来宾的左肩上撒面粉,以示吉祥。
2014年11月26日,塔吉克女孩丹娜整理食品。(王烈 摄影)
2014年11月26日,塔吉克女孩丹娜正在取牛粪的情景。(王烈 摄影)
2014年11月26日,红其拉甫的“太阳之子”阿日曼尔。(王烈 摄影)
蓝眼睛、高鼻梁、深陷的眼窝、宽宽的额头、洁白的皮肤、纯净的笑容,如此俊美的红其拉甫塔吉克男子,如同帕米尔高原上的阳光,素有“太阳之子”之称。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中国著名财经公众号
http://travel.ifeng.com/a/20160327/41586188_0.shtml#p=1
1 / 11
馕是波斯语,“面包”的意思,在古代称为“胡饼”。
2 / 11
馕在新疆的历史长河中很悠久,从陈列在新疆博物馆的唐朝的馕,就可以说明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美味可口的馕饼了。
3 / 11
馕是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食之一,可以准确地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面食。现在它也逐步成为新疆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人来到家里,主人会呈上馕和(奶)茶,只有吃了馕,饮了茶,方能正式进行正餐。
4 / 11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方,男人是负责养家糊口的,其他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妇女同志来做,除非是做餐饮行业的,基本家中一切的生活饮食起居都是女性(妻子或女儿)负责。
5 / 11
摄影师记录了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人巴哈提古丽·艾依不拉的“打馕”全部过程。
6 / 11
塔吉克人不同于维吾尔族,他们每家每户门口或院内基本都有一个土坯或砖泥垒成的馕坑,用于打馕或烤牦牛(羊)头(蹄)。
7 / 11
今天打馕的配料:2公斤(新疆商品全部用公斤来计算)面粉,5升水,1袋发酵的酵母,1勺盐,可以打成30个左右的大馕,足够巴哈提古丽一家人用上10余天。
8 / 11
10 / 11
10 / 11
9 / 11
(责任编辑:HN66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国璋油画(1)
塔吉克式狂野 | 迎春节的躁动与激情
【油画】我的塔吉克 我的梦——文国璋作品欣赏
中华各民族简介——塔吉克族
冰山上的主人——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