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奇知县章炳焘

尽管官署是国家的象征,士民观瞻之所系,但清代州县官署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富丽堂皇,相反,大多数简陋不堪。几百年过去,能够侥幸完整留存下来的,却只有河南内乡县衙。单与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里影迹难寻的县级衙门来说,内乡县衙无疑是幸运的。

内乡县衙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大德八年,明朝初年也曾重新修建过,以后在原址上又屡建屡毁。到清康熙年间政府又拨资重建,当时房舍达三百余间,可是咸丰七年又因捻军起义,官署又一次被焚毁。

自咸丰七年,内乡县衙被捻军焚毁后一直没能得到规范整修,三十多年间,先后有二十二任知县都因县署破敝而借察院办公,从无人进行修葺,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浙江绍兴籍知县章炳焘出任内乡知县才有改观。

前后二十二任知县为何宁愿凑合着办公都不肯修建衙署?只因古代官场一直流传着“官不修衙”这一常规。

一是修衙署会靡费钱粮,轻则官声不好,重则容易造成亏空。《钦颁州县事宜》第一条“到任”中讲到,州县官初次上任,最应该崇尚节俭,而只有那些俗吏才以到任为荣,将衙署重新修饰一新,轿、伞等重新置办,所有陈设务求华丽。一切装饰完毕后,长官扬扬入署,快意当前,不知此举已种下他日祸患。因此,一名称职的新官,在到任之前,一定要禁止修衙,话还要说得斩钉截铁,使得吏胥不敢借机派累民间。

二是按风水理论,官员们普遍认为,衙署建筑讲风水,前人是请了堪舆家“相地”之后建造的,后人不能随意改动,改动则不利于官。古人受《周礼·考工记》中建筑学“结构”理论的影响,也融入了在今天视为环境科学中的合理成分,比如讲究安全感、易于识别的“地标性”,以及《易经》中“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顺应法”,因而大多尊重现状,不轻易改动,尤其视拆屋动土为风水禁忌。

三是地方官任期短,流动性大,俗话说“官不修衙,客不修店”,“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些谚语特别适用于清朝。清代州县官大多数不能终其一任,即使能够任满而迁,至多也不过三五年,衙署修得再好,也不能跟随官员搬走。相反,新官上任却愿意捐钱捐物大修寺庙,然后刻碑留名,以“永垂不朽”。

以上种种,仅是“官不修衙”的表象,而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地方财政根本没有这项支出,要修衙署必须官员自掏腰包或另想他法。乾隆四十八年(1783),陕甘总督李侍尧在分析“官不修衙”的原因时,可谓一语中的,他说官员之所以将衙署视同传舍,甚至朽坏不堪也不愿去修,是因为“人情各顾其私”。这句话,道出了“官不修衙”的真实原因所在。因为在雍正帝实行耗羡归公以前,地方官通过加征赋税来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实行耗羡归公以后,养廉银实际包含了薪金补贴及地方杂项支出两部分,因此清政府不希望在养廉银之外另拔款项修缮衙署,只允许州县衙门动用闲款,但必须在三年之内从其养廉银中坐扣。其中省级衙署修缮,因其养廉银丰厚,仍不许动用闲款。而这项规定之所以难以落实,就在于养廉银的受益人是官员个人而非衙门集体。在道德操守好的官员那里,能够拿出一部分用于公共事务,而在“各顾其私”的普遍情态下,官员们往往将养廉银全部视为己有,岂能拿出来修缮衙署!

在新建衙署的时候可以征收专门的赋税,有一笔专门经费。而以后维修费用却没有着落,要维修就必须向上级打报告请求从每年的正常赋税收入中拨出专款,不过这样做潜在的危险是给上级落下“靡费”印象,并减少国家神圣的财政收入,会影响政绩考核。有的省份试图将修缮衙署的费用固定化,列入地方财政支出,但被否决。乾隆十七年,云南巡抚爱必达就以该省督、抚、学政、藩、臬、粮、盐及迤西道各衙署地处边隅,山高风烈,需要经常修葺为名,奏请将四年前经督抚议定,并经户部核准列入章程的修缮费用固定下来,这一方案的关键之处是按照衙署的大小,每年发给固定银两:督抚衙门每年支银八百两,藩司六百两,臬司四百两,粮、盐二道各二百四十两,迤西道及学政各二百两,迤东道向无衙署,照迤西道例,年给二百两。但乾隆帝认为爱必达的要求超出常理之外,因为衙署小有渗漏,应该随时修补,绝不可能每年必须修葺,而修葺工费也有多有少,如果成为定例,按年支给,就成了一项固定支出,难保地方官不以此作为额外进项。因此裁定乾隆十三年以前的用项,免其造册报部;已定章程之后的,必须据实核查报销,不得按年支领。

修建衙署,州县官也可以在当地征收特别的税捐,而这样做的结果会与当地绅士、财主为敌。这些绅士、财主热衷的是在本地修建文昌庙、魁星楼,以保佑本地的文运,让自己的子弟进入官僚阶层。修建衙署,对于绅士、财主却没有什么现实好处。得罪绅士、财主,由当地绅士操纵的“舆情”就对州县官不利,最终会影响州县官的仕途。

州县官就是从自己那些不入正式账目的“陋规”收入中拿出若干来充作维修经费,不过明明可以塞进自己腰包的钱财却用来办公事,这是多么让人肉痛的事。况且州县官职务只是官员们仕途上的一级台阶,把台阶擦得太亮又有何必要?如明朝的《新官轨范》一书提醒新到任官员:“衙门不可过于修饰,但取门户牢固、墙壁坚完。”

为何当今官署衙门踪迹难觅

明代全国有县一千一百三十八个;据《光绪会典》记载,当时全国总计有一千三百四十二个县,品级比县高,职能完全相同的还有厅、州,全国共有七十八个厅,一百二十九个州;清代设县最多的时候有一千五百九十一个县。但为何如此多的州县,官署衙门如今踪迹难觅?

官署除了得不到经常性维修经费这个原因外,衙署建筑破败模样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民众的造反破坏。衙门是统治压迫的象征,每当农民起义爆发时,群众怒火燃烧的目标首先就是指向衙门,不是烧就是拆。这样一来,衙门的寿命并不长。

“官不修衙”的弊病

“官不修衙”带来的弊病是衙门规制不完善,为官吏舞弊提供了方便。州县官与百姓最近,所有大小案件,无不始于州县衙门,也无不终于州县衙门。按照州县衙署独具匠心的设计,六房书吏的办公场所,通常在大堂的两侧,这种设计是为了便于州县官监视书吏。但直到乾隆初年,各州县衙署的六房多有倾圮,州县官也不修葺,致使书吏栖身无所,往往抱着卷牍,在自己家里办公,每当遇到急需调阅的案件,原案档册是否保存,完全由书吏的一张嘴说了算。中间隐匿、抽换等弊端,更是不可枚举。乾隆帝为此下令各省督抚,检查所属州县内,如六房屋宇没有修造的,立即按照原有基址,如式建造,将所有案牍缜密收藏,否则从重治罪;如果本官失察,一并议处。修造的费用,由督抚藩司在本省公用银两内估价给发。尽管这是一项好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因而直到乾隆三十年,各省州县衙署,仍多数倾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清王朝的衙门潜规则:自古衙门朝南开
古代的县衙有多少官衔?
穿越时空漫游清代“江南第一衙”(上篇)……
离承德避暑山庄最近的这个县为何如此清廉,30年时间一直租房办公
(33)官箴‘勤、谨、和、缓’
中国级别最高的县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