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览福州~鼓楼区·莲宅林纾故居

因为一个同班同学家住莲宅的缘故,20余年前,就曾经到过六一路的莲宅。那时的莲宅,还是叫做莲宅村,属于城中村,房舍和农田夹杂相间,颇有田园风光。当时就听林姓同学说,村中曾出有一个名人,在历史上很有些名气。但那时我对他所说的话也没太在意。

随着时间的飞逝,福州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不觉间,六一路建起了立交桥(1994年建成),成了环岛。而莲宅村也不知在何时间改建成了现在的莲宅新村。虽然同现在的诸多新楼盘相比较,它显得有些陈旧和落伍,但它毕竟已成为城市钢筋水泥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的田园风光早已不复存在。

在国企上班期间,因为朋友公司在莲宅的缘故,因此也时常往莲宅去。朋友公司在莲宅内,与林纾故居是近在咫尺。但就是这样,也好像没有太多心思去踏访林公的故居。

离开工作多年的单位,在私企上班,期间在泉州也待了一段时间。从泉州回来,朋友的公司因为业务上遭遇瓶颈,需要帮忙,因而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莲宅上班。那一段时间里,是天天与林纾故居相见。相见却不相问,反而是熟视无睹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入故居内去拜谒林公,作为一个生于福州长于福州,且与林公有缘的本乡人,似乎有些说不过去。2009年夏开始对福州的名胜古迹专项游览,林纾故居自然要纳入计划,因而也就有了“游览福州~林纾故居”之行。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阴)和2010年5月9日(星期日/雨)两次专程入故居内拜谒了林公。

 


 

 

现在的莲宅新村(莲宅社区),位于六一中路40号,新村入口的两侧,已是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 



 

 

一进莲宅,稍加留心就可注意到有座白墙灰瓦重新翻修过的名人故居,我想,那应该就是林姓同学曾经提到过的那位名人的祖宅了。对了,莲宅村的人基本都姓林的。

新村内有座红柱灰瓦的四角方亭,亭上书有“莲宅”二字。四个柱子上的楹联书为:“莲香九牧家声远,宅雅三山世泽长”“朝廷邦国启后大昌,忠贞绍世孝友传家”。


 

 

亭内和亭前左右空地,置有石桌石凳,可供村中居民休憩闲谈。前不久,社区(莲宅)还安置了些许健身器材,亦可供人们早晚或空余时间强身健体。

 

 


 

 

亭前四周,留有四五棵大树(不知是否为榕树否),夏日时分,浓荫蔽日,微风吹来,十分凉爽宜人。这里已成为村中居民日常休憩交流的场所,尤其以老年人居多。

 


 

 

亭后一侧的那座条石为基、白灰上墙、灰瓦覆顶的建筑,就是号畏庐居士的林纾的故居了。 


 



 

 

林纾故居1993年被郊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之后,莲宅村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被划入了鼓楼区的管辖区域。2005年元月,鼓楼区人民政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拨专款重新修缮了该故居,并对外开放。其开放时间如下:


 


 

 

现有的故居正门通常是紧闭着的,只有逢重要纪念日或有重要领导莅临参观才会予以开启。平时,人们多从亭子后面的侧门进出。

这是进入正门后所见到的隶书体的《前言》介绍,它简要介绍了林纾的生平及其在中国翻译界及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这是故居内的天井;


 


 

 

整修后的林纾故居为四进三开间建筑。进入正门后为一天井,左右为厢房。厢房内置有方桌、藤椅若干,墙上挂有山水书画作品。



 


 

 

穿过天井,即为故居的正厅。厅内正面靠墙处设有长条仿明清案桌与方桌,案桌上方悬挂有一幅林纾的画像,左右为黑底阴刻鎏金对联一对。厅堂高而敞亮,横梁处挂有一对花灯。



 

 

 

这是厅堂左右两侧的对联;



 

 

