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
楼主贴出了“孔子思想十大糟粕”的帖子,本人在此主题下发了一帖并予以驳斥,为了让楼主(即作者)感到对他主题的驳斥是公平和公正的,本人将按他所列的十大糟粕逐条以程博长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论语义释》一书中的相应章节(即内容)予以辩正和抨击。因为楼主对孔子的这种看法和误解并不是个别现象,有很大的普遍性,所以也是借他之事,而阐被世人曲解了的孔子之道义。

一、        驳所谓孔子等级之糟粕:
(一)楼主所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条对孔子的指摘已在主题的五楼附出《义释》一书的原章节作为辩驳或参考。
(二)楼主所指的“君使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及“愚孝”这两条对孔子的指摘,现附上《义释》相应章节辨证如下:

【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定公问:“君主使用臣民,臣民事奉君主,各自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孔子说:“君主使用臣民应该按礼义来办,臣民事奉君主应该忠心耿耿。”

【演义】 忠心耿耿的相对条件是君主按礼义来使派臣民。这里的礼义是什么?是公意,是国家的公事,是人民和国家的公益。君主按这样的礼义使用臣民,臣民哪有不忠心耿耿、敬职敬业的。如果君主以私意去使派臣民就会生发虚伪、欺诈和不忠不诚这样的事,所以任何不敬事的行为(即政治)必将造就不敬事的臣民。所以孔子说君使臣民要以礼,只有这样臣民才会忠、才会敬。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34页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要评价一个年青人,就应该看他父亲在世时他的志向和抱负如何;父亲去世后又应该看他实际行为如何,如果在三年之中,他始终保持着父亲在世时的为人准则和父亲的遗愿,这样的人确实是一个孝子。”

【演义】 孝道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已把它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去世后把孝道推到了极至的地步,好像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从孝道里产生出来的,孝道几乎成了大道之母了。其实就实际而言,“孝”虽是道义中不可缺少的事,但孝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由亲情决定的,孝与不孝主要是在生活习惯中养成的,并且在习惯上也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只有理性才能使人自觉践行孝道。——其实,孔子也并没有在哪里把孝道提升到绝对的地步,就是在本节中,孔子的意思也只是说,一个人在三年的时间里始终还保持着对父亲的怀念,并且遵从父亲的遗志可见其性孝矣,而没有说孝是天道之本这类的话。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7页。
--------―――――――――――――――――――――――――――――――-------------------------

二、驳所谓孔子推行“愚民”之糟粕。现附上《义释》书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节以示辩驳: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民众而言,最好是使他们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不必使他们都知道为什么那样走。”

【演义】 从世界历史看,民有愚民、盲民和公民(即自由民)之分,对愚民和盲民来说确实只好“使由之,不好使知之”,因为愚民和盲民的问题不只是自身素质低下,也是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目的之所使然。所以愚民和盲民既是统治者驱赶的羊群,又是统治者常常感到烫手的山芋;而公民就不同了,他们有自主的意识,有自觉的道德,有社会性的观念;他们知道他们的人生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与时代的使命,他们自觉地维护着他们社会的秩序,所以对公民来说“知”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原则性的事。所以在封建社会和专制社会里,民众只能落个“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命运。并且就“知之”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而言,只有对真理(也即天道)有了全面而透彻的把握和意识之后,才算是达到了真知;否则只能陷于偏知中的无尽争吵中。所以只要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宪章确定正确了,最好而又最省事的方法确实如孔子所说:对大众而言“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虽然孔子在说这句话时难免不受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眼光的限定,但他却说出了这句具有时代性的命理性的不怕别人误解的大实话。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90页

