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陪读半年之感悟
userphoto

2018.02.07

关注

 


 

昨晚回忆童年,想起那些热血的日本动漫,大致可以总结为这么几种主人公,天生愚钝而奋发图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能在某次比武中灵光一现,逆袭一两次的(《篮球飞人》中木暮学长);天赋很高但脾气很大的(著名的流川枫);登场时弱的一塌糊涂但基因强大的(《火影忍者》中漩涡鸣人);身兼天赋、基因还刻苦努力的(《猎人X猎人》中奇犽),不过,不论主人公背景如何,漫画大师们总能把满满的绝望刻画成一页页正能量激励着我们。

 


时至岁末,回过头来看看家里公主这一年来的学习生活,也该做些总结了,这一年来,孩子和家长付出了不少,但也没到传说中的全周排满状态,考虑到毕竟是学前和一年级,还是保留了一些放松的时间,从孩子的成长上来看,也确实进步了不少,只是在一次次的大小考试中,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当然,现实中的孩子,和漫画中的人物差距还是蛮大的,如果非要找一类相似的人物的话,可能那些在主角身边的平凡的小伙伴们,更像自己的孩子一些。他们可以在每一次任务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偶尔还能通过艰苦奋斗帮助主人公干掉敌人,社会主义螺丝钉属性显露无疑。当然,每一个父母心里都有一个完美的孩子,回到现实中也渐渐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弱点,平凡没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我们的“希望”太大。

 

目标总是要有的,而且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进步的重要因素。比如校内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力求满分,因为校内知识是所有知识拓展的基础,基础打得不扎实,高楼盖得越高,结构越不稳定。每次考前我都叮嘱孩子务必仔细作答,认真检查,争取全对,当然不可能每次都能一百分,考完的重点就是在分析错题上了,再纠结为啥没考一百意义就不大了。对于课本上的知识,老师要求的必须完全做到,即使第一遍没掌握的,第二遍第三遍也得搞定。而校外这些兴趣项目,比如数学、舞蹈、钢琴、声乐,目标怎么定,具体怎么执行,就复杂的多了。

 


知识是积累出来的

 

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和成果显现是有滞后性的,就像一个个热敏开关,连通温度如果是85度,那么在0度到84.9度之前它就是断开的,只有积累到这个温度才会闭合,然后再向下一个温度前进,这就造成了孩子们在面对各种考试和竞赛时的状态比较不稳定,也许这次正好达到了孩子的临界状态,就会发挥的很好,比赛时的知识积累还没到火候,可能成绩就一塌糊涂。平时陪着学习时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英语学了一个月,感觉啥也没学会,突然到第五周,你发现她大段的短文读下来毫不费力了,连里面单词都认个78成了,我自己的体会的确如此,目标定好,按部就班的执行,着急也没用。尤其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没有大量的积累,想靠刷题刷出成绩,难如登天。

 

而对于数学的学习来看,的确也需要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涵盖了基本功(计算能力)、各拓展知识点(思维能力)、对于各类题目的解读(阅读理解能力)等等,学习中需要刷题吗?肯定需要,只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对于刷题的量和方法没有把握的很好,有的知识点过度的做,有的知识点没有兼顾到,包括我在内,其实对于这半年来孩子所学的东西,也没有真正的理清哪些掌握了,哪些没有真正掌握,课后作业完成的过于草率,以至于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千疮百孔,留下了太多囫囵吞枣的内容。在这一点上,确实是家长的责任更大一些。

 

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多重要

 

