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今重庆)荣昌的“安福镇”还是“安富镇”之考

我的老家在老成渝公路线上,成渝公路穿城而过,那个镇上以“江西庙”为分界,江西庙以西,因为是成都方向,称为“上成都”,所以称为“上街子”;而江西庙以东是重庆方向,称为“下重庆”,所以称为“下街子”。由于上世纪30年代的“成渝公路”就穿城而过,很是热闹,满街的商家、茶馆、饭馆、酒肆,更有特产“夏布、烧酒、还有中外闻名的土陶……”

这里,有着浓浓的乡情,做生意要讲江西话、带广东腔的,能够说江西、广东话的人,生意都要好做些……这是老人们的说法……

称呼长辈,什么甲甲、满满、嗲嗲、咪咪(音)……还有很多乡音对于像我这样很少回老家的人来讲,是感到陌生、亲切又好奇。

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查阅,四川由于在宋金、元蒙时期的战乱、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瘟疫灾害,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失,在清初,据说整个四川仅只9万人左右,也许是本来就很少的原住民一部分逃到大山里去了,官员们只看到的是所谓像成都、重庆及各重要州府、集镇的点。

湖广填四川是距今几百年的事情了,也不是在一个朝代的移民运动就形成的,而是经过几百年来各朝代的许多次移民才有近代历史的四川人口结构。早的是明朝初期的汤和率领赣籍明军占领四川,而这些军队大多没有回到江西;还有就是清初大规模的移民潮。

在康熙年间“税赋收缴只靠中原、江浙及沿海已经入不敷出。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废寝忘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

从此,移民来四川的大致以下三种形式:

甲、是奉旨入川。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

乙、是求生存入蜀。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

丙、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

我的老家是荣昌安福镇是从江西在宋、金,明、清,经过几百年的大移民运动从江西移民到这里……

1明代以前,江西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每年所纳的税粮,有时甚至超过浙江。但由于人口增长,地力的过度开发,明代以后的江西,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准遂逐步下降,有的地山甚至达到“人无聚集”的地步(吏部尚书张瀚语)。因此,许多江西人都外徙谋生,形成股移民潮流。他们或经商、或随军,或异地农耕,以谋取富裕生计。这批人中,有不少人还来到数千里之遥的重庆府荣昌县落业,这是江西籍的到荣昌最早的移民。

2、明朝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派汤和征讨四川重庆的大夏政权,四川尽入明朝版图。明军汤和的部队进入四川。明军军官携带眷,平定大夏后,随军家眷就被安置到荣昌,驻军士兵与当地的成亲,成为荣昌的新居民的大部分。

3、清初,“招民垦荒”的政策。康熙时江西籍再迁入荣昌安福、五福、古桥的李氏家族。安福镇的北边山区建成“李家寨”。

渐渐地江西籍的移民落业荣昌以后,一部分散居县城各地,而荣昌的安福这个地方却相对集中,形成独特的群体,故语言、习俗都保持江西原籍的。当然也渐渐地与当地、客家人融入。语言在小范围时,讲的是浓厚的江西话;在公开的场合也融入广东客家话和当地的隆昌和内江语音。

安福镇的人们大部分都是江西来的移民,据说是先民们为了后人不忘记他们的根在哪里,或者说先民们来到这个地方原本没有地名,就将先民最熟悉的地名用在了这里。用什么地名为好?据历史记载,江西人都知道:江西的安福县历史悠久:“早在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安福境内(含今莲花县东部)设置安平、安成二县。安平县隶属九江郡,安成县隶属长沙郡,是江西18个最早设县的县份之一。晋太康元年(280年)安成县易名安复。隋开皇九年省平都县,旋改安成县;十八年安成改名安复。唐武德七年(624年)以安复县改为安福县,寓意吉祥。

也许是江西籍的人来到这里相对集中,并且有许多姓氏,为了不忘记自的“根”特意将江西 “安福”二字用于现老家的地名。总之,使后人时刻记住“根”在江西。几百年前就建有“江西庙”,我的长辈都供奉“江西庙”。

后来人们在“与时俱进”的年代,都想着天上能够掉馅饼,奔小康的时期,将“安福镇”,改为“安富镇”。管他安福镇还是安富镇,总之,我的老家就是安福镇。

老家还是我国四大陶器原产地之一,“安福镇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就是老家的真实写照。现在的荣昌“陶器博物馆”就在安福镇。为什么这个博物馆要设在老家,而不设在县城?因为老家才是荣昌陶器的原产地。老家的陶器从品种、类型、花色虽然不是江西的慈器,但工艺上是有其影响的。

祖先们将江西的手工艺(制陶、酿造)带到了新的地方。几百年来,说起安福镇,在上至成都、广元出省陕西;下到重庆、万县出夔门到湖北恐怕有很多人不知道的,但提到“烧酒坊”,那么,就老少皆知了。

 “古时无今之木棉,但有葛布大麻而已”。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唐《元和郡县志》载有“昌州贡筒布、斑布”。所谓“筒布”,即中细布也,因为它往往卷成筒形,装入竹筒,便于运输,故称“筒布”,又根据它的形色特点,称为“斑布”。《太平环宇记》亦载“昌州产斑布、筒布”,这里的昌州不是指永川县、大足县、早已撤销了的静南县,而专指荣昌县。既是特产,又作为贡布,安福镇的夏布与荣昌县各地的夏布生产有几百年历史。 1949年前几乎家家都有种苎麻、纺麻线、织夏布,说明昌州自唐宋以来麻布的编织技术是比较发达的。

“安福镇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这句话充分说明安福镇几百年的繁荣。1949年前的上世纪30年代就有从成都到重庆一条能够称为“成语公路”的穿城而过。更增加了安福镇的繁华喧嚣,是荣昌第一大镇

如今,在荣昌县安福镇的范围内上世纪50年代初就有成渝铁路、上世纪90年代成渝高速公路、2015年又开通成渝高速铁路,因此,原来老家的繁荣就一去不返,而街道长度依然,街景显得萧条。

“安福镇”的地名深深地铭刻在心里,记得在上世纪写信回老家也是叫“安福镇”,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改成的“安富镇”,就是“福”与“富”的一字之差,使得我倍费周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荣昌有个“客家乡”
魏文化寻根之旅――我宣布:我找到了“鹅颈塘”
百万移民下的四川真是你的老家吗?湖广填四川的真相!
林氏谱序0012:【清】林大耀等《(四川)安富林氏族谱新修全谱小引》(四川荣昌)
明清时期的重庆荣昌陶器:安陶
北墨作品 I 还有一种陶,叫安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