(说明:  据《义释》的作者程博长说,他当时写这本书时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当成陈述句来解释了,所以把这句话译成了孔子是在陈述这个道理的句式;其实这句话应该是个感叹句,是孔子在感叹民众为什么普遍存在着“可使由之,难以使知之”这种可叹的现象和难以改变的情况。孔子实质是在提出这个问题,更深地是在探究这个原因,所以在孔子在世时,在当时那个语意背景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是没有任何疑义和质疑的,只是后来历史的语意环境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更肤浅了才产生出后来的这些误解甚至乱解;更有甚者,还列出像审判罪犯那样所谓十大罪行式的糟粕来声讨孔子;把一个毫无职权,处处受到官场排斥、受到权力中心抛弃、受世俗观念嘲笑、一心只求真理的孔子反倒说成了历史的罪人,仅凭此种冥顽不化的误解和错解难道不是正好证明了民是难以使知之的吗?就算我们不说孔子这句话是感叹句,而是陈述句在陈说这样的事实和道理孔子也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因为在奴隶社会,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在孔子所处的那个礼乐崩坏的动荡社会里,在现代社会的初级阶段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现象和事实确实是很深重和普遍的,也是一时难以根除的。而民众所具有的现有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一时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好或坏,自然就会被统治者和手握权力的不当政客使由之,难道造成民众这种奴性和盲目性是孔子强调道义、追求善政的思想所造成的而不是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君主们的乱作为造成的吗?孔子思想学说提倡的仁政、德政和国家社会之礼义哪个统治者认真实行过的?孔子提倡的仁爱、仁义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道德准则哪个统治者、哪个政权体制认真执行过的?孔子说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历史中发生着的真相,人们不是从自身找原因,从社会找原因,从制度找原因而改变或纠正这种现象的继续和发生,反而怪罪说出真相的人,所以说真正的糟粕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那些歪解、曲解、乱解、误解和不明白孔子思想的人。)
-------――――――――――――――――――――――――――――――――-----------------------

三、        驳所谓孔子“君子与小人”二元思维之糟粕。  现附上《义释》书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章节以作辩解: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正平坦宽广,小人心邪忧忧戚戚。”

【演义】 没有歪邪心机的人其性情必定坦坦荡荡,患得患失、心理阴暗的人必定常忧常戚。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86页

(说明:孔子的“君子与小人”之分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划分,是道德上的划分,是对人性修养上不同表现的指出,与哲学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挂不上钩。 而有很多人在解释孔子学说时总是抱着与正统文化和正统提法相对立的情绪把自己往小人一方靠,所以才有了歪着理解孔子之意的不断发生和重复发生。)

-------――――――――――――――――――――――――――――――――------------------

四与五 、驳所谓孔子“不提倡原创”之糟粕。  现附上《义释》此章节以作辩解: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解〕 ①不作:不立异、不自以为是、不与天理相悖。

【译文】 孔子说:“我只叙述天道和圣人所讲的道理,我不可能创作出另外的道理来;我相信圣人讲的道理,并喜好探究那些高深古远的道理,我常常私下把自己比做爱探古求识的彭祖。”

【演义】 每一个真正够得上哲学家称谓的人,都有类似于“述而不作”这样的说法和认识,他们认为他们所讲述的道理,他们所著出的书籍都不是他们创新出来的东西,而是他们按照早已蕴含在事物中的道理叙述出来的,他们最多不过是意识到了这些道理,而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了出来。他们这样说很多人以为他们是修养高,是出于谦虚,但实际上并不是出于谦虚,而事情也确实是那么回事;因为任何对理论的探究,对真理的溯源,它们最后的基点还是会归结到圣人所说的那些道理上和天道之理上去,只是自己以前未认识到和意识到罢了;既然认识到这一道理,就不敢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地去创作、去标新立异,像那些够不上哲学家真称谓的人那样去乱放噘词。所以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76页

(说明:孔子的“述而不作”是说他阐述圣人所讲之理而不自以为是地胡乱造作(也即不胡乱著作),孔子并没提倡、也没有要求整个文化要述而不作。“信而”是说他信赖圣人所讲之理;“好古”是爱好探究远古之理,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种单纯意义上的复古。而“仿冒、抄袭、盗版”等等罪过在孔子之前早已有之,在现今也是人们的贪婪、无仁义和有关制度未健全到位所造成,怎能怪罪到孔子的身上呢?孔子不是中国历史上那些罪恶权力、丑恶习俗的真正司令者,历代统治者也只是在说不过去的情况下才封孔子为道德方面的万世师表的;在政治上、在官场中、在那种低下的民风民俗里其骨子里却是反孔排孔的。)