对于女儿的课堂表现,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在学校的课上依然会时而出现精神不集中的情况,被老师提醒上课玩东西、与同学说话、神游时而出现,课外班的学习中也经常出现走神的情况。教育专家分析,6-7岁年龄段的孩子专注力保持的时间平均在20分钟左右,孩子当然已经超过了平均线,以现在的机构课程设置,2-3小时的大课比比皆是,孩子保持个30分钟总是有的,只是如果每节课有10分钟没有听讲,这样半年一年积累下来,我们在课后可能需要几倍的时间来弥补这些知识漏洞,我也曾和很多家长讨论过这个问题,在机构的各种高端班次陪课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班里的同学的专注力水准明显高于这个年龄段平均水平,当然孩子的天资和智商因素对成绩有一定影响,但课堂吸收效率显然更加重要。刘剑老师曾在课上提出过听讲的三个境界:学会——学懂——学通,整节课听下来不难,而让孩子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讲出来,确实不容易,大部分的孩子,包括我女儿的状态还停留在学会和学懂之间,这个问题一直是我非常担心的一点,也在不断的寻找方法来告诉孩子上课听讲的重要性,从年初到年末有了一点点进步,但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距离,也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一起来聊一聊关于专注力的培养,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对于解题和应试中的习惯培养,引用我们葫芦娃队伍的大哥昨天说过的一段话:“思维缜密度周全程度是娃的普遍弱点。所以还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如做题有步骤,多读几遍题,圈重点词,检查。当然,没有一样好培养,所以也需要家长的恒心毅力和耐心”

这段话提出的要求绝不仅限于考试或者竞赛过程中要做到,在平时做作业的解题的过程中也要尽力要求孩子这样来做。举例来说,脱式计算的每一步书写是否完整,应用题的结果书写是否表述清楚,在做图形类题目时是否按顺序做了应有的标注,有人说21天习惯养成,实际操作中可能远比21天要长的多,过程中考验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我们。

 

另外更深一个层次,也是最不好量化的就是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这点也最考验家长的功力。完全放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会把兴趣集中在漫无目的的玩上,盯得太狠,确实有对于某些科目产生抵触心理的可能,这个尺度的把握,因为孩子本身的性格不同,资质不同,可以说没有什么量化标准,只能靠家长们的观察和与孩子的沟通,来不断调整,学习从来就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从失败中汲取养分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何谈失败一说?不谈人生,即使是学习生涯,才走了24分之一,我们时常感慨,人类太脆弱了,我们错了几道题,最多也就是没考上超班,而在非洲原始森林,动物们做错了“一道题”可能命就没了。我们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考试是检查孩子们知识掌握情况的非常有效的工具,每一道错题都能反应出孩子在某一个模块中的问题,即使是孩子们口中的忘了、没看清、理解错了这些原因,我们也可以从复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疏漏。“粗心”这个词在竞争中是个伪命题,“粗心”两个字的的背后是一条庞大的漏洞体系:解题习惯不好、知识点混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于题目的理解偏差、心理素质锻炼不足等等。我们在排除掉攀比心理后,一定要认真的梳理孩子在一个阶段内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退步了,并找出原因和调整的策略,这才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应该去做的事情,至于各种分数线和奖项,在孩子即将经历的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和上千次的考试中,实在是微不足道了。而且说实在的,在我们的孩子没有站到竞争世界的最顶尖阵营前,别人学的怎么样,跟自己真的是没什么关系,丛林法则里只会标明第一名与第二名是谁,身处几千名的我们,重要任务还是得苦练内功啊。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于孩子的兴趣方向的把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事情,也都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只要孩子对某一个学科感兴趣,我们就应该给予支持,当然也包括帮助和提醒孩子记住“坚持”二字。女儿这几年来,在舞蹈、数学、英语、钢琴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成果真的是平淡无奇,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能够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收获,路还长,继续坚持吧。

 

身处美国的好友7j博士曾经十几次进言,提醒我不要把孩子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奥数上,博士批评的对,人生的美好源自对于生活的热爱,要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坚持学习,提高效率,平衡时间。这几天先把7博士推荐的陶哲轩的著作看完,反思一下自己辅导过程中的疏漏和错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继续前行,下次再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习惯决定命运,你不知道的学而思五大习惯
孩子写作业一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就放弃,家长怎么办?
暑假,补的不是课,是习惯;提的不是分,是兴趣
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
优等生家长培养孩子这三种学习习惯,简单高效,年级越低越适用
因为“马虎”没考好?一句话就怼回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