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棚的智能化改造除了自动卷膜,为什么其它都成的摆设?
userphoto

2019.11.16

关注

这几年,我区一些全钢连栋大棚的农场,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从现有情况看,我区实施的几个大棚智能化改造的模式大致相同,主要内容包括大棚的自动卷膜系统,配套一定的传感器,一套视频监控系统,一个可以在手机上控制卷膜启动的系统,以及相应的数据的本地存贮系统。

当第一个农场改造完成后,受到了不少原来需要手工卷膜通风的农场经营者的关注。这种自动卷膜极高的效率,有一种大震撼感。并在近几年间,一些农场也实施了相同的改造。然而当这些农场整个智能化系统建起来后,虽然具备更多的功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仅仅看到了自动卷膜的应用。

智能化的改造,为什么就只用了卷膜功能,而其它都成了摆设?其原因值得思考,我认为实用主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但也离不开时代性,还有相应的发展过程。本文这样的话题,也许跟很多种植者无关,但从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角度讲,对于一些相应的从业者和优质农场是有意义的。

首先:我认为是自动卷膜看得见的效果。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自动卷膜,包括使用手动的控制器的卷膜,能够给大棚的通风管理带来很高的效率。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之间,完成相应的开启或关闭。并且可以设置传感器的温度,实现自动的开或闭。这种高效率一方面解放了原来需要人工卷膜的劳动力,对于面积较大的规模化设施大棚来说,其对成本的节省是看得见的。因为劳动力越来越难找了。二是极大的减少因气候变化而出现的种植风险。使得在大棚内可控的气候环境的可控性更为有效。比如阴雨天后的突然放晴,会使棚内温度快速上升,加上湿度较大,如果不能及时通风,往往会造成热害。在没有自动卷膜时,种植者都会非常在意这样的气象,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有时会因为来不及而出现问题,导致损失。在智能化改造后,这类的风险基本上可以避免了。

其次:是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也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传感器的设备数量少,当下大多以空气的温湿度为主,数量偏少,位置不够典型。这样的数据往往仅仅为大棚的通风提供一个简单的阀值依据,而没有考虑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而去设置,以便收集能够更为全面反映种植作物生长环境的数据。二是缺乏分析统计的配套模型。这里不仅是农户不大可能进行专业的数据分析,包括我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目前也缺乏这样的人员。不会用这些数据是关键性的原因。

最后:是没有很好的示范性农场。智能化的系统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相应的进行示范。从目前来看,示范性最好的就是代替人工的自动卷膜,而鲜有在些系统功能上的其它方面的开发利用。我认为正是这方面的示范缺乏,加上当下规模经营者本身对于数据这方面的使用能力,以及系统开发者并没有给予应用者更多的示范和指导所致。

综上所述:在农业智能化以卖硬件和系统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许多功能成摆设也就变得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农业智能化能够从软硬件建设转移到农业数据化时,我们农场的智能化改造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在前 开新局丨“俊岭农业”插上“数字”翅膀
农业物联网在智慧温室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农业物联网技术使温室大棚种植变得精准高效
建造玻璃智慧温室步骤
陈学庚院士等:中国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方向
报!华为正在解决全球饥荒问题!入局农业谁有华为目标远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