-------――――――――――――――――――――――――――――――――---------------

六、驳所谓孔子“歧视女性、重男轻女”之糟粕。现附上《义释》书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章节以作解释: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与之相处的,近之不知恭敬,远了又埋怨不已。”

[演义] 在古时,女人与小人之间是可以用等号相连接的,因为女人的心态是在男尊女卑的状况中形成的,又加上女性自然生理比男性要孱弱,就更加形成了女人的依赖态和小人态。小人态就是爱伸手要,爱撒娇,不明大理,深喜吃穿和玩乐;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和人生责任,因为一切都有大男人在;总之,总是把自己摆在享受应该男人供,责任应该男人负的状态上。但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很多女人却比男人要生活得更艰辛、更沉重;当她们遇到的男人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大男人,当男人又负不起所期望的那种责任后,她们只有收起小人态,去过那悲苦的一生。其实一般而言,女性都是性情之人,很少有那种成熟独立的精神和见识,所以,女人一般是在精神上依附于男人的,但女人的精神更是依附在世俗观念上的。所以女性的“伟大”和“难养”都是出之于她们的性情,性情好的女人就显出她的伟大和温柔;性情糟的女人就显出她的难养。因此在性情中不管是“近之”还是“远之”都很少有那种理性的忍耐和判断,这就是女子与小人之所以难养的原因所在。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191页

(说明:此章是孔子最受攻击的一句话,一般都以为孔子在此处歧视妇女,但一般人都没有理解到孔子并不歧视妇女而只是歧视女人的过分小人心态。什么是女人过分的小人心态呢?也就是说一般女人不管你男人(一般指她丈夫)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如何,也不管男人的社会角色如何,她们总会扯出横向理由或纵向理由来埋怨你和唠叨你,如果在埋怨和唠叨中你又达不到她的期望值,她就会轻贱你、不恭敬(即不孙)你;所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是孔子说明女人小人态以及难处的原因。本来女人对自己的男人有一定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女人对自己的子女要付出很大的母爱,所以另一面她就需要获得自己的男人给她更多的爱和关怀来填充她的生活空间,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更多还是女性生理上和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所使然的。但这种本性之使然如果被女人不切实际的过分地使用就会是男人感到厌烦、感到承受不了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说女子难养(即难处)的原因了。其实任何时代的女人都有这种不同程度的“难养”之处,只要一个男人(或者说男子汉吧)有一定耐性,并又能使自己的女人不处于衣不遮体、食无求饱的状况,一般女性的“难养”还是会被男人和社会的现实状况磨平的,还是会在心态上、情感上和现状上归附于男人的。但如果一个男人具有了女人式的小人心态那就很可怕了,这种人不但具有小人的无尽要求,并且还易生发险恶的用心;只把索取当成他的正份,什么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男人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通通于他们是不存在的事;只有他自己,只有别人和社会对不起他的;这样的人处在政界(也即官场)只会是专制独裁、贪婪腐败;处在商界只会是巧取豪夺、违法乱纪;处在民间只能是坑蒙拐骗、以强欺弱。所以孔子要对人作君子和小人之分;而孔子这种区分并不是说官员都是大人,平民就是小人;只是现在的人(或糟粕们)看娱乐性电视剧看多了脑筋转不过弯来才把剧中对官员和平民的称呼法当成探讨问题的原因来运用,所以才有了他们对孔子的众多糟粕的指摘。)

-------――――――――――――――――――――――――――――――――--------------------

七、驳所谓孔子“大民族主义思想”之糟粕。 现附上《义释》的相应章节以作辩驳: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在那些蛮荒未开化(即夷狄)的地方,虽然也有君主和首领,但他们的礼义(即制度)还不及华夏那些处于灭亡状态中的国家的文明程度。”

