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题专栏文章 | 龙瀛/周垠 | 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



街道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交通的主要载体,也是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在龙瀛和沈尧提出的街道城市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成都全市街道活力展开定量探索,明确了“街道”“活力”和“街道城市主义”的概念,构建了街道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了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B类(商业服务业设施)和R类(居住)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和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街道的活力影响因子差异较大:A类街道活力受天府广场距离制约明显,B类街道活力则与地铁口紧密关联,R类街道活力更多受功能混合度影响。


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成都为例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Street Vibrancy and Its Impact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撰文|龙瀛 / 周垠 

第一作者单位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精彩摘录 *

街道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交通的主要载体,也是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居民认识城市和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然而,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车行为主导的道路设计,使得街道的交通功能越来越强,而社会属性逐渐减弱;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种虚拟的公共生活兴起,给当代城市实体公共空间带来极大的挑战。雅各布斯曾说:街道有生气,城市才有活力。

关于街道活力的研究,已有一些经典论著。雅各布斯认为有活力的街道具有如下属性:长度短、较大的行人密度、功能的混合和建筑年代的混合。卡茨(Katz)等认为紧凑、步行尺度、功能混合、适宜的建筑密度是影响活力的重要因素。蒙哥马利(Montgomery)认为良好的活力空间应具有细致的肌理、人性化的尺度、混合的功能和街道连通性。扬·盖尔分析了功能混合、慢速交通、开放而非封闭的空间对活力的影响。但他们多从定性的角度来阐述,缺乏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许多设计师、城市批判家乃至社会学家都有一套自己认为的营造空间活力的最佳方式。

目前国内外紧扣街道活力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而部分与街道活力相关的定量研究多采用专家打分、现场调研的方法完成。尤因(Ewing)等人采用摄影记录和专家评分的方法做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空间营造、可步行性、宜人性的定量研究。关于步行、骑行街道环境的评价也多采用现场调研的形式,而完成一份调研资料非常费时,比如Systematic Pedestrian and Cycling Environmental Scan (SPACES)和Pedestrian Environment Data Scan(PEDS)评价指标近40个,完成每一个街段调研需要花费近5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徐磊青、康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商业的空间与界面特征对步行者停留活动的影响。姜蕾、杨东峰给出了城市街道活力定量评估的指标,但与指标项对应的数据不易获取,只选择了两条街道展开研究。叶宇运用手持GPS结合空间句法理论在小范围内探讨了空间活力的影响指标。

现场调研的费时性决定了该方法不可能用于大范围的研究,而目前关于活力的大范围研究,粒度较大,难以精确到街道尺度。郑思齐运用大众点评、地图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等展开城市的消费活力研究,但研究单元为2 km×2 km的网格使街道被切割,且给出的活力指标没能用其他更精细或同等精细数据验证。

2014年,美国佛蒙特大学的一篇城市规划的研究论文基于空间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程序来衡量波士顿、纽约和巴尔的摩街景设计的宜居性,是城市设计、街道设计领域里的一项重大进展,也是城市定量分析研究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城市管理和规划走向精细化、智慧化,中国部分城市发生的城市收缩现象,以及城市街道生活空间被割离的现实,促使城市研究者开始关注街道视角下的城市研究,这就是提出街道城市主义的初衷。此外,新的数据环境引发的数据增强设计,使得很多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研究变为可能。因此,关于街道活力的定量探索,还有很大深入空间。

一 概念界定

关于街道活力,可从两方面来解读:街道与活力。

1 街道

本文将街道界定为城镇范围内、非交通为主、能承载人们日常社交生活的道路。从空间上来说,本研究对街道的界定不仅包括道路红线范围,还包含对街道活力有直接影响的建筑底层商铺、小的开敞空间等。因此,本文的街道范围即为以街道中线为基础,左右各55 m的缓冲区域(55 m能包含临街地图兴趣点点位)。

2 活力

本研究中街道的活力主要体现为其社会活力,街道的物质空间环境本身不能形成活力,只是提供人们活动的场所,并对人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街道的活力核心为街上从事各种活动的人。

3 街道城市主义

街道城市主义(Street Urbanism)由龙瀛和沈尧率先于2015年在国内提出,是在认识论层面上认识城市的一种方式,在方法论上是建立以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框架体系。在现有的数据增强设计(Data Augmented Design,DAD)的框架下,街道城市主义将吸收已有设计师、评论家和学者对街道的认识和思考,并结合成熟理论将成果用于设计实践。

二 研究范围与数据

1 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范围为成都市域。全市面积12 121 km2,东西长192 km,南北宽166 km,平原面积占40.1%,丘陵面积占 27.6%,山区面积占 32.3%。成都是四川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成都市域 

2 研究数据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包含路网、手机信令、地图兴趣点(POI)、现状用地分类和现状建设用地。


▲ 地图POI数据分类

三 研究方法

1 指标体系构建

街道的活力核心为街上从事各种活动的人,而街道的物理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并对人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活力的剖析可从两个维度展开:活力的外在表征和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


▲ 街道活力指标体系

 2 指标体系量化

指标体系中区位特征、街道肌理(道路交叉口密度)、交通可达性意义明确,可用ARCGIS软件量化。其他要素较为抽象概念,为了便于后期定量研究,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和空间表达。

四 研究结果

1 空间分布规律

为了便于清晰展示每条街道的活力空间分布,本文选取成都市中心三环内的街道来分析。


 街道功能密度与功能混合度功能密度


 街道功能密度与功能混合度功能混合度 

2 活力构成因素分析

为厘清各街道活力构成要素对街道活力的贡献,我们采用多组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


 活力构成因素回归分析

五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街道城市主义(Street Urbanism)理论,对街道活力展开实践探索,研究单元由城市分区、网格、地块转为更为精细的街道,研究方法由观察描述转为大规模定量论证,在认识论层面上重新认识城市活力。

本研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一,选用周末下午手机信令数据能减少必要性活动对自发性活动的干扰,却没能分辨驻足人群和过往人群。后续研究将用更为详细的空间分辨率数据分辨静态人口和动态人口。第二,限于数据的局限,假设人口密度在Thiessen多边形内均匀分布,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尽一致。后续研究将考虑开发强度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亦可采用定位更为精准的LBS数据。第三,部分影响活力的环境因素在本次研究中暂未纳入,如街道绿化程度、路面和沿街界面的铺装等,可结合腾讯街景地图进一步分析。第四,目前可达性由公交站点和地铁口密度评价,未考虑路网连通性对人流的影响,后续可结合空间句法原理,分析活力与路网形态的关系。第五,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可预测每条街道的活力。对于预测活力比观测活力高的街道,可考虑在城市设计层面改善街道环境、调整临街业态,亦可作为存量规划的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百年︱简·雅各布斯十大构想、量化验证与实践(三则)
论文推荐 | 朱婷婷:利用地理标签数据感知城市活力
城市规划与区域人口经济分析项目技术建议书
期刊精粹 | 【2017.3期】紧凑下的活力城市: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理论在香港的解读
《中外景观访谈》-----街区产生模式探讨
全球最宜居的城市是个什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