厅堂左侧为故居主人卧室,室内仿当年摆设置有床、橱、台、桌、椅等家具,墙上有林公与妻、儿合影照一幅。



 
 
 
 

 

卧室后侧有楼梯通往二楼;


 

 

厅堂右侧现已辟为林纾故居陈列室。一楼为第一部分,介绍林纾之生平,分别题为:好学不倦,中举成名;登上文坛,投身教育;伤时忧乱,热心救国;救贫扶困,义胆侠肠;暮年守缺,勤奋不倦; 


 

 

这是陈列柜中展示的林纾的遗像和林纾墓照片;

 

 

林纾(1852-1924),其墓位于福州北郊新店乡过溪村白鸽垅。墓碑文:清莲塘林畏庐先生之墓。封土后护坡墙正中饰一团形“福”字。墓柱隶书对联:“著述傥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1985年,福州市文物部门曾对坟墓进行了全面修缮。


 

 

故居二楼为一楼陈列室的继续,分二、三部分。

第二部分为:博学多才。介绍林纾在画作和书法上的成就。


 

 


 

 

这是二楼的过道,陈列着不同时期出版的林纾的著作版本。


 

 

这是民国11年(1922年)由蒋瑞藻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林纾文集,全集共60卷,内收林纾文章123篇。


 

 

第三部分为译坛泰斗,介绍林纾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和成就。分为:爱国保种,叫旦之鸡;译界丰碑,其功长存。


 

 

 

 

林纾自幼好读书,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但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即便如此,他在闲时也不忘苦读诗书,他曾在墙上画一具棺材,旁边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以此鞭策自己。13岁至20岁期间,读过的各种古籍不下两千余卷,被乡人目为“狂生”。清光绪8年(1882年)中举后,使他摆脱了贫困的窘境。之后,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他为报效国家,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但屡试屡败,只得放弃求取功名的梦想,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于教育和文学创作。1897年后曾在福州仓霞精舍讲课,任汉文总教习;1899年受同乡、杭州知府林启和仁和知县陈希贤之聘,移居杭州,执教于杭州东城讲舍;1901年举家迁至北京,任金台书院讲席。在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和孔教大学等地也留下了他任教的身影,以讲授古文、经学为主。1897年,林纾的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他不懂外文,便与同乡王寿昌(1864—1926;福州人,毕业于福州船政前学堂制船科,曾留学法国)合作,以古文笔法描摹成篇。第一部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原作,现通译《茶花女》)1899年问世,因其叙事新奇生动,译笔凄婉传神,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1901年,又与魏易合译美国斯托夫人所著、反映黑奴悲惨境遇的小说《黑奴吁天录》(现通译《汤姆叔叔的小屋》),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工作,同时承接商务印书馆大量约稿,专译欧美小说,向国人介绍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国的文学作品。其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纾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林纾在其数十年的翻译生涯中,共译述了180余部(共约1200万字)西洋小说,其中包括世界名著40余种,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视野,使其得以领略到西方小说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将中国读者领进“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从而深刻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正因为作为一位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外国文学的创始人,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

 


 


  
 

 

故居后进,一侧为卫生间,另一侧为管理用房。管理该故居的是一对祖籍闽侯青口的夫妻,他们常年住在此。作为整日为生计忙于奔波疲命的我,望着这环境清幽、书香袭人的院落,顿生羡慕之意。 



 

 

故居内左侧,为一回廊,可避雨,通管理用房,内有盆花若干,有侧门,常闭。



 

 

故居右侧边门,通外部四角方亭。


 

 

这是在二楼拍的故居的屋顶;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带您东南游(76)福州厦门土楼
林容生丨都市掠影:福建福州鼓楼区三坊七巷
【市博科普】福州古厝系列(94)——魏杰故居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碎片(六)
精典收藏 名画系列(共20本.本本精彩上传完)
林觉民故居[福建福州市鼓楼区的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