【演义】 在现代,人们一般把文明分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实这两者不是那么好分开的,如真要分开来,文明的主要重心还在于精神文明上。物质文明可以毁灭掉,精神文明可以使其再生;但如果没有精神文明,用物质是堆生不出精神文明来的。所以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文明,是思想观念的理性化,是“郁郁乎文哉”!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29页

(说明:孔子此句话是作文明程度的对比,哪里是强调和提倡大民族主义呢?)
-------――――――――――――――――――――――――――――――――------------------

八、驳所谓孔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糟粕。现附上《义释》相关章节以作辨正: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政治职位上,就不能去谋划那个职位上的具体政事。”

【演义】 天子谋天子之政,诸侯谋诸侯之政,大夫谋大夫之政,平民谋平民之政(事)。天子之政:是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协和与平等,国家宪法的确立以及人权的保障;诸侯之政:是贯彻实施国家的法令,保障辖内的平安和平等;大夫之政:是监督和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解决各种具体事情;平民之政:是三百六十行各就其位,各尽其事,各负其责。所以诸侯不能谋天子之政,大夫不能谋诸侯之政,平民不能谋大夫之政,天子不能谋匹夫匹妇之乐;这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92页。

(说明: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教那些当官者不要僭越职位、不要乱了秩序和章法,哪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扯得上关系呢?)
------――――――――――――――――――――――――――――――――-----------------------

九、驳所谓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视劳动者为小人”之糟粕。  现附《义释》相应章节为辩: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一件器物那样,只偏于一理或一用。”

【演义】 君子的思想、胸怀和作用都应该成为一个全面的通情达理的人。那些偏歪、偏面、固执、呆板都不应该是君子的人格。君子应识大理、通人情;识大理才能通其天,通其天才能别其类,别其类才能识其性,识其性才能知其人。——这就是君子为什么不能“器”的原因。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19页。

(说明:“君子不器”是教人们不要褊狭于一理,要全面、要有广阔的思想和胸怀。)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好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好蔬菜。孔子又回答说:“我不如菜农。”樊迟出去后。孔子说:“樊须呀,真是小人之志,既来学为政,就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上层领导喜好礼义,百姓不敢不敬重礼义;上层领导喜好道义,民众不敢不真心敬服;上层领导喜好信义,民众不敢不用真情。如果做到这样,四方百姓就会带着家小前来投靠,哪里用得着为政者自己去种庄稼呢?”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133页

(说明:此段的译文在其他版本上都译得生硬死板,没译准孔子的原本之意,孔子并不是说樊须就是小人,而是说樊须的志向小,不探究为政的原则性大道理,而注重琐屑小事。)
-------――――――――――――――――――――――――――――――――-------------------------

十、驳所谓孔子“为人虚伪,言行不一”之糟粕。现附上《义释》相应章节予以辩驳:

【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 孔子去会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为此而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上天会厌弃我的!上天会厌弃我的!”
                                                                             
                                                                                                                                                                  ——此章节摘自《论语义释》73页。

(说明:此段的真实情况是这样:孔子到了卫国,卫国的国君夫人南子出于想见孔子这样的名人又想显示一下自己就邀请孔子去见她,孔子出于礼节不得不去见她。南子是个美貌之人但名声又是很不好的人,孔子见了南子回来子路很不高兴,子路认为不应该去见那种名声不好的人,孔子为了消除子路的不高兴和怀疑就发誓式地说,我如果做了违背良心的事,上天会厌弃我的!  ——这样的情节和这样的事又怎么说得上孔子言行不一、为人虚伪呢?难道要像子路那样一根筋地毫不通融、毫不变通板着面孔才算是坚持了道义原则的?孔子不会呆板到那样不通人情、不明事理;通人情、明事理可以说成是虚伪吗?所以真正的糟粕都是偏颇不明事理的人;而这样的人,很难说他们一生能理解圣人之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荀子·子道 》原文与译文(三百八十九)
《诸子喻山水》原文译文,以山水,设喻说理,感悟人生!
《孔子家语》原文译文
孔子论言与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精读
《中庸》学习笔记之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