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内外的月亮哪个圆?国内医生加国就诊实录

近几日,女神李冰冰的「澳囧」经历引起了公众关注;回国后,她发布了长微博《看病也得因地制宜,点赞祖国医护让我满血复活》传播高达百万,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群评论也各异。

最早喊打喊杀的人看到的还是医护该打,因为「有钱的明星优先住院,他们肯定收红包了;中国医生,也就能治个扁桃体。」也有网友为国内医疗叫好,广大医护人员呢,则是一片欢呼,觉得长微绝对是打医黑的脸。

笔者是一名外科医生,刚从加拿大回国不久,结合自己在加国的诊疗经历,感受到两国医疗体制的不同。

家庭医生覆盖率高 考量费效比

1. 某日患小疾,自知该怎么办,但需要处方取药,就预约家庭医生,预约检查,再约医生看结果,前后大概 20 多天,比以前听说的等待时间快点。

对家庭医生的感觉,就是哪一科都懂,似乎又不是特别深入专业,不过应对日常疾病没问题,应该说符合全科医生的标准。第二次见面时,按预约时间到诊所,等了 2 小时医生才露面,说是临时去给一个产妇接生了。

2. 陪朋友看急诊,情况急重,一进急诊室立即有医生处理,分诊、监护、静脉通道、抽血……但只是住院医生,常规处理之后没了下文。

我委婉地问他「能不能直接针对这个病本身采取点措施」,他态度倒是满好,跑去给专科医生打电话,回来说:「医生说她今天休息不能来,目前处理够了,病人留观到下午就可以回家了!」。

我说自己也是外科医生,这个情况最好还是请专科医生看看。

他又跑去打电话,大约 1 个多小时后,专科医生来了,态度还好,聊天,我问她:「这种情况你们不做 XX 措施吗?在中国,这是常规程序,而且是写入诊疗指南的,对患者的伤害或副作用非常小,但能避免回家后继发出血,危及生命的风险!」

她笑笑说:「这边恰恰相反,常规都不做,不是特别必要啊!」然后又说继发出血的比例不算特别小,不过自己来急诊就行了;大出血概率不大,到时候完全来得及喊救护车,至于危及生命的概率太低了,如果所有患者都去做这种预防性的处理,有点浪费了。

不过最后,她又笑着说:「这样吧,Doctor Liang,你提到了这个问题呢,确实存在,我还是给他做一下吧!」。

因为做处理的过程要接触血液,她煞有介事地穿上防护服,戴了覆盖了整个面部的面罩,边做治疗边聊天,医保、医患之类的话题。

随后我又和她商量,做了一次超声检查(期间护工全程陪护),静脉用了一支抗生素,因为有特殊的侵入性操作,感染的风险不算低,这次她没有多说,只说其实可用可不用。

这种情况在国内抗生素一般要静脉用 3 天以上,离开急诊后,我还是建议朋友口服了几天从国内带的抗生素。

后来朋友恢复不错,说:「看来老外医生也不是传说的绝对不容患者质疑,凡事没商量,休息雷打不动啊!就是戴那个面罩有点『恐怖』哦,国内连见都没见过呢,要是戴这东西操作,不仅患者感觉不爽,怕同事也会嘲笑的!」

3.朋友讲了眼科就医的经历,2013.09 起预约看家庭医生直至2015.05才做到手术,然后9 月 复诊,整整两年。

他感叹:「在加拿大,一定要坚强!」

还有一次是另一朋友的父亲,严重无痛性肉眼血尿,看急诊后仅予留置导尿,然后约专科医生, 1 周后膀胱镜检查,诊断膀胱肿瘤,两天后手术,术后 1 天出院。

等待检查期间发生两次血块堵塞尿管,均在急诊冲洗,始终没让用抗生素。同事带朋友来咨询病情,我还是交待他口服了点抗生素;术后再见时,又给他详细解释了化疗药物灌注方案。

他告诉我,术前谈话挺好,老人不懂英语,医院专门找了一个翻译,不过术后灌注医生没做任何解释。他开玩笑说:「您这个专科副教授可以随时见面,真是不敢想啊!」

人人有保险 私人医生消费高

后来和那边几个华人朋友聊天,他们大体都对这种医疗体系甚为不满,私人医生又太贵看不起,时有生病回国看的情况。

但他们也挺 enjoy 加拿大的生活,说忒简单省心,办啥事排队就行,不用首先想找关系,看队伍里还有官员、老板,咱也忍了。

在加拿大医疗基本做到了人人有保险,看家庭医生后,只有门诊用药需要自费,但有的公司会给职员办另外的保险,这部分药费也可报销 70-90%。

像那次急诊经历,朋友没有掏一分钱,如果住院,费用是 100% 全部报销的,而且对医生用药或治疗没有任何限制。

那次急诊费用应该有上万加元了,相同的治疗在中国的费用应该不会超过 5000 元人民币的,大约只有那边的 1/10。

虽没有深入探究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但有以下直观感受:

1. 家庭医生确实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完全起到了分流绝大部分病人的作用,虽然专业不特别深入,加上预约等待制度,存在误诊和延误的风险,但这个概率或者说后果应该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尤其是对整个社会群体而言。

2. 很讲究循证医学,某种情况的发生概率、后果可能的严重性等等,分析得有理有据。当地医生不做我们认为「常规的治疗」,是有依据的。

3. 会更多考虑社会群体的费效比,群体或个体所承担的后果孰轻孰重从来就是不容易决定的。

4. 虽然需要漫长的等待,但费用无需自付,即使门诊买药自费,所占收入比例不至过高,不会像我国一部分人会因病致贫。这是最为关键的。

诊疗环境差异 并非仅与医疗体系有关

今天,一个医生大 v 用户发表言论认为,从李冰冰事件中可以得出,老外不滥用抗生素是真的;急诊看病按轻重缓急,不是明星就能提前的;回到国内就能住院治疗,而且是在协和,如果不是明星没有关系估计得在门急诊输液等床;鼓吹中国医务人员技术好态度好是可笑的,鼓吹中国医疗制度优于国外更加可笑。

关于抗生素问题,国外确实控制严格,我的小外甥 7 岁,发热 39 度两天,医嘱也只是开水+必要时服用的 OTC 退热药。国内用抗生素,原因很多,有怕纠纷的成分在内,也有医生专业上对抗生素的认识问题,还有不能否认的经济原因……

我个人觉得,前两者更为主要。与医生经过不同的专业培训,有不同的专业理念,受不同的制度约束,感受不同的就医环境有关。我在加拿大两次建议别人使用抗生素,至今也没有想清楚,到底对不对?

急诊分级问题,不仅仅和成熟的医疗体系及制度有关,也和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经济文化和教育知识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修养有关。如果我们也实行急诊分级,熟人文化中用什么保证分级公平?「医闹入刑」不真正落地,用什么保证分诊医生不挨打?

对明星住院的问题,大 V 的短微主要是指责排队不公,其实往深一想,如果能在门、急诊输液待床,有必要住院吗?那么,住院是患者要求,还是医生决定的?我不觉得一个可以在门诊输液的病例,比持续一周不断在膀胱内形成凝块的肉眼血尿,以及朋友那次意外更重,但这两者在加拿大全都没有住院。

其实排队问题,最重要的是公平和制度约束,这也是加国那些朋友感受到祖国医疗的「优越」,却又愿意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缘故。这就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了。

对于医生的态度问题,我所工作过的四家三甲医院,绝大多数同事在病房基本都做到了尽量耐心和蔼,不比加国医生差。

但在门诊确实不好说,我自己也经常直接对患者讲:「按我说的做,不要多问,对不起,我没时间给你解释,看看你身后排着多少人?」大多数患者也能理解。

加拿大几次仅有的以病人身份见医生的经历,感觉他们态度确实礼貌或者友善,但似乎与我们平常所要求的那种「好态度」不是一个类型。

关于医疗制度,应该说各有优劣,毕竟加拿大的全国人口也只比我们小小的重庆市多一点(3524 万 vs 2991 万),明星所到的澳大利亚呢,只有 2400 万。但如果加、澳也像我们一样搞「就医体验」的调查,或者社会对医疗体系的满意度民调的话,应该是高于我们的。

最后,引用一篇网文的话:评估一家医院、一套医疗体系,不能用个别案例去定性、定义。比较两种医疗体系的优劣,单单通过一个病人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评估也很容易失真;就像循证医学中,个案或病例报告的证据等级并不高。

作者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医生

编辑:张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加拿大看急诊_徒工
有了家庭医生,看病就不难了吗?
这事要成功,诊所应全面放开!
[科普]看懂这篇 你在加拿大看病就不会慢
一位来自加拿大就医的患者吐露心声
北京人在多伦多的酸甜苦辣:我生活在异乡的